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傳「書聖」王羲之(303-361)經常在他家旁的池塘洗毛筆,洗得池水變成墨黑色。一如墨水將王羲之的水池漸漸染黑,書法的影響也在中國藝術與裝飾藝術領域延綿擴散。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全球化的曙光來臨,前衛藝術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出現,而在它在藝術史的論述中往往被局限於反傳統主義和受西方影響這兩個方面。前衛藝術與書法傳統、水墨藝術的關係則常常被忽視。
自公元四世紀以來,書法在中國一直被視爲最高的藝術形式之一,掌握書法藝術被視為宋明文人最極緻的修養。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它最早起源於一種對自然形式的形象化表示。書法大師像畫家一樣,通過巧用毛筆來揮灑筆墨,施展了代代相傳的精妙技法。 對於作家Ni Yihan來說,這個過程幾乎是一種儀式,是身體與媒介編排而成的舞蹈,就像表演一樣:
「書法是中國行為藝術的最早形式之一:在觀賞書法作品時,欣賞者會細味藝術家的功夫和技巧,它蘊含在每一筆的提按頓挫中,也在每一處留白與墨跡以及光與暗的對比中。」
以下介紹的前衛藝術傑作都具有劃時代意義,它們將於10月在「藝術新潮烏托邦:重要歐洲私人珍藏中國當代藝術」隆重登場。無論是通過研習宣紙與墨的物質材料性,抑或透過探索它自古以來與語言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每位藝術家都嘗試以自己的方式,看待和重新演繹中國書法和水墨傳統。

在《紋身II》中,藝術家邱志傑仿佛被一個紅字禁錮在牆上,這個紅字畫在他的身體、嘴巴上,更延申至背景。這個紅色的「不」字彷彿高呼著「不,您不准」,而根據邱志傑的闡述,此作是對受制的個人獨立性作出回應:「主體無力行動,因為他只不過是一個圖像。剩下的只有一個任何人都可以爬上去的平坦表面。個人徒然地淹沒於鋪天蓋地的中國媒體文化中,這個系列是對此作出回應。」

張偉作於1978年的《抽象構圖》是中國最早的抽象藝術作品之一。他在紙上兼用油彩和墨,反映出中國水墨畫及書法技法對其創作的重要性。張偉將西方抽象思想及美學與中國傳統元素巧妙結合,從而締造獨一無二的視覺語言,凝存了主題的精神本質。
「無論西方藝術家是否想表達物象,他所畫的也是一個形象,形象和色彩本身也是物質性的。而我要表達和追求的,是純精神性,擺脫物象、放棄形象,只用畫筆和顏料,傳達我的氣質和性情。」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thy Li
中文翻譯:李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