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幅失群的乾隆御題圍屏畫

兩幅失群的乾隆御題圍屏畫

代自順治朝以降,在上自皇室貴戚,下至普通族眾迅速漢化的歷史背景下,宮廷生活中既保留了滿族傳統的節日,注重彰顯專治權威的典章禮儀制度,也對中原及江南農耕文明中的年節、習俗尤為重視。因此,描繪年節風俗或傳達祈福迓祥寓意的繪畫作品,成為宮廷年節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歴朝均有大量留存。這類作品的創作者,涵蓋了皇帝本人、宗室成員、朝中重臣以及畫院工匠各個階層。題材則涵蓋了不同門類及廣泛寓意,如以花果雜以富含美好寓意的文具、食物為主題的乾隆帝御筆《歲朝圖》軸、“詞臣”董邦達《肇歲征祥圖》冊及鄒一桂《歲朝圖》軸、西洋畫師郎世寧《午瑞圖》軸等;又如以肖像、界畫結合記錄皇帝家庭節慶場景的《弘曆歲朝行樂圖》軸、《弘曆元宵行樂圖》軸等。這些作品中有臣工們自主繪製貢獻的,更多的則是他們奉敕創作的,乾隆初年的慎郡王等畫《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詩意圖十軸組畫,即屬後者。

創作緣起

這套組畫曾經《欽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以下簡稱《石渠》)三編之“延春閣”著錄1。按記載,各軸皆宣紙本,設色畫,每幅畫心為縱三尺五寸五分,橫九寸二分約近四平尺窄長幅。依次包括以下諸圖:

慎郡王等《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圖十軸》
此十軸畫作,除第一軸允禧畫已佚及本文所記之第二、第四軸,其餘各圖現藏於臺北故宮。

按《石渠》記載及現存實物上所見,各圖作者署名均為“臣”字款,每幅上方均有乾隆帝御筆小行書抄錄范成大原詩,詩尾注該詩標題,第十幅題記曰:“右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十首,命諸臣分寫為圖,爰書本詩於每幅上方。乾隆丁卯首夏御筆。”可知這套組畫,是十位擅畫的宗室、詞臣、畫工奉命據范成大詩意而作,其創作不晚於御題的時間,即乾隆丁卯(十二年,1747)四月。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晚號石湖居士。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曾經冒死出使金國,並使金國同意歸還欽宗靈柩以及允許南宋遷陵的要求。范成大致仕後,在家鄉過著閒適而優裕的晚年生活,1186年他以平易、清新的風格創作了傳世名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全面而細緻地描寫了農村生活的各種場景,體現了他在繼承白居易等人現實主義精神的基礎上,對魏晉以來文人崇尚高蹈隱逸的“田園詩”的革新與改造,被譽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

朗世寧等《弘曆雪景行樂圖》,設色絹本,486 x 378cm,故宮博物院藏

《臘月村田樂府十首並序》3較《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的創作時間遲三年,但二作風格相近,前者更偏重敘述蘇州地區歲暮時節城鄉祈福、驅邪、敬老、歡慶的各種風俗,體現了太平盛世民眾安詳喜樂之情態,反映出文人士大夫階層對民生、民情的關切。范詩中的一些風俗活動直到現在仍被保留下來,如祭竈、喝雜豆粥(即今之南、北方所食臘八粥)、燃爆竹等。

范成大此詩向為乾隆帝喜愛,除在《石渠》著錄的十軸組畫上抄錄全文外,他還有同樣內容的獨立書法作品,如乾隆十四年(1749)的臘月所作《御書范成大臘月村田樂府卷》4,此卷墨蹟也被收錄於《敬勝齋法帖》,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還藏有兩套陰刻填金青玉和碧玉材質的玉冊,均依據此卷墨蹟製作。由卷末乾隆自題“石湖樂府曲盡農家風景,偶書一過,如行太平村落間”等語可以想見,范氏詩句引發了他對太平盛世歡樂景象的憧憬。同時,擅長揣度“聖意”的地方大員和朝中重臣們如江西廵撫陳淮5、大學士阿桂6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陝西巡撫秦承恩於乾隆六十年(1795)7都曾以御筆所書此詩刻成玉冊,作為新年禮物進貢給皇帝。

