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到日本東京,為的是看卡地亞與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攜手舉辦的「卡地亞,時之結晶」(Cartier, Crystallization of Time)展覽。耗時四年籌備、以「時間」為軸心的展覽,每個凝固了的瞬間都有故事。
展覽之魅力在於作品本身外,策展理念與佈置同樣重要。是次「卡地亞・時之結晶」特展展場,是由杉本博司與榊田倫之的「新素材研究所」負責設計,秉承「以嶄新方式呈現舊有經典」的哲學,創造出「卡地亞・時之結晶」傳統與革新並存的兩個面相。
耗時四年策展,卡地亞行政總裁Cyrille Vigneron在展覽特刊序言中坦言:
「珠寶就是時間的結晶。」
「一天就是一天,一秒就是一秒,一百萬年就是一百萬年。如果我們將時間視為周期以及物質和空間的轉換,我們的觀念就會發生變化。寶石在地球內部經歷數百萬年的鍛造,積累了大量的能量。經切割和拋光後,它們與光線結合並以讓人驚艷的方式展現出各自的能量,首飾與創作之間有神秘聯繫。」
杉本博司「逆行鐘」打頭陣
一進展場,就看到被喻為「攝影界哲學家」的杉本博司2018年的作品《倒轉的時鐘》。這台高3.5米的逆行鐘樓改造自1908年意大利米蘭製的鐘樓。其動力為鐘擺重垂式,靠着重垂使齒輪轉動。右邊的重垂敲響鐘,左邊的重垂讓時計運作,重垂的用料是光學玻璃。
時間主宰了宇宙,當人站在逆行的「時之距」前,像一場修行前的冥想時刻,同時也是場地主結構,然後觀眾便會進入周圍環繞著的「色彩與素材變幻」、「型態與設計」、「萬物好奇心」三大主題區,開始一段反思歷史和未來、有關時間又讓你忘記時間的神奇旅程。
卡地亞始創於1847年,一個能屹立逾百年的珠寶企業殊不簡單。與過去以古董經典呈現品牌豐厚歷史不同,這次展覽首次聚焦於集團「1970年代以後」的作品。過往,卡地亞不曾將展覽重點放於此,由此可以看得出卡地亞的突破創新,在於每一個時期,「卡地亞典藏系列」亳不吝嗇地呈現這種匠心的自信。
自從1989年於巴黎小皇宮美術館首次舉辦大規模展覽會之後,從「卡地亞典藏」系列中被選出的作品,曾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北京故宮博物院、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巴黎小皇宮美術館等世界知名的文化展覽機構展出。
七十年代萌生典藏經典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充斥新奇、富於創新和離經叛道的美好年代:蘋果電腦公司成立;反映社會現狀的歐美流行曲湧現;滿街華麗而招搖的波西米亞風格美學;活在當下的嬉皮長衫喇叭褲;創意人有稜有角。設計師Betsey Johnson總結過這個年代,「從風格來說,就是一切都自由自在。」
1970年代對於卡地亞也是個重要的年代。集團下定決心,要蒐集作品並加以典藏,作為品牌歷史以及創作藝術發展的證明。如今,「卡地亞典藏」已擁有超過3000件經典作品。此次展覽特地將眾多經典作品以不同特色及型態,歸類出不同展區。
首先,是呼應展覽名稱「時之結晶」的「時之距」展區。走進像謎一樣的場地,展品是導入「時間」概念的神秘鐘以及稜鏡鐘。這是過去卡地亞在藝術性、創造性以及技術性的象徵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神秘鐘上演穿梭時間的秘技。大型「廟門」神秘鐘是1923年卡地亞的經典設計,鐘上有黃金、鉑金、天然水晶、鑽石、珊瑚、黑色琺瑯、縞瑪瑙,此作品已納入了「卡地亞典藏」。另外一件神秘懷錶隱藏着「神秘雙陀飛輪複雜功能」,吸引我足足看了十分鐘。
展品以各種素材和色彩觀點出發,來重新呈現卡地亞的設計哲學,以及對新素材挑戰與運用的執着。無論鉑金、鋼、三色金、黃金等金屬技術的運用;硬石雕刻(包含化石)、穿線、鑲嵌等雕刻技法如何能呈現設計師的心思,都可以從展品中領悟到。你看着1921年的一頂鑲滿鑽石的皇冠,對比2010年的一條化木、鑽石、褐色鑽石、祖母綠寶石結合的項鍊就能體會。
