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 實現心中構想的藝術傑作,藝術家往往不惜耗費工本與時間,甚至另闢新徑,以前人未見的嶄新方式實現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今年11月的Contemporary Discoveries當代藝術網上拍賣雲集多位創意無限、才情洋溢的當代藝術家之作,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其中六位的創作心路和技巧。
喬希 ‧ 斯博林
斯博林的作品融合畫作與雕塑,懸掛在牆上的畫布作品分成12部分,一條條色彩繽紛的彎曲線條從牆上隆起,似是抒發情感的塗鴉,又似是經過精密計算而成的完美線條,跨越平面與立體,是別樹一幟的獨特存在。斯博林以電腦鐳射切割技術將夾板切割成他想要的形狀,再在夾板之上繃緊畫布,最後方在畫布上繪畫。作為現代人,他的生活卻非常貼近大自然。早上起來,他會先在自己位於紐約伊薩卡的農舍外伐木劈柴,為工作室及室外浴缸供暖。他堅守「日出而作」的道理,在日光正盛之時,在工作室內借助自然光為作品製作小型模具,並預先繪畫一次,完成迷你模型,確保最終成品能還原他的構思。
對於斯博林來說,顏色仿若浩瀚宇宙般,是永遠都不能走到盡頭的廣袤空間,可窮盡一生,不斷探索。據說,他的工作室內就有超過1,200種專有的混合顏料。正如他在2022年接受《貝浩登》訪問時所說:「顏色使人驚訝。每次我覺得我終於了解透徹時,我一作新嘗試,就又學到新東西。」雖然他的藝術作品通常指向人造現象,但他本人卻在郊外生活。他的創作過程貼近自然、著重工藝,卻又依賴電腦程式與雷射切割等現代科技。這位生於1984年、曾獲 KAWS 指導的藝術家說:「你會希望自己的藝術品看上去來自自己身處的時代。」
六角彩子
六角彩子的作品無論是主題或是技巧都配合得天衣無縫。她所畫的小女孩洋溢著青春少艾的陽光氣息,而有甚麼創作方法能比用手指塗抹顏料更充滿童真呢?六角彩子以手指沾染顏料,直接塗抹到卡紙之上,而她創作時,經常坐在地上,更添童趣。
「除非我的雙手直接沾上顏料,否則我也不覺得自己在繪畫。這樣也更有趣——使用雙手,用全身作畫。」
那為何偏偏選擇卡紙呢?「對於我這種畫作來說,它是完美的媒材。我喜愛卡紙的一切——溫暖的感覺、撕裂後粗糙的邊沿,還有油彩黏在表面的質感。這就是我直到今日仍然使用卡紙的原因。」她的畫作散發著溫暖和天真無邪的感覺,即便在您身心俱疲之時,作品仍能帶來如夢境般的能量與活力,使煩惱一掃而空。
六角彩子在1982年生於日本千葉縣,她的作品在日本不同階級和年齡層之間都深受歡迎,使她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日本本土藝術家之一。她最近的個人展覽分別在日本千葉縣立美術館(2020年)和荷蘭阿姆斯特爾芬 Museum Jan van der Togt(2019年)舉行。
Stickymonger
來自南韓的畫家兼雕塑家 Stickymonger 本名 Park Joohee,現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她的工作室位於紐約市世貿中心三號大樓50樓全層。她的創作靈感同樣來自日本漫畫中眼睛大大的可愛女孩,與六角彩子不無類似,但兩者的繪畫方式卻大不相同——六角彩子喜歡徒手作畫,而 Stickymonger 則以噴漆創作。
Stickymonger 在韓國成長,家裏開了汽車加油站,因此她從小就會拿車場裡的工具來玩耍。長大後,她移居紐約市,曾在廣告界巨頭奧美工作,其後放棄工作,全心投入藝術創作。她最開始以貼紙創作,亦因此起了「Stickymonger」的別名(「sticky」意指「黏」)。她曾以貼紙貼滿大廈的外牆,世貿中心三號大樓就是著名例子之一。這些貼紙並不是如牆紙般能一大幅貼上去,而是由幾百張小貼紙慢慢黏貼而成。這些矚目的牆上作品以她別具辨識度的可愛女孩為主題,顏色則從泡泡糖般夢幻的色彩到黑白素色不等,千變萬化。其後,Stickymonger 開始以壓克力彩和水溶性噴漆創作。她享受噴漆繪畫的靈活,並在噴漆畫作中重複繪畫草莓和黑色小孔圖案。她的畫中人物臉上的黑色小孔代表她們對於別人的評價充耳不聞、我行我素的性格。
「相比精細的線條,我更喜歡隨心繪畫的粗糙線條。日文『Heta-Uma』一詞分別由『Heta』(壞)和『Uma』(好)組成,意思為『雖壞但好』。即便我這些粗糙的線條看上去不太好,但事實上可能還挺不錯。」
Stickymonger 最近的展覽包括:ART021 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Thank You Plastic」(2021年)、紐約 Allouche Gallery 的「Still Smiling」(2021年)和杜拜 Four You Gallery 的「Lonesome Planet」(2020年)。
權寧禹