上述乾隆帝抄錄范氏此詩以及官員們進獻的玉冊,滿足了皇帝案頭時常展玩之用,而本文論及的慎郡王等十人組畫,卻是一套巨型圍屏上的裝飾貼畫。此組圍屏畫除《石渠》著錄外,亦見於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各做成活計檔》記為:“乾隆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太監張良棟來說,首領文旦交慎郡王等圍屏十張。傳旨:著托紙。記此。”又本年:“五月初二日太監張良棟將慎郡王等圍屏十張托得紙持去訖”8。這樣就解決了我們心中的三個困惑:

1. 現存九圖的畫心是如此細窄的條幅,與慣常的繪畫掛軸縱橫比例迥然不同,正是由於十條圍屏這種形制造成的。因為在有限的空間內,圍屏的條數越多,每條的寬度就越窄。

2. 此組圍屏作於《石渠》初編成書後,但其上既有乾隆書詩,卻未如其他臣工奉敕畫作那樣進入《石渠》續編,乃因續編成書時,其尚為傢俱組成部分,不在入編之選,故而亦無續編乾隆內府藏印。

3. 屏畫重新揭裱、裝軸後,才被鈐蓋嘉慶內府藏印,其揭裱時間應在嘉慶親政(1799)後至《石渠寶笈三編》成書(1816)之間。在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中,不乏乾隆即位後將雍正時期的圍屏揭、換、補或者徹底改做他用的例子。至於沈源、李世倬二軸目前的裱工,則應是出宮後被收藏者盡最大努力保留了作品原貌及清宮鑒藏印。

沈源《燈市行》詩意圖

此圖本幅下端沈源小楷題款:“臣沈源恭繪”,鈐“臣沈源”、“恭畫”二印。本幅上方乾隆帝御書范氏詩:“呉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曡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酒壚博簺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燈市行。”其下鈐印:“研露”朱文長方印、“煙雲舒卷”白文方印。

沈源、孫祐《水流雲在圖》,水墨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作者沈源(?—約1752後),其籍貫、生平畫史記載闕如。本為宮中江南畫工即“南匠”,應是在雍正時期進入內務府造辦處“畫樣作”,乾隆即位後將其調至內廷如意館。在宮廷檔案中可見以下記述:“本作原有畫樣人沈源、江漢、焦國諭、餘秀等四人。於雍正十一年內,焦國諭、餘秀等二名告病回南訖。沈源於乾隆元年二月內奉旨著在內庭畫畫處行走”9。因宮中匠人按才能等級領取薪俸,按造辦處錢糧庫記載的“各作為領南匠錢糧並衣服銀”有十二兩、十兩、八兩、六兩……乃至二兩各等次,“沈源(每月錢糧銀六兩每季衣服銀十二兩)用銀十八兩”10,故而他在宮廷中的待遇屬於南匠群體的中上層。

由檔案記載看,沈源擅長畫人物、佛像、界畫及器物,經常奉敕與畫工或“詞臣”進行合作,而且多是描繪行宮別館的裝飾圍屏或巨幅全景畫。

由檔案記載看,沈源擅長畫人物、佛像、界畫及器物,經常奉敕與郎世寧、王幼學、張為邦、孫祐、丁觀鵬、周鯤、董邦達等畫工或“詞臣”進行合作,而且多是描繪行宮別館的裝飾圍屏或巨幅全景畫,如乾隆元年與郎世寜、唐岱奉命為重華宮合畫春景畫圍屏11,乾隆元年至三年與郎世寜、唐岱合畫《圓明園全圖》12、《瀛臺全圖》13、《香山大圖》14,或是呈現皇帝家庭的行樂圖,如與郎世寜等合畫元宵大畫即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弘曆雪景行樂圖》15

沈源的才藝是相當全面的,相關記載中,也有他奉命添補、修改其他畫家畫作的情況,如將雍正年間的十二月景山水人物畫十二幅加以添補、完善16,將髙其佩樓閣畫改正線法等17。同時,他的畫樣功夫始終受到皇帝的青睞,許多重要圖樣的起稿如祭器圖樣18或生活器具的製作如開其里(牙籤筒)紙樣19都能看到他的手筆。他還奉旨向郎世寧學習京城地圖山川、城郭的透視畫法,並將此技巧教授給其他畫師20。可見沈源是一位善於學習,技術出眾的能工巧匠,因此也屢屢受到乾隆帝的褒獎,並數次被賞賜內府綢緞。值得注意的是,宮廷畫師的低微身份很難得到官職,但沈源以其不俗表現與丁觀鵬等人一樣,受益於自清初以來對表現優秀的宮廷畫師賞予官職的慣例,至晚於乾隆十三年(1748),亦即此組圍屏創作完成後一年間獲得了從九品序班的職位21。其母去世後,乾隆帝特別下旨賞他五十兩銀以作奠資22。從內務府檔案中可以看到沈源最後為宮廷創作是乾隆十六年(1751)九月23,是否之後他離開宮廷或去世,尚待有新的文獻支持作進一步的考證。

