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編譯:吳君莉
Chinese version copyedited by Lee Ng
去 年,萬眾期待的香港M+博物館終於開幕,這座博物館是本地藝術文化發展的新里程碑,亦讓更多觀眾將目光投向中國當代藝術。「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展期至2023年3月1日)是M+博物館開幕的重點展覽,展品來自前瑞士駐華大使烏利・希克的收藏,目的是探索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當代中國藝術發展。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前衛藝術隨政治社會變化應運而生,而且發展蓬勃,此後四十年一直見證著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巨變。
但回想數十年前,中國當代藝術圈仍未成氣候,有一些高瞻遠矚的收藏家卻已積極奔走於國內外,推廣和支持其發展。今秋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的單一收藏系列,是其中一個早著先機的例子,藏家蒐集了許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極具開拓性的作品,那個年代的中國年輕藝術家一往無前地走在藝壇浪尖上,迸發出無數思想火花,當中包括一些抽象藝術和行為藝術,星星畫會、玩世現實主義、後八九新藝術、政治波普等藝術團體也在此時冒起。這個收藏系列不僅記錄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誕生過程,更見證中國崛起的傳奇軌跡。
這個收藏的另一珍貴之處,在於不少藏品是當年直接向藝術家購入,因此很多作品從未流入藝術市場。當中更有不少幾乎從未作公開展覽,或只曾在各國知名博物館展出。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收藏的其中一些重要作品,從中可以看到它們如何反映早期的重要藝術運動、根深蒂固的傳統中國美學和哲學精神,還有西方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影響。
抽象藝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前衛藝術家摒棄寫實主義繪畫,尋求新的表達方式,擁抱新風格和新門類,包括毛澤東時代嚴禁創作的抽象藝術。中國社會面貌急劇轉變,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意味著中國藝術家得以接觸到西方藝術的各種主義和圖像。
當年大陸文藝學術期刊的文章大多集中討論諸皮耶・蒙德里安和瓦西里・康丁斯基等歐洲藝術大師,而像1981年上海博物館舉行的「波士頓博物館美國名畫原作展」一類主題較新穎的展覽,則讓中國大陸的藝術家有機會觀摩美國藝術,當中包括當時任教於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余友涵。
余友涵的「圓」系列作品開創抽象藝術新篇章,是東方哲學精神與西方抽象思想的和諧融合。作品無疑借鑒了皮耶·蒙德里安的「加減法」構圖,同時深受老子道家哲學的啓發。「圓」的選擇充滿深刻意蘊,余友涵對此闡述道:
「由於圓的安定感,所以它既可以表現一切事物的『始』,也可以表現一切事物的『終』,並由此寓意『一瞬』和『永恆』:圓形象徵著迴圈的運動,也暗示著收縮與膨脹的運動,所以它表現了一種博大、相容並蓄以及合理、和諧。」
余友涵於1985年在上海「現代繪畫——六人聯展」中首次呈現「圓」系列作品。本次藏品中亮相的此作亦屬十分珍貴的最早期「圓」系列作品,是當時僅有的兩幅大尺寸作品之一。
- 1978
- 1986
-
張偉
-
余友涵
另一幅同樣意義重大但尺寸較小的作品是張偉1978年創作的《抽象構圖》,此作是一幅中國早期抽象藝術的關鍵作品。張偉在紙上兼用油彩和墨,反映出中國水墨畫及書法技法對其創作的重要性。張偉將西方抽象思想及美學與中國傳統元素巧妙結合,從而締造獨一無二的視覺語言。《抽象構圖》展現了張偉創新的風景繪畫思維,他注重動態、自發性以及主題引發的感受。
