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件瑰麗珍稀的青花瓷罐以一頭矯健的獅子為紋飾,巧妙地刻劃牠追逐繡球為樂,是江西景德鎮的經典作品,展現大明御窰的絕藝巧工,而且相信應該是為明朝皇帝宣宗而造。罐上的獅子戲球圖妙趣無窮,可見明朝藝術紋飾活潑可愛的一面。獅子在當時是難得一見的珍禽異獸,要描繪牠的動態絕非易事。這款圖案創始於明代永樂一朝,當時的景德鎮畫師青花繪藝登峰造極,以瓷代紙,妙筆生花。這件青花罐的紋飾運筆大膽果敢,在濃藍靛青之間卻又不乏溫柔,盡展明朝青花之美。
獅子並非原生於中土的動物,但早於漢朝便已有外使向朝廷進貢活獅。在印度,獅子象徵力量,與佛教淵源極深,被視為佛法的守護者。到了唐代,隨著佛教普及,佛寺門前常置一對獅子,以保衛聖地莊嚴。
在明永樂帝的統治下,明初與外國重建邦交,因而得以接觸外國的野生動物、奇木異花和稀罕工物。大明朝廷不僅歡迎外使來華,更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足跡遍達亞洲多個港口,甚至遠及非洲,直至宣德年間仍然續航。當時,中國對獅子的認識不多,伴隨鄭和三次下西洋的穆斯林翻譯官馬歡(約1380-1460年)因而認為有必要詳細地描述獅子的獨特外形和威武神態,並生動地記錄了這「萬獸之王」震攝諸獸的場面:
「其獅子身形如虎,黑黃無斑,頭大口闊,尾尖毛多,黑長如纓,聲吼如雷。諸獸見之,伏不敢起,此乃獸中之王也。」
獅子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動物,雖然帖木兒汗國的使節曾經向明朝呈獻獅子等異獸,鄭和的團隊亦曾獲獅子作為貢品,可是仍然未能滿足國人觀賞的需求。鄭和於是在旅途中購買獅子並運送回國:例如在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當中,船隊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停泊亞丁;在第七次旅程間,於宣德六年(1431年)分道揚鑣,其中一隊帶著瓷器等國禮抵達麥加。
獅子被運至景德鎮讓瓷匠「寫生」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可是本品罐身繪劃猛獸逐玩繡球,矯健如生、活靈活現,幾乎令人相信瓷匠曾經親眼見過獅子。事實上,獅子似乎非常喜愛逐球之樂。按理推想,獅子戲球的畫稿相信是在京師繪成的。當時明朝定都在今南京附近,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 才開始北遷。北京故宮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番蓮壓手盃,盃內繪畫雙獅爭球,球中寫著罕見的四字永樂篆款,足以佐證明朝宮廷對獅子紋飾的喜愛。
永樂、宣德兩朝大興製瓷,景德鎮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窰務幾乎完全由朝廷接管,製作過程受嚴格監督,朝廷更直接頒授青花樣式讓畫師依圖繪製。再者,經過謹慎的實驗、測試及控制,令製作品質臻善。受惠於永樂年間的躍進,宣德藝匠在前朝式樣的基礎下精益求精,就尺寸、比例略作修改,使紋飾更形湊攏,此中變化極微,不是細心觀察的話實在不易察覺。
明初的青花瓷器雖然多為外銷而製,但是幾乎全部帶有署款的作品都留在中國,供皇帝御用。這類罐式有些是用來作酒器的,例如《明人朱瞻基行樂圖卷》記載三件器形相近的蓋罐,相信是黃金打造,罐下還有紅漆器座承托,與金執壺、玉壺春瓶、蓋盌、托盃等一同放置在几案上。
而紋飾、款式與本罐一致者,就只有兩例傳世,其中一例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另外一例則先後屬於 Walter Sedgwick 夫人、L.A. Basmadjieff,以及 Thomas Cole 伉儷珍藏,五度現身倫敦蘇富比。
本品的獅子紋飾可能與𧃍龍圖案相關,富有佛教涵義。器型相同的瓷罐還有繪𧃍龍圖案的作品,𧃍龍的腳與獅足相近,長長的尾巴則猶如卷草,造型源自印度、傳說能護主辟邪的摩羯,摩羯是常見的建築飾紋,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本罐傳承記錄清晰,可以遠溯至1930年代的英倫珍蓄,前三代藏家都是倫敦東方陶瓷學會的早期會員。關於幾位藏家的收藏與生平事蹟,可參考本品圖錄文章的最後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