沈源《山水樓閣圖軸》,設色絹本,135 x 74.8cm,故宮博物院藏

燈市實際上是傳統節日元宵節的前奏。按范成大此詩原序可知,蘇州風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前一個月即有燈市。一方面人們為了在“元宵節”競奇鬥巧,早早就來燈市選購心儀的彩燈。另一方面,燈市也提供各種日用、賞玩之物,如“吳門四家”之一的文徵明遊寓京師時就曾於燈市購得王羲之草書《七月帖》,而《珊瑚網》的作者汪珂玉所記楊妹子題馬遠《山水》《桂花䊵扇》等宋畫真跡,亦皆在燈市中所見。

此圖以簡淡的筆墨描繪了蘇州城民眾闐集燈市的場景,近處以寫實技巧畫城中商鋪星羅棋佈,門頭都掛起了各式彩燈,樂手們在抓緊排練,屠夫在揮刀砍剁,婦女們也從深閨探身看熱鬧。街道上各色人等川流不息,賣燈的小販擺開地攤吆喝叫賣,不僅吸引著南來北往的行人駐足,也引得店主們不時地向外張望。有些少年或官家僕從將已買到的燈高高舉起,引來豔羨的目光。一隊青年舞著龍燈,敲鑼打鼓在街市穿行,幾個孩童則駕著竹馬形式的燈像走旱船那樣迤邐向前。中景畫城樓巍峨,女牆逶迤,霧靄微茫中趕路的旅人匆匆奔向城市。遠處則群山聳峙,村舍依稀,樹木疏落,一派寒寂之境與燈市的喧鬧形成了強烈視覺反差。

宋范至能曾言:“吳俗元夕……以生絹糊大方燈,圖畫史冊故事。又小袞燈,時擲空中,又有大袞燈。又魚燈,琉璃壺瓶貯水養魚以燈映之。又萬眼燈,以碎羅紅白相間砌成,多至萬眼。又琉璃球燈,毎一隙映成一花。又以絹或琉璃為官府名額,燈映之。又船燈,夾道陸行為競渡之樂,謂之劃草船。又水戲照心燈,又蓮花燈、梔子燈、葡萄燈、犬燈、鹿燈、馬燈……”24

沈源《燈市行》詩意圖 (局部)

這些爭奇鬥豔的燈飾我們從沈源此圖中仍可依稀見其大概,僅圖中描畫的動物類燈飾就有龍、鳳、金蟾、麒麟、大象、駱駝、牛、馬、羊、螃蟹、蝴蝶、雞、鴨、兔、鯉魚、猴、虎等;花卉蔬果類有白菜、山茶、石榴、桃、蓮花等;器物有花盆、花籃、花瓶、茶壺、香爐、車、轎、傘蓋等;像生人物有各種戲曲角色、和尚、劉海戲蟾、鑽金錢眼、漁舟釣叟等,另有各式各色紙糊提燈、玻璃掛燈,不一而足。

雖然我們無法從圖中確認某些燈飾的材質,但從乾隆所抄錄范成大原詩中,仍可想像古人手工藝的精湛和巧思,如范詩中的“曡玉千絲”指的是一種絲狀原料,“用瑪瑙、紫石英諸藥搗為屑,煮腐如粉,北方天花菜點之方凝。而後繅之為絲,織如絹狀,上繪人物山水,極晶瑩可愛,價亦珍貴。蓋以煮料成絲,故謂之料絲”25。康熙間文人高士奇就曾提到:“近日丹陽料絲燈仿宋元畫冊,愈覺雅艷”26。“剪羅萬眼”則是范至能提到的以碎絲羅紅白相間堆砌縫合而成,以凹凸變幻,多至萬眼而得名。

《燈市行》詩意圖與沈源參與創作的《冰嬉圖》軸、《新豐圖》軸27等描繪宮苑美景的工致精巧,設色明豔的畫風不同,而與他和唐岱合畫表現鄉野風物的《豳風圖》筆墨格調、淡雅色彩相類似,圖中的建築界畫規整精巧,但眾多人物卻以小寫意技法為之,筆致清秀靈動,對於各色人等皆能各盡其情態,活潑有趣,帶有明“吳門畫派”風格的文人意味。這說明,宮廷繪畫在乾隆這位修養高、眼光好的皇帝主導下,並非人們臆想的那樣一味追求富麗堂皇、繁複工細,而是能依據不同的創作主題,採用恰當的表現形式和技巧,才能滿足這位“書生天子”對高雅藝術品位的追求。

