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康蕊君

康熙皇帝原係滿人,即便如此,依然被普遍認定為廣義「中國」帝王之中的佼佼者。

康熙幼沖之齡繼位,少年天子,一生勤政,孜孜矻矻精勵圖治,創下輝煌政績。束髮之年親政,「天下大小事務皆一人親理」。康熙皇帝深明須獲士大夫歸慕,方可以少治多,以滿治漢。因此博覽群書,熟習文史,對自然科學亦多有涉獵,不以學問為虛應空談之事,而力求實踐於實世之中。

康熙皇帝好學敏求,博聞強識。發現晚明來華耶穌會教士通曉科學曆算等中國沒有的科技知識,即進納入宮,進而得益。於紫禁城中日常起居內廷設工坊親自操作,於其中盡可能廣博涉獵,製作精密儀器、生活用具以及工藝品。其對於藝術及工藝之直接影響空前絕後,唯其子雍正皇帝可望其項背。父子二人,康熙偏重鑽研技術,雍正醉心美學。

江南絲織製瓷等佔地需求較大的產業雖無法移師皇城,在康熙一朝亦得復興。景德鎮官窰自明朝萬曆末期起近六十載停止生產,康熙年間榮光重現,燒製出質素優秀的瓷器。民窰於此期間藉機漸露鋒芒,佳品屢現,但技術上未有革新。因此康熙皇帝將重心放於失落的傳統中求質,並在原有的技藝上求新。

康熙朝瓷製之一大成就即復興單色銅紅釉。單色紅釉自明宣德至臻美後因技術困難,幾近棄絕。康熙紅釉以青瓷釉裡紅為最早成例,單色紅釉器隨之。另有康熙年間如曇花一現的豇豆紅,西方又稱為桃花紅,為燒造過程中銅料自然形成的不均勻色調(品號5)。豇豆紅現被認為是康熙早期燒瓷因銅料控制困難產生偏差而生,其色淺紅嬌豔,偶有斑駁柔和苔綠點點,當時製瓷力求完美無瑕,如此缺憾之美深受時人推崇喜愛,

此風應溯之于宋,其時瓷色尚石玉之色,其中釉色各有變化仿如天成。然明以降,官窰為宮廷轄制,此類異變就此絕跡。

康熙瓷另一成就為灑藍(品號13),一改元時之雄渾,以紗蒙竹管輕吹釉料於白胎之上,成色細膩輕柔而釉色厚潤濃豔。相較豇豆紅僅見於康熙款瓷器之上,灑藍釉器多半無款,輔以描金。亦有開光加彩之例。

景德鎮青花瓷燒製持續不斷,至康熙朝,瓷樣設計推陳出新。畫師劉源(c. 1638-c. 1685) 於1678至1688年間奉皇命督造瓷樣。今人所熟悉引進設計師之舉於前人卻屬聞所未聞。此舉史無前例,革故鼎新,瓷樣設計自此別開生面。劉源雖供職於官窰,其藝術風格亦影響民窰製品。如本次展覽筆盒(品號6),精巧秀雅依稀可見當日劉源之風。

五彩瓷為康熙朝最具代表性之作。雖源自晚明五彩然有顯著不同。明五彩者,藍、紅、綠、黃、紫,五色清晰可辨,至清代則更為複雜。清五彩者,技術上求簡化,裝飾則求繁妙。明五彩燒製前先施釉下青花,之後在釉上填彩。清五彩則不用釉下青花,紋飾較明時更為工緻細膩,更顯富麗雍容。因多用青綠,在西方被稱為famille verte (綠色系)。

此裝飾風格廣泛流行於康熙瓷造。器形傳統者如碗(品號14),盤(品號3,4,19),梅瓶(品號15),及文房擺件(品號7,8,22);器形新穎者如棒槌瓶(品號2,23,34,38),鳳尾尊,(品號18,20)及方瓶(品號28)。此類器形曾流行於西方及中國藏家間,如上海博物館所藏之民窰器;亦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然如品號2,20,38所示之大器則國內少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方棱花盆,與品號25相類,另有一例三層薰爐,型製與品號9相類。

以素燒瓷器及素燒道教佛教神話人物在康熙朝亦得復興。不同於明時大量出產孔雀藍與深紫之「琺華」(品號8),至清發展為黃、褐、綠之素三彩(品號7,10,32)。

康熙一朝帝祚悠長,康熙瓷繽紛多樣,琳瑯滿目。不僅官窰驚艷出彩,更有民窰爭奇鬥豔,技術、用料、設計、畫藝及美感俱與官窰不相上下。民窰官窰出品雖不相同,瓷作之道卻一脈相承,內外銷市場成品間亦如伯仲之間。許多形製風格相同,但不一訂有年款。取自文史之人物故事圖案雖為國人所作,卻同時受西人推崇。康熙時,御製民造齊頭並進,瓷作之發展平穩均衡,非偏重於官用,恰如康熙其人,注重燒瓷之過程及技術之精進,而非為一己之奢用。

康蕊君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