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際網上拍賣專場於4月4日至17日接受競投,專家團隊精心挑選,呈獻逾八十件中國古代青銅器。本文藉此機會,探尋商朝至戰國青銅器的重要意義,一窺中國青銅時期的輝煌歷史。
「青銅堅固耐用,因而成為大家從歷史和現代意義上了解中國早期藝術的中心」
1928年,第一代中國專業考古學家在民國政府資助下,在商朝最後的都城、今稱安陽的殷墟發掘出一批古代青銅器。這批青銅器的出土極具象徵意義,代表考古科學的現代化進程,與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字傳承連繫起來。
美國學者羅伯特・貝格利(Robert Bagley)表示,青銅鑄造技術最早於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發源於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商朝建立之初,政治勢力開始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與中東和希臘相比,商朝初年已坐擁大量銅錫礦(青銅為銅錫合金),礦產量異常驚人。然而,從開採礦石,到冶煉原料的複雜過程,以至鑄造青銅需要的龐大人力,只有權貴階級才有財力製造青銅器。正因如此,青銅最初只會用於製作禮器,以及與禮儀相關的鐘、武器和馬車配件。青銅器也如玉器般珍貴,是古代社會地位的象徵,統治階級甚至會將青銅器代代相傳,宣示正統。
與安陽青銅器出自同一時代的甲骨文,記載了為祭祀祖先而準備的典禮宴會和儀式餐食,部分儀式幾乎會每天進行,祈求先祖神靈降福庇佑,保子孫基業。在這些宴會上,青銅器用以盛載祭祀神明的食物酒水,部分青銅器出土時,帶有煤灰留下的痕跡和骨頭碎片。鼎深腹高足,為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大鍋,當屬青銅器中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夏朝是中國史上第一個世襲朝代,銅鼎在夏朝的傳說中別具深意,相傳夏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以九牧所貢之銅鑄九鼎,象徵九州。自此,「鼎」鼎就是國家的權力符號。在戰國時代,擁有銅鼎就等於擁有合理合法的統治權。天子的墓葬規格一般以九鼎陪葬,諸侯葬以七鼎,大夫葬以五鼎。除鼎以外,觚「觚」和爵「爵」等酒器也是商朝常用的禮器。爵「爵」有三足,可從下方加熱溫酒。觚「觚」是高身盛酒器,束腰,口沿張開呈喇叭狀。觶「觶」最早見於商朝殷墟時期,圓腹侈口,西周初年逐漸成為禮儀中重要的盛酒器。
當時的禮儀用器還包括其他酒器:尊「尊」是高身盛酒器,無耳,敞口,口徑大於圈足;壺「壺」深腹斂口,呈梨形,形制沿用至今。連「連」呈闊身圓筒狀,有蓋,用以盛放供食。簋「簋」闊口深腹,應為放穀物飯食的盛食器。其他用於禮儀的食器還有用作煮食器的鬲「鬲」,侈口,折沿,有三袋足。匜「匜」是用以倒水洗手的水器,形狀似瓢,一側有流,另一側有常作龍形的把手,器底有四足,應為盛載供人在祭祀儀式前洗手的用水。
青銅禮器能夠保存逾千年,主因是大部分出土青銅器都是陪葬品,確保墓主可以在來生繼續履行主持祭祖的職責。雖然這類大型墓葬大部分已於西周初年被洗劫一空,但1976年考古學家仍然能在安陽發掘保存完整的婦好墓,墓葬斷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墓主生前是商王武丁的嬪妃。婦好墓出土了總共468件青銅器,當中約210件為禮器,所有青銅器共重1625公斤(未計銅鈕),可見商朝王室中較次要的成員,也可享有如此大量的青銅陪葬品。
早期青銅器鑄作繁複:先用泥為欲鑄器皿塑模,燒成陶模即成母模,再以母模製作泥範,燒成後將陶範拼合,放入陶製範芯,然後將熔化合金填注範腔,合金冷卻後脫範,修整多餘的毛刺和飛邊,最後打磨和拋光器身。在鑄造這些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表面沒有現今所見的綠色銅鏽,當時的人眼中,青銅器可是金光燦爛,閃閃生輝。古代鑄造青銅器,一般以成套組合製作,尺寸和精細程度按器主的身分等級而有所差異。商朝銅匠發展了一套紋飾系統,當中圖形意象為數不多,銅匠卻可以從審美和等級考慮,將不同元素組合重構,組成各類青銅器的紋飾設計。商朝青銅器上有一種常見的獸面紋飾,戰國末年有書提及這種紋飾為饕餮紋。饕餮紋一般為正面的獸首,有對稱的角和凸出的眼睛,這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貪吃可怖的惡獸,但同時亦是為人驅邪避凶的靈獸。有人提出青銅器的饕餮紋源於良渚文化玉器的獸面紋,不過至今尚未證實兩者有所關聯。此外,除銘文或其他資料指明作坊內世襲匠籍的子弟外,青銅器上不會鑄刻製作者或作坊名字,因此現世對青銅器的製作者所知甚少。
商朝國勢在安陽時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初年已趨於沒落,遂將勢力範圍退守至河南的根據地,其後大約公元前1050年,商朝為西方部族周人所滅。周人滅商後建立西周,沿襲前朝的傳統和文化,包括製作具有商朝遺風的青銅禮器。周天子會向追隨他的貴族賞賜青銅器和製作青銅器的原料,青銅器也就如同玉器、武器和馬車配件一樣,成為傳統貴族生活的配備。早期青銅器銘文表明如此「寶器」是留給「子子孫孫永保用享」。公元前900年左右,青銅器的裝飾開始簡化,所鑄銘文更加豐富,以銘文取代紋飾,彰顯器主的威權。此時許多墓葬都混雜前朝和西周鑄造的青銅器,並非以成套的青銅禮器隨葬。
青銅器隨著時代轉變,逐漸脫離原有的宗教色彩,擺脫禮制約束。春秋戰國交替之時,霸主消失,列國並起,各國為土地和人口不斷兼併,戰爭更趨頻仍,國家比較軍事力量之餘,也會以財富物質展示威望,當中以青銅工藝成為地方諸侯展現軟實力的重心。青銅器成為廣受王侯貴族喜愛的奢侈品,而且統治階級以外的富人日益增加,獨立青銅作坊蓬勃發展,滿足他們對青銅器的需求。除不再流行的個別器型外,各式各樣的青銅器應運而生,適應更廣闊的市場。當時的作坊還用上不同方法製作青銅器,不僅在器面錯上金銀等貴價金屬,還會製作較易負擔的銅器,以及加入人獸相鬥等有異域特色的紋飾,迎合所在地區的品味。考古發掘的戰國資料顯示,當時作坊更會調整製作技術,例如重用陶範,盡力提高產量。
安陽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都城,有華夏文明搖籃的美譽,在當地和附近出土的珍寶是構成中國源遠歷史的重要一部分。然而,隨著考古文物陸續出現,這種圍繞商文化形成的「中國屬性」不只見於安陽,還見於現今四川成都附近的廣漢三星堆等不同遺址。由此可見,每件出土器物都為現今的中國增姿添彩,對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和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