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 良美智《我願今夜一睹璀璨光輝》(2017年作)尺幅宏大,畫面迷人溫雅,滿載似水柔情。此作曾被選作奈良最近兩場大型個展的主視覺,第一場是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為奈良舉行的回顧展,其後巡迴至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畢爾包古根海姆美術館和鹿特丹美術館,另一場個展是在奈良家鄉的青森縣立美術館舉行。
此作標題出自英國民謠搖滾樂隊理查德和琳達・湯普森的1974年專輯。理查德・湯普森發行的第一張專輯銷路慘淡,他十分失望之際,認識了當伴唱的琳達・彼得斯。二人結婚後,理查德發行第二張專輯,也就是他與琳達以夫妻檔名義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名為《I Want to See the Bright Lights Tonight》,專輯起步緩慢,反應一般,但蒼涼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漸漸為人欣賞,更獲大眾譽為民謠搖滾的里程碑。專輯封套的色彩組合,以及用手指在透現幽光的玻璃上寫的文字,都呼應著奈良此作的色調。
奈良在八歲時買了人生第一張唱片,自此就熱衷於收集唱片:洛杉磯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行的回顧展上,有一道展牆鑲起了他珍藏的352張音樂專輯。他曾為R.E.M、Shonen Knife等樂隊設計專輯封面。不同音樂會傳達不同的情緒,此作中小女孩的眼神寧靜平和,反映在這個時期影響奈良最深的是有療癒作用的民謠,而非在他創作生涯早年讓他宣洩情緒的龐克搖滾。
藝術與音樂的連繫可以在多方面呈現,奈良也不是第一個以音樂為創作靈感的藝術家。抽象藝術先驅瓦西里・康丁斯基從小學習小提琴,有一次他聆聽完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後,他觀察道:「我在腦海中看到所有色彩,它們就在我眼前浮現。幾近瘋狂的線條不受控制,就在我面前構圖起來⋯⋯後來我明白藝術比我以前想像的要強大得多,繪畫也可以展現音樂所擁有的力量。」在美國,爵士樂啟發了不同媒介的創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網站的兒童專區指出,傑克森・波拉克——一邊沿著畫布走動,一邊聽爵士樂,有人認為他的作品看似一幅翩翩起舞的作品。事實上,藝術不也是將節奏注入我們腦海中,再要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嗎?網站上的文字接著鼓勵大家:「現在就以這幅畫做靈感來跳舞或編出自己的舞蹈吧!」
音樂和舞蹈可以是二重奏或者雙人舞的合作模式,而撰寫藝術文章時,也會用到音樂的語言——和聲、節奏、能量、平衡,這些是藝術和音樂的共通概念。有時候,兩種形式的語言會合二為一。二十世紀初,奧地利裔作曲家阿諾・荀白克同時是自學成才的畫家,他發明了一個華麗的德語複合詞「Klangfarbenmelodie」(音色旋律),意思是用不同樂器演奏輪流演奏同一段旋律,讓音色不斷改變的手法。荀白克不斷在無調性音樂和表現主義繪畫兩方面挑戰界限,對他而言,若不在創作中融入這兩種藝術形式,作品就會失之生澀。
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才情橫溢、跨越創作領域的藝術家,同時是作曲家或表演者的藝術家比比皆是,荀白克只是其中一例。達文西、丁托列托、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等舉世知名的畫家,同樣擁有深厚的音樂造詣。時至今日,現當代藝壇上也不乏這類藝術家的例子。戰後許多音樂人都放下指揮棒,展覽畫作,例如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傳奇歌手鮑伯・迪倫、搖滾巨星大衛・寶兒、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音樂製作人彗士・必斯等。
回頭來看《我願今夜一睹璀璨光輝》,奈良描繪的小女孩是讓靈魂溝通的交匯點。此作賜予觀者一個透過畫作尋求共情、穩定情緒、平息焦慮,或者與靈魂連接的機會。全神凝視畫中的小女孩,就像與另一個人親密貼近的感覺,同時也目睹音樂與舞蹈之間的一觸即發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