李世倬《口數粥行》詩意圖

本幅作者署款:“臣李世倬恭繪”,鈐“李”“世倬”朱文聯珠方印。畫幅上方乾隆御筆行書錄范成大詩:“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車當)分口數,疫鬼聞香走無處。鎪薑屑桂澆蔗糖,滑甘無比勝黃梁。全家團欒罷晚飯,在遠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強教嘗,餘波徧沾獲與臧。新元葉氣調玉燭,天行已過來萬福。物無疵癘年榖熟,長向臘殘分豆粥。口數粥行。”鈐印:“務時敏”朱文長方印。

所谓“口數粥”,指的就是范氏詩序中所說,每年臘月二十五日,蘇州民眾家中主僕、老少同饗赤豆粥,以辟瘟氣,遠出未歸者亦按人數留貯一份的習俗。

李世倬《木蘭秋景圖冊》,設色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李世倬(1669-1770)號穀齋,晚年客居河北涿州,因號依祁山人、依祁樵者。奉天府鐵嶺人。隸屬八旗漢軍正藍旗。其父乃雍正時期官至湖廣總督的李成龍(1650—1733)。李家本門旗主為怡親王允祥,又與年羹堯家族有通家之誼,故而李世倬在官場得到這兩方面的庇佑和提携。

李世倬《春景山水圖》,設色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由監生考授州同,五十一年(1712)補授江南蘇州府太倉州知州。兩年後,因知府悞揭虧空案遭解任。五十六年(1717)年查明真相後題請開複。五十八年(1719)六月奉命赴川陝軍前效力。三年後的雍正元年,川陝總督年羹堯奏薦李世倬為神木道員。任滿後奉旨來京引見時,受到了雍正帝的誇獎,認為李世倬是“明白去得的人,實在好,比他父強遠”,把他定為引見官員中的“上中”等的人才28。但是,李世倬很快因年羹堯案被卷入“鹽茶案”隨即發往山西質審。審理清楚後於當年十一月,補授四川松茂道29。雍正六年(1728)因總兵范時捷保舉,李世倬擔任甘肅按察使30。這個職位讓他在甘肅待了六年半,其間還參與了平定策旺阿拉布坦叛亂的戰爭。

李世倬個性柔和,能够勤勉職守、謹慎負責。但他並不符合雍正所欣賞的不避嫌怨、勇敢任事的官吏類型,因而也屢遭訓誡。雍正十一年(1733)底任湖北布政使31。任滿後被調任通政使司左通政。在雍正十三(1735)年到乾隆十八(1753)年的十八年中,他都是在各個京衙間調來調去。乾隆八年(1743)三月,改任太常寺卿32,這也就是他常常被人稱為“李太常”或“李奉常”的由來。

任京官期間,閒散的職位反而成全了李世倬在書畫方面的造詣,也使他能夠與許多宗室、“詞臣”、画僧來往,如康熙第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乾隆第六子永瑢、理密親王允礽孫永璥、恂勤郡王允禵孫永忠、四川巡撫鄂昌、怡親王胤祥之婿福增格、詩人李鍇、僧介庵、書畫家石海、王岑等,都是與他時相過從的藝壇摯友和同道。乾隆十八年(1753)左副都御史任上,李世倬因本年三次以上齋戒未到,被責令休致。自此,他遠離了京城和政治。晚年,他因家累甚重,經常以書畫自給,加之貧病,鬱鬱而終。

李世倬能書擅畫,繪畫題材廣泛,面貌多樣。除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外,還能作肖像及各種題材的指頭畫,技藝全面。

李世倬《丘壑圖》,水墨紙本,故宮博物院藏

總體而言,其山水畫成就最高,講究筆墨,皴擦以乾筆見長,主要受到王原祁“婁東派”薰陶,注重擬寫“倪黄”古趣。代表作有《仿倪黃筆意圖軸》33《皋塗精舍圖軸》34《嵩祝圖卷》35等。另外,其暈染及設色山水則受到其舅氏高其佩的代筆人陸(日為)、袁江的影響,如《漢宮圖軸》《清舒山館圖軸》等36。李世倬的山水畫不僅被朱文震稱為“畫中十哲”37,與高翔、高鳳翰、允禧、董邦達等人並駕,也被乾隆帝將之與董邦達並稱為“董李”。

