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象到抽象:讓我們跟著莫內感受大千世界

從印象到抽象:讓我們跟著莫內感受大千世界

蘇富比今年3月在倫敦帶來一組五幅克勞德·莫內的作品,皆出自其關鍵風格形成的十五年間,串聯起莫內從印象派宗師到成為日後的抽象表現主義之父的發展軌跡。藝術史學家Katy Hessel 在本文淺析這五件作品在莫內走向「現代」的歷程上所代表的階段,以及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蘇富比今年3月在倫敦帶來一組五幅克勞德·莫內的作品,皆出自其關鍵風格形成的十五年間,串聯起莫內從印象派宗師到成為日後的抽象表現主義之父的發展軌跡。藝術史學家Katy Hessel 在本文淺析這五件作品在莫內走向「現代」的歷程上所代表的階段,以及他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1874年,一群滿腔熱忱的藝術家決意脫離巴黎沙龍的嚴謹傳統規範,合力舉辦了一場當時看來非常前衛的展覽,為整個歐洲藝術界吹來一股新風。克勞德·莫內是這群藝術家的一員,他的參展作品名爲《日出·印象》(1873年作),畫面由霧靄沉沉的綠色和藍色調組成,船上人物的剪影隱隱約約,天空佈滿粉色和黃色調霧霾,一輪旭日呼之欲出,映照得水面波光粼粼。《日出·印象》為西方藝術史揭開了全新一頁,而且這個作品標題無意中創造了「印象主義」一詞,為日後的各種「主義」建立先例。這幅作品展現出別樹一格的繪畫技巧:每一道筆觸都粗糙、率性,看上去柔和輕盈卻又注滿光線。莫內用這種嶄新的繪畫手法,去捕捉現代生活不斷加速的節奏。

莫內被廣譽爲「印象派之父」,他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妙筆,巧妙地呈現當時正在急速邁向現代化的十九世紀末歐洲社會氣氛。他出生於1840年,在法國諾曼底勒的城鎮勒哈佛爾長大,在一個工業化和社會轉型的大時代中逐漸成年。年少的莫內經常畫當地居民的卡通肖像,而當時藝術傳統正遭到挑戰,畫家的流動性越來越高,他們能夠前所未有、輕鬆自如地旅行,帶上小小的金屬管顔料和可摺叠的畫架,登上懸崖頂和海岸邊,在戶外作畫。

莫內晚年在他的吉維尼花園中

自十七歲開始,莫內便投身於繪畫自然風景。不過,他對逼真地呈現世界不感興趣——畢竟,新科技例如攝影已經能夠做到一樣的效果。對於他而言,繪畫的目的是呈現視覺的體驗。他仔細地觀察天氣的狀況、光綫的變化,記錄他在某個地點或房間中的當下感受。終其一生,莫內一直嘗試將生命中逝如流水的感官體驗和變化無常的自然現象,轉化成一幅幅可永續留存的視覺畫面。1879年,莫內在妻子卡蜜兒臨終時,把她畫在一片由紫色筆觸築構的海洋中,還記錄了她臉上的潮紅和她從人世間魂歸於天的逝變。

這五幅畫作跨越了莫內藝術生涯十五年的關鍵軌迹,在這段期間他從具象的風景描繪,逐漸發展出一種近乎抽象的風格。在這組作品當中,年份最早的是《桃與杏》(約1882-85年作)。這幅油畫精緻迷人,畫中物件頗為貼近真實,反映出藝術家較仔細的觀察方式。從柔和、冷色調和節制的構圖中,可想它很可能是在室內完成。《桃與杏》細小成縷和閃爍靈動的色彩,預示莫內後來的繪畫手法。厚重而率性的白色、綠色、灰色和藍色顏料,再輕輕點上黃色和紅色,畫中的鮮果幾乎要滾動起來。這種著重展現動感的描繪手法,在他後來的作品中越見明顯。

莫内在法國吉維尼家中的花園裡,攝於1905年4月10日 相片由Getty Images 提供

隨著十年過去,莫內的作品面目一新。他周遊法國北部的懸崖峭壁,飽覽地中海沿岸明媚和暖的色彩,收穫了對光、影、水和風的新體驗。從1880年代開始,莫內主要居住在吉維尼,在那裏他將數公頃的土地耕種成花圃,用他的話來説,是「爲了眼睛的愉悅,也為了繪畫的主題」。他還收集了大量日本版畫:這些作品的場景呈現現代生活的精髓,而且擁抱平面視角,運用了明亮色彩——與莫內栽種的鮮花在美感上不謀而合。

莫內熱衷觀察不同季節裡天氣和光線的細微變化,而且越來越注重環境氛圍,如此般以系列形式創作了許多相同主題的作品。繪於1893年的《浮冰,貝內古郊外》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兀然遁入了冰天雪地的世界。水波緩緩地結起一層層冰霜,提醒人們在那個異常寒冷的1892年冬天直至1893年的春天來臨之前,在巴黎降下的大雪;而地平線上的環狀光芒,正是春天嶄露的微光。視綫的停留讓空氣似乎變得更清新、輕盈和溫暖——仿佛隨著我們對畫面的仔細觀察,冰塊就在慢慢地融化。莫內描繪水面的作品當時備受好評,難怪他的同輩愛德華·馬奈稱他為「水世界的拉斐爾」。

在1890年代早期,莫內迷上了觀察吉維尼家園附近麥田的乾草堆,並在1894年創作了這幅《吉維尼的乾草堆》。這是莫內逐漸步向抽象的絕佳例子。畫中顔料的堆叠充滿雕塑感,地平線朦朦朧朧,色彩點綴而成的金粉色乾草堆閃閃發光,在觀者的注視下似乎要晃動起來,開始隨風飄散。《吉維尼的乾草堆》展示了他對大自然的獨特觀察,令人耳目一新。

《在迪耶普附近的懸崖上,夕陽》繪於1897年,這幅作品清晰地體現了莫內著重表現感官知覺的理念,而使他名垂青史的「睡蓮」系列亦在這段時期開始萌芽。在此畫中,奇崛起伏的法國北部海岸的色調令人想起地中海,正如印象派研究權威學者John House所言:「他處理顔料的方式,因眼前所見的場景和天氣狀況而異」。畫面上的淡紫色、橙色、綠色和藍色調格外耀眼,閃爍的白色在廣闊的海面上舞動,整個風景近乎散發著一種靈性的氣氛。莫內僅以輕巧的輪廓和形狀呈現景物,但卻足以表現出在那夏日傍晚被熱氣包圍的感受。

同樣繪於1879年的《菊花》真正見證了莫內叩響抽象主義的大門。莫內在此完全拋下了透視法和地平線,將觀者的視角同時置於花壇上方和花壇內。他顛覆了靜物畫的所有傳統,畫中的菊花讓人感覺到它在生長、在運動,從形如蜿蜒溪流的莖葉中萌芽,披著明亮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的紋理、凹凸起伏的質感;畫面的深度隨著漫無邊際地蔓延的菊花而轉換著,花影填滿畫面的每一方寸。此後數年,莫內在睡蓮作品中繼續發展這種繪畫技巧。《菊花》讓觀者的視野淹沒在一片花海裡,我們仿佛在顔料中暢泳,沉浸在觀看的體驗裡,為這絢麗得神聖的自然世界陶醉讚歎。

翻譯:李穎琪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thy Li
編輯:吳君莉 Chinese version edited by Lee Ng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