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巴黎的工業風面貌:薩姆・沙弗蘭的《貝利尼版畫坊》

Sotheby's
康丁斯基曾在《藝術中的精神》一書中形容,創作一件藝術品等於創造一個世界,如果此言當真,那麼薩姆・沙弗蘭就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其中一位偉大的天才。

薩姆・沙弗蘭,原名薩姆・貝格爾,1934年11月9日生於猶太人移民家庭。他不囿於傳統,才華橫溢,加上無人能及的決心和對知識的無盡渴求,筆下的作品飽含感染力。他在童年時堪堪逃過1942年7月16日的大抓捕,卻被關進臭名昭彰的德朗西集中營數月之久,繪畫幫助少年沙弗蘭逃離現實,成為他心靈上的避風港。

五十年代初,沙弗蘭在母親和妹妹定居的墨爾本逗留幾年後,考入巴黎大茅舍藝術學院的繪畫課程。課餘時間,他到蒙帕納斯區的咖啡館廣交良朋,並在那裡遇見了後來的導師阿爾伯托・賈柯梅蒂。他與爵士樂手查特・貝克、藝術家讓・保羅・里奧皮勒、雷蒙德・梅森、伊夫・克萊因、亨利・卡蒂爾・布列松和雅克・蓋爾沙什往來甚密,蓋爾沙什則成為他的首位藝術經紀人。

幾抹藍色在整個以暖色系為主的構圖中特別跳脫,藝術家幫助伊夫‧克萊因發明克萊因藍(又名IKB),兩相對照,更顯出趣味。抽象藝術在當時大行其道,沙弗蘭卻獨獨背道而馳,從六十年代開始,以具象繪畫挑戰藝術界現狀。期間,粉彩成為他最愛的創作媒材。他擁有出色的繪圖和用色能力,善於將身邊的日常元素,妙筆化作令人著迷、目眩神搖的建築透視場景,充滿意大利十八世紀藝術家皮拉奈奇的風範。

本作中的貝利尼版畫坊原為第十區的猶太教堂,經沙弗蘭改建成一所蝕刻版畫製作工坊,從1972年起,他以此為題創作大幅粉彩畫,這個系列現今已被視為沙弗蘭的代表作,構建出沙弗蘭想像中的魔幻世界,巧妙地連接起卡勒波特和霍普筆下的都市生活、卡爾・葛羅斯堡的工業景觀、以及亞佛烈德・希治閣電影裡的光影宇宙。本作為一顯赫美國收藏珍蓄數十載,是貝利尼版畫坊系列第一幅釋出拍賣場的作品。這個系列是當代藝術的結晶,卻同時帶有古典氣息,其他同系列作品早已納入全球各大知名博物館館藏,其中包括龐畢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