難以想像,閃爍工藝細緻的珠寶放在粗獷的火山岩上,會有如此震撼的效果。展覽除了與川島織物晟坤(Selkon)公司合作開發紡織品,作為在「時之間」黑暗中注入光芒的象徵,還在展示櫃設計中採用大塊「大谷石」作展示平台,它們都是形成於1500萬-2000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的「大谷石」所搭建而成。杉本博司在大會幕後製作花絮表示,他希望創造一個模擬進入石礦場發現寶石的體驗空間。
「時之距」展區也展示了去年推出的「COLORATURA系列珠寶」,此系列作品是以各式、各色珍貴寶石的搭配,再加上不同形狀與切割,營造出濃厚「地方特色」。據我所知,卡地亞正致力於發展工匠與技術的傳承,守護面臨傳承危機的硬石雕刻、琺瑯與金屬珠粒工藝、鑲嵌花卉與麥稈等技術,並使之進化。
保育與傳承絶活
為了與日本傳統文化產生連結,現場還陳列出由策展人Hiroshi Sugimoto精心嚴選的日本古董作品,佈置出日本展獨特的文化風格。
自20世紀初葉起,卡地亞持續研究品牌風格的主要課題—體積與份量。在創作上採取組合架構加上幾何的形式,與突顯份量感的構圖相互補足,繪製出對稱、平行抑或是左右不對稱等特徵性十足的建築構造。展覽第二部分「形態與設計」就深深呈現到這種堅持與鍥而不捨。
例如在1967年,卡地亞發表新品——Crash 腕錶,打造出彷彿是被車輛輾過的痕跡,非常破格。另外,還有1923年創作,一顆143.23卡拉祖母綠寶石與鑽石鑲製的一條特別為客人訂製項鍊,就能看到卡地亞把建築學的結構放於珠寶設計上,這作品當然也被納入「卡地亞典藏」了。
最後一章,展示卡地亞設計的靈感泉源——基於萬物好奇心所創造出的精品。Louis-François Cartier放眼所有文化與文明,蒐集美術品與各式資料,這些融合各式文化、自然和時代的收藏,皆成為卡地亞設計靈感的泉源。這部分展品也最吸引我,呈體着環球文化外,自然界的動、植物,也是卡地亞始終醉心的標的,包含其經典的「卡地亞美洲豹」。
經典檔案庫 時間的結晶
有機會,我最想參觀卡地亞的保存至今的典藏檔案資料庫,這次展覽也有展出部分珍貴資料。所有作品都經過個別的刻印與編號,還有手寫的訂購記錄本、庫存記錄、素描、設計圖、照片資料等,自創業時期開始,巴黎、倫敦、紐約的精品全記錄,都經過詳細的分類,加以保管。
在1889年創始店遷移至現今巴黎本店所在地以來,以帳本為首等留在巴黎的記錄,幾乎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可說是擁有高度精確性的寶貴資料。翻開這些資料,可以得知當時訂製作品的詳細內容,以及接受訂單、販售和當時的庫存狀況,甚至可以窺見當時顧客造訪精品店的模樣。保存在檔案室中的作品設計和照片資料,數量十分壯觀。
其實,卡地亞早已與對美有執着追求的日本美術館/博物館有深厚的緣分。自1995年起,集團就先後三次於日本各地舉行形形式式的卡地亞藝術展覽,分別是1995年與東京都庭園美術館、2004年與京都醍醐寺,及2009年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企劃大型展覽。時隔十年,卡地亞再度回歸東京,並於藝術聖地六本木的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策展,難怪日本與外地參觀者絡繹不絕。
展覽讓我體驗到穿越時空,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界線跳躍,並感受一個百年品牌的堅持。時間已不只是標量單位,還代表勇氣。
「卡地亞,時之結晶」特展(Cartier, Crystallization of Time)
日期:即日起至12月16日
地點:東京國立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