「畫風景,我會盡量把握第一印象,盡快表現環境氣氛給我的感動。打動我的美感,可能只是早晨的霧、雨後的生銹鐵門,一些感覺狀態,都是瞬間獲得的,所以我畫得很快。這個『快』就變成撩草三兩筆。」
星星畫會
「星星美展」在1979至1980年間於北京舉辦了兩届,被視爲中國當代藝術的開端。這兩場展覽打破了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開創了嶄新的美學方式,亦大張旗鼓明示其政治立場。
黃銳是星星畫會發起人之一,本作是他為準備《民主牆》而畫的油畫習作,《民主墻》後來在翌年完成。 作品標題指的是「民主墻運動」,當時是1978至1979年間一段政治開放的時期,北京市民會在墻上張貼意見,表達政治與社會訴求。
- 1979
- 1980
-
黃銳
-
黃銳
另一方面,黃銳被北京圓明園的視覺印象打動,因而爲其描繪了不少速寫及油畫,其中部分參與了1979年的第一屆星星美展。那是一場激進的臨時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外舉行。對他而言,圓明園的頹垣敗瓦象徵著中國經歷文革動盪後的重生。
政治波普
1990年代初,西方世界大多從「政治波普」開始瞭解中國當代藝術。余友涵先是專注於抽象藝術,然後在1980年代末轉向波普藝術,對日益受商業化圖像滲透的文化現狀作出回應。余友涵因毛澤東系列畫作而建立聲譽,當中運用花卉裝飾圖案來進行肖像描繪,不再以神化的方式去呈現毛主席的形象。
「我畫毛澤東總的來説是想表現中國,表現歷史,也表現我所經歷的生活。但作爲藝術家,這種表現都是以我個人喜歡的和能夠做得到的方式來進行。改革與開放的鄧小平時代給中國的藝術家帶來了較大的活動空間,這使我能夠對毛澤東這個中國現代最著名的人物做出符合自己風格的藝術表現 。」
《毛與第三世界朋友》作於1992年,描繪了毛主席當時在發展中國家當中的國際威望。正如沃荷在1960年代創作的美國波普藝術經典,余友涵的「政治波普」畫作同樣成爲了一種國際性的時代視覺文化象徵,它甚至登上了1999年9月《時代》雜誌封面,該期的主題是「中國驚人的半個世紀」。
- 1992
- 1993
-
余友涵
-
王廣義
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將文革時期的共產主義工農兵形象與可口可樂以及萬寶路等消費品的標誌並置在一起。王廣義藉此揭示政治宣傳策略與大品牌營銷策略存在相似之處。
這幅畫是「大批判」系列最早期的創作之一,那時王廣義並無助手,因此這個時期的畫作更具手工製作感,滴落的黑色顏料見證藝術家手筆留下的痕跡。
行為藝術與攝影
王蓬被視為中國首位表演行為藝術的藝術家。這幅作品創作於1984年,王蓬當時一絲不掛,在身上塗抹水墨,再將自己的身體拓印在宣紙之上。這場劃時代的表演當時只有兩位觀眾,也就是王蓬的兩位同學,而作品旨在表達王蓬對於藝術教育過於偏重技巧訓練的不滿。
- 1994
- 1996
-
榮榮 - 張洹
-
邱志杰
這幅作品紀錄了張洹的一次行為藝術表演,由著名攝影師榮榮所攝。張洹身上塗滿蜂蜜與魚露,在細小潮濕又悶熱的公共廁所逗留了一個小時。作品象徵面對逆境時拒不屈從的頑強精神,讓人聯想起歷經苦難後方得淨化的佛學哲理。
《北京東村19號》不單紀錄了一次創新大膽的行為藝術表演,更是代表了1990年代在中國開始興起的概念攝影。
邱志杰是另一位結合攝影與行為藝術、以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平台表達理念的藝術家。《紋身2》如今已獲譽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經典之作,藝術家在自己的身軀、嘴巴和身後的牆上畫上紅色粗線,形成一個紅色大字「不」,使他看上去彷如被這個中國書法字體釘在牆上,無法動彈。邱志杰形容這幅作品是他對於個人獨立發展受限的回應:
「相中主角只是一個影像,完全無力抵抗。剩下的只有一個平面,任何人都可以隨意爬過。這個系列是回應中國媒體的強勢衝擊下,個人特質被淹去的渺小與無力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