李世倬並并非董邦達那樣是“日近天顏”的“詞臣”書畫家,與乾隆帝的詩歌、書畫互動不多,但他每每在有限的機會中竭盡巧思,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令自視極高的皇帝也對其讚嘆有加:“胸中暢游萬里意,一溪一壑亦無窮”38。乾隆帝御製詩集中有十數次題寫其作品或提及其繪畫,《石渠》各編著錄李世倬作品近二十件(套)。據筆者不完整統計,中國大陸各文博單位藏李氏作品九十六件(套),其中故宮博物院藏二十三件(套);臺北故宮藏八件(套);見於藝術市場拍賣中的真蹟約二十餘件(套),但皆非內府所藏或《石渠》著錄者。

李世倬《口數粥行》詩意圖 (局部)

《口數粥行》與《燈市行》詩意圖的構圖大致相類,只不過畫幅上部的山峰較之後者更為雄峻巍峨,而非江南丘陵的圓渾舒緩,並以大片留白增其高遠之勢。所施筆墨則鉤多於描,皴擦多於點染,體現出李氏藝術鼎盛期典型的細筆干皴風格,山石強調塊面質感,與《對松山圖》大體接近。此圖雖畫吳地故實,但卻營造出一種北方隆冬蕭索枯寒的情調。不得不說,這種習慣性的表現技法,更多的並非源於對景寫實,而得益於他畢生對王原祁而至倪瓚畫法的不懈臨仿,加之常年生活在京畿地區對周遭景物的熟稔。中段寫松柏、寒林,取法王翬學李成樹法。松林及柏樹勾寫枯瘦簡勁,筆致蒼秀,點染豐潤,雜木用筆勁峭,略顯尖刻。下部描繪兩戶農家,一戶老少圍坐吃粥,茅舍短牆,雖陳設簡樸卻其樂融融;一戶女人在廚下忙碌,男子則攜柴而歸。這些人物的造型及動態,與他仿學李公麟白描法,偏向工麗婉約風格的人物畫不同,呈現出一種率真、樸素的審美意趣。

此組圍屏畫中上述二作與允禧畫的失群散佚,與清宮舊藏的某些書畫作品不同。如兩岸故宮現各藏五件的郎世寧《十駿馬》巨軸,乾隆在世時本來也如慎郡王等畫十圍屏集中收存在延春閣那樣,以描金龍大箱集中收貯於乾清宮。但《十駿馬》在道光、咸豐、宣統時期均曾被挑揀、分拆並移去他處,故而造成了十軸分開兩處,國民黨撤退時只是搬走了宣統時期存放乾清宮的五軸。而慎郡王及沈、李所繪三軸,則很有可能是宣統時期被宮中宦官偷竊出宮的,因而在運往臺灣時只有餘下的七軸。目下此沈、李所繪兩軸,不知在中國近現代波詭雲譎的歷史長河中沉浮了多久方得重現真容,可謂滄海遺珠,識者自當珍視。

[1] 《欽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延春閣藏集錦書畫”著錄。武英殿本第十七函第一冊。
[2] 《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四冊,故畫乙〇二.一一.〇二九二三、二七、二九至三三號。臺北故宮1994年出版。
[3] (宋)范成大《石湖詩集》卷三十,四部叢刊景清愛汝堂本。
[4] 現藏故宮博物院,著錄於《石渠寳笈續編》四十八冊·寧壽宮藏皇上御筆書畫二。
[5]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55,乾隆五十九年起乾隆六十年止1794-1795》第148頁 。貢檔。宮中檔簿。
[6] 《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卷二十三》第102頁。貢檔進單。
[7]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55,乾隆五十九年起乾隆六十年止1794-1795》第814頁。貢檔。宮中檔簿。
[8] 乾隆十二年各做成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裱作。
[9] 乾隆二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九月十一日閏月。畫樣作,記事錄。
[10] 發用銀檔,造辦處錢糧庫,各作為領南匠錢糧並衣服銀。乾隆六年八月二日。
[11] 乾隆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正月二十日,木作。
[12] 乾隆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十一月十五日,如意館。
[13] 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十一月十五日。如意館 。
[14] 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七月初二日。裱作。
[15] 乾隆二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正月初五日,如意館。
[16] 乾隆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七月十日,