Claude Monet Venice Doge's Palace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水城風光:莫內眼中的威尼斯

Sotheby's

克勞德·莫內在1908年遊覽威尼斯時繪畫的《總督宮》, 將於今年2月26日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隆重登場。

克勞德·莫內,《總督宮》,1908年作,估價 20,000,000 - 30,000,000 英鎊

「莫內的威尼斯畫作皆以水為界,一邊是他自己,另一邊是從不同距離觀察的城市建築。這樣的角度充分呈現亞得里亞海的陽光:水面波光粼粼,水中映照出遠近建築物。」

——《莫內與建築》展覽圖錄,國家美術館,倫敦


一九〇八年秋天,莫內與妻子艾莉絲初訪威尼斯,期間畫了三十七幅主題不一的威尼斯風景畫。今次上拍的作品以大運河上的總督宮為題。莫內在停泊的船上作畫,近距離描繪總督宮;橫列著拜占廷式門窗的宮殿正面在他的畫筆下一覽無遺;總督宮右側是麥杆橋和監獄;左側的圓柱是聖馬可廣場入口的標誌。莫內為探究總督宮在不同光線下的景色和水中倒影,在另外兩幅作品中亦採用同一視角,其中一幅作品現藏於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

總督宮聞名天下,莫內曾從三個不同角度描繪它:如本畫般在水上觀賞的近景;從大運河對面的聖喬治馬焦雷島眺望的遠景 ;還有一幅描繪總督宮的另一側,可能是從浮橋望向西方的景觀 。

克勞德·莫內,《總督宮》,1908年作,售於紐約蘇富比,成交價 23,098,000 美元

倫敦國家美術館在二〇一八年春夏間舉行的〈莫內與建築〉展出了今次上拍的《總督宮》。在展覽圖錄中,理查德·湯姆森如此描述它與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的姊妹作:「陽光灑落在總督宮正面,海面映照出宮殿寬長的建築結構,宛然在目。莫內僅利用光暗對比去描繪這座建築名勝:陰暗部分代表拱廊、廊台和窗戶——它們沿著雄偉壯觀的宮殿正面並排而列;左側的圓柱被光線照亮,並有陰影襯托……。矛盾的是,總督宮看似高城深池,拒人於門外,但在莫內筆下卻色彩紛呈,有翠綠色、蕉黃色和翠藍色,引人注目。

「畫中一切都在表達您的視線和眼界,沒有任何細節足以減輕這種震撼,您完全達到了德拉克洛瓦崇尚的忘我精神。我認為它們展現了您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藝術家保羅·席涅克


據學者瓦金·畢沙羅研究,莫內在威尼斯時的作畫時間安排與往常不一樣:「他以兩小時為單位,每天同一時段畫同一個主題。我們熟知的莫內,通常紀錄同一主題因不同時間而變化的光影,然而在威尼斯,莫內卻在完全一樣的環境下描繪不同主題。可以說,他每天與同一景物約定在同一時間。理由很簡單,對莫內而言,威尼斯的景物不隨時間改變,而受空氣變化影響。威尼斯著名的霧靄景象是這個系列的主要元素。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泰納,《威尼斯嘆息橋》,1840年作,油彩畫布,倫敦泰特美術館 Image © Tate, London 2019

馬蒂斯曾說,泰納是學院派傳統和印象派之間的橋樑,而莫內和泰納的作品之間更有獨特的關聯。一九〇四年,莫內以泰晤士河為主題 ,細緻地描繪光線如何在寬廣水面上的跳躍閃爍,又如何折射到凹凸不平的石牆上,再漸漸瀰漫、消溶。幾年後,莫內在威尼斯延續這種觀察方式。不過,威尼斯的建築臨水而建,與水面相接;因此莫內構圖的處理較抽象,著重表現建築外牆圓拱型的門窗與平直的簷柱相映,華麗裝飾與瀲灩水光相對。泰納的晚年傑作《威尼斯嘆息橋》亦有描繪威尼斯在光線變化下截然不同的美感。同樣地,莫內在此畫中以黃色、粉紅色和紫色暈染磚石。 在伯恩海姆·冉內畫廊的展覽引言中,歐塔夫·米博說莫內的威尼斯宮殿畫作「滿佈從彩色玻璃窗灑落般的斑斕色彩」。

克勞德·莫內,《查令十字橋,泰晤士河上的倒影》,1899-1904年作,The Helen and Abram Eisenberg Collection

莫內筆下的威尼斯風光,使法國藝評家古斯塔夫·格弗里與許多人一樣深受震撼,他感觸萬千地寫道:「眼前的威尼斯景致,籠罩著熠熠生輝的薄紗,這個經歷千年洗禮的城市顯得神秘淒美。流水潮起潮落,繞宮而流,似是要沖蝕這些歷史痕跡……只有在遠離城市繁囂的環境下,才會明瞭大自然的壯麗景象凌駕萬物之上,使遠處的城鎮儼如一座陽光明媚的無人之城。

編:吳君莉
譯:鄭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