韓國藝術家權寧禹(1926-2013年)在東、西方文化和傳統與創新之中尋找平衡,從韓國到歐洲再折返韓國,闖出了自己的創作路途。他1966年在首爾新世界藝廊舉辦的個人展覽闡明了他的創作意圖與目標——白色米紙一格格黏貼在棕色板上,形成單色調的抽象畫作,而這也是他此後的創作方向。在媒材方面,他一直鍾情於紙張,卻甚少為它染上繽紛色彩,以減少對紙張原來型態與吸水能力的影響。1975年,權寧禹的作品在日本東京畫廊舉辦的「韓國・五人作家 五個 Hinsek〈白〉」 中展出,這個群展集合了全白色的藝術作品,亦是首個韓國當代藝術家專題展覽。一年後,權寧禹移居法國,並在巴黎 Jacques Massol Gallery 舉辦個展,以撕碎扯開的白紙為媒材,探討這種材質的韌性。其後,他開始在作品中埋入日常用品,他先在平面上放置即棄勺子、塑膠瓶、釘子或其他物品,並再在上面覆蓋紙張,以作定型。
權寧禹畢生從未停止創作與創新,在他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撕扯或黏貼都親力親為。這種依靠雙手的創作方式永不過時,而他的作品亦在全球各地備受讚譽。目前,大英博物館、三星藝術館和香港 M+ 等大型機構均有收藏權寧禹的作品。
達米恩・赫斯特
達米恩・赫斯特在九十年代冒起,曾經是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的成員,一直抗拒自己被標籤歸類。他創作的《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1991)和《獻給上帝的愛》(2007)有何共通的技巧?前者是保存在甲醛溶液的原條鯊魚,後者是鑲滿鑽石的骷髏頭,赫斯特尚未畢業已經創作了許多搗蛋胡鬧卻技藝成熟的作品,這個鑽石骷髏頭的命名就是源於藝校老師對其作品的慣性反應,據稱《獻給上帝的愛》在2007年以一億美元售予私人投資者。那如何找出赫斯特作品的共同思路呢?大體而言,赫斯特產生了兩種風格,一種是稱為「圓點畫」的創作手法,作品由彩色圓點組成,畫題多與藥物名稱相關;第二種是「旋轉畫」,他把畫布固定在旋轉圓板,再將顏料傾倒在旋轉的畫布上,利用離心力讓顏料產生放射形的飛濺效果。
赫斯特於1988年開始創作圓點畫,而且曾在不同材質的表面進行創作。旋轉畫則拒絕受圓點畫的僵化排列支配,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會退居次位,他傾倒顏料後就任由旋轉運動發揮,無從預計顏料噴射的方向。赫斯特曾表示他創作旋轉畫的靈感源自英國廣播公司的兒童節目《藍色彼得》(Blue Peter),在1975年播出的一集中,主持人約翰・諾克斯(John Noakes)示範過繪畫旋轉畫。赫斯特的旋轉畫系列於1993年面世,當年他與藝術家安格斯・費爾赫斯特(Angus Fairhurst)打扮成小丑,在市場擺攤,邀請路人每次花一英鎊與他們一起創作旋轉畫。赫斯特於1965年出生於英國布里斯托,是世上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之一,亦是如今仍活躍於藝壇的最知名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成員。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
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以創作尺寸龐大的雕塑而廣受群眾喜愛,他的作品曾在多個大城市展示,為當地增色不少。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以聚氯乙烯製作的《橡皮鴨》,2007年首先在法國聖納澤爾展出,隨後又在香港海面和多個城市亮相。在不同城市展示的橡皮鴨其實並非同一件作品,每次展出的橡皮鴨其實都是在當地重新製作,而且他無意讓作品組成創作系列,每次展覽因而更加獨特,這個安排更可以讓當地人參與製作,大眾也會更喜歡屬於自己城市的橡皮鴨。在香港展示的《橡皮鴨》由本地造船公司製作,香港著名創意工作室AllRightsReserved處理項目的生產安排和物流,也負責取得香港政府批准在維港展示雕塑。AllRightsReserved創意總監林樹鑫表示︰「我們委託造船公司進行這個項目時,他們當初極不情願,因為相比起造船,這個項目的規模實在太小。但項目完成後,我們邀請他們一起合照,項目團隊和工人都非常自豪。」霍夫曼的作品一般都非常巨型,最早在聖納澤爾展示的《橡皮鴨》高26米,承載著接納、寬容和促進世界和諧的正面訊息;在鹿特丹展示的《博斯波爾德狐狸》長16米,這頭叼著塑膠袋的狐狸雕塑宣揚的是平衡城市規劃與自然保育的必要性。
探索更多
中文翻譯:黃梓鈴、劉偉娟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Michelle Wong and Caddie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