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文明開初,人類已懂得從大自然擷取美麗的事物來點綴身體。隨著珍貴礦物的開採,我們身上的飾物從貝殼、石頭和骨頭,逐漸演變成如今工藝精緻的華鑽。然而無論潮流如何更迭,金器在亞洲文明裡的地位始終舉足輕重。雖然紋飾和物料在不同文化中各有含意,但是美麗、神聖等特質卻是人類的共同追求,高貴的黃金自然也不例外。
香港蘇富比精心策劃的「爍金煉心 - 雪月藏古典金飾珠寶」網上拍賣將於7月21日至28日舉行。雪月蒐集珠寶金飾逾四十載,每件藏品均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本次拍賣欣呈來自爪哇、高棉、緬甸、安南、西藏各地的古典金飾,華寶璀璨。
「審美標準雖為主觀概念,但其呈現方式是一種社會集體的表現。」
美麗華飾
黃金彰顯氣魄,首飾的設計則能反映某個時期的審美觀。在古代東南亞的文化認知裡,無論人神、男女、帝后都會佩戴金飾。而金飾除了傳達佩戴者自身的美麗和地位以外,還跟生育、情慾和創造力息息相關。
- Ω 形耳飾
- Mamuli 吊墜
- 飛天女神戒指
- 神聖金項鍊
-
Ω 形耳飾
-
Mamuli 吊墜靈猴紋 mamuli 金耳飾/吊墜,印尼群島松巴島東,十九世紀
Ω形金飾大部分都設計成耳環,不過在小巽他群島的松巴島上,島民會用最大最繁麗的Ω形珠寶裝飾衣裳,或作為吊墜。這個小島上的Ω形金飾與眾不同,外界通常以巽他語「mamuli」來稱呼它們。本次拍賣包含此枚靈猴紋 mamuli 金耳飾/吊墜,以及鸚鵡紋和水牛紋 mamuli 金耳飾各一。
查看拍品 -
飛天女神戒指金嵌瑪瑙飛天及摩羯紋戒指,高棉吳哥王朝,九世紀
隨著吳哥文明愈趨繁榮,金飾亦變得愈加精美繁複,從當時寺廟裡裝飾華麗的飛天女神像即可見一斑。這枚精雕細琢的九世紀金戒指也是以小巧玲瓏的軀殼承載厚重歷史的典例。
查看拍品 -
神聖金項鍊
權貴象徵
小小一塊金飾也可以是東南亞各個古帝國盛衰起落的縮影,當中的細節甚至訴說著貿易、宗教交流及戰伐帶來的文化融合。隨著印度教和佛教從次大陸傳播開來,東南亞的金飾開始受到印度宗教信仰影響,最終演變出別具區域色彩的風格。
高棉帝國(吳哥王朝):九至十三世紀,吳哥王朝支配著現今中南半島的絕大部分,經濟貿易發達,國力鼎盛,珠寶工藝亦隨之發展蓬勃。寺廟裡的神像都穿金戴銀,渾身綴滿寶石。就連捨棄榮華富貴走上佛道的釋迦牟尼,其造像都是華彩加身,金光燦然。黃金寶石佛像的概念源自九至十世紀的東印度地區,高棉帝皇將之納為己用,意在強調天賜皇權。
真臘國:真臘國(即高棉帝國前身)在公元一至八世紀末最為興盛,珠寶以紋樣華麗花巧著稱。考古出土的文物有黃金及琉璃珠、戒指、吊墜、手鏈等,後期發展成熟的款式尤其精美。八世紀後期,爪哇入侵真臘國境,因此後人可在當時的珠寶風格中覓得印尼文化的蛛絲馬跡。
爪哇:爪哇是印尼其中一個面積廣闊的島嶼,它坐落於印尼、印度與東南亞海路貿易的中心,並得益於此,成為區內最早成形的印度教及佛教多文化帝國。古爪哇國的皇族與黃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身份最尊貴的皇族成員會在宗教祭祀等特殊儀式上佩戴金飾,而且無論是頭冠、臂環,還是胸飾、腰帶,其式樣都跟隨神像上的金飾打造。
- 海獸摩伽羅
- 高棉昔日華輝
- 文化大熔爐
- 爪哇印度教
- 古國餘暉
- 峇里印度教
-
海獸摩伽羅
-
高棉昔日華輝金嵌水晶戒指,高棉,八至十一世紀
元朝周達觀在1296年出使真臘(即高棉帝國),回國後著成《真臘風土記》,敘述當地的人文風俗及山川物產。其中一段記載道,「尋常婦女,椎髻之外,別無釵梳頭面之飾。但臂中帶金鐲,指中帶金指環。且陳家蘭及內中諸宮人皆用之」。
查看拍品 -
文化大熔爐金嵌寶迦樓羅形戒指,應為高棉吳哥王朝或印尼爪哇,九世紀
這枚戒指可謂東南亞文化融合的結晶。戒環帶爪哇風格,但工藝應為高棉。金翅鳥迦樓羅與騎在祂背上的女神來自印度神話,女神可能是吉祥天女或其化身悉多。
查看拍品 -
爪哇印度教聖牛南迪蓮紋金戒指,印尼爪哇,十至十五世紀
南迪一般被認為是一頭雄性神牛,祂是印度主神之一濕婆的護法和坐騎。印度教和佛教在爪哇廣泛傳播,並於七世紀成為主流信仰。直至八世紀,夏連特拉王國治下的中爪哇地區主要信奉印度教。
查看拍品 -
古國餘暉
-
峇里印度教鎏金銀嵌寶格里斯劍柄,印尼峇里,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
峇里距離爪哇東部只有兩英里,島上豐富的傳統以當地信仰為基礎,糅合外來的印度教和佛教元素。格里斯劍深受峇里人崇敬,被認爲具神明力量,一般用作護身符或宗教慶典飾物。
查看拍品
印度:東南亞金飾深受印度及次大陸民俗信仰影響。當地的帝皇強調君權神授,所以帝皇即天子,而且像從頭到腳覆滿金箔和寶石的神像一樣渾身珠光寶氣,好比下凡的維護之神毗濕奴或毀滅及轉化之神濕婆,皇后則有如濕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統治者佩戴金飾,意在彰顯自己手握神聖大權,因此,黃金在鞏固宗教地位及維繫社會階級方面至關重要。
靈性內涵
珠寶之美潔淨無垢,可用於供奉神明或裝潢寺廟,因而貴金屬和寶石常與神界、神性密不可分。
- 高棉吳哥王朝
金嵌紅寶及藍寶四角星形戒指,高棉吳哥王朝,九至十三世紀
流傳至今的高棉帝國金飾少之又少,因為在高棉風俗裡,先人遺體會連同陪葬飾品一起火化。鑲寶石的金戒指通常在寺廟範圍內發現,極可能是用於供奉的金器。從精美程度判斷,這枚戒指應是宮廷之物。
- 北印度齋浦爾
金嵌鑽石及紅寶摩羯首手鐲 內飾琺瑯彩穿花孔雀紋,北印度齋浦爾,十九世紀
印度教寺廟裡為神明獻舞的女子被稱為「神的僕役」(devadasi),她們會盛裝打扮,藉此潔淨己身。這種同時妝點神像和舞者的習俗慢慢影響到女子出嫁所戴的珠寶,新娘披金戴銀,象徵身體聖潔。這隻手鐲巧飾一對吻部相接的摩羯首,寓意婚姻結合和生命循環不息。
- 印尼峇里
金嵌寶花鳥紋戒指,印尼峇里,十九至二十世紀初
本品可謂峇里金飾的至臻典範。戒指兩旁飾小鳥,鳥喙巧作二爪將主石固定,這種爪鑲方式可追溯到十五世紀印尼東爪哇的滿者伯夷國。峇里金匠擅長將黃金製成細珠,再將細小的黃金顆粒焊接在戒指表面,然後用金片包鑲主石。
- 東爪哇
- 占城(今越南)
- 西藏
- 印尼群島
- 北印度齋浦爾
金嵌鑽石、紅寶及祖母綠鳥形戒指 背飾琺瑯彩鳥紋,北印度齋浦爾,十九世紀
戒指正面的鳥形鑲鑽石、紅寶石及祖母綠,背面則以琺瑯彩繪孔雀圖案,非常罕見。在印度文化裡,這枚戒指是連接現實與靈性境界的橋樑,超凡脫俗。
- 泰北
- 菲律賓萊特島
喪葬禮器
「黃金在昔日預示新生,而今則用於引渡離魂。」
黃金的化學屬性穩定,製成的器物可長久保存。在東南亞文化中,手鐲、珠鏈、面具等祭祀器物常以黃金打造,即使是以其他物料製成的首飾也大多覆以金箔,希望藉此作為媒介接通來世。喪葬儀式上常見金器,以增強與亡靈的溝通,祈求神明或祖宗庇護。
馬來-波利尼西亞族人的祖先在大約五千年前定居菲律賓群島,隨後擴散至印尼及馬來西亞,為死者打造金面具是該族人的傳統風俗。越南南部Giong Lon地區曾出土過三個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的金面具,工藝風格不盡相同,但是三者極有可能肇始同源。經科學鑑定,東南亞地區最古老的黃金來自峇里,乃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間的喪葬禮器,當時的禮器常見金錐、金珠、金餅、葉形眼蓋及嘴蓋、琉璃珠及貝殼。曾有一枚金戒指在屬於該時期的墓地遺跡外被發現,由於當時指環在東南亞地區並不常見,故此推斷金戒指可能來自距今1800年前的印度。
圍繞亞洲古國金飾的謎團重重,某些金器的用途早已遺失在歷史的夾縫中,不過本次「爍金煉心 - 雪月藏古典金飾珠寶」網上拍賣依然羅列上百件古典金飾,讓今人透過歲月摩挲後的潤澤質感,想像多元交織的東南亞古代社會及宗教文化,追憶那業已湮沒,但餘韻猶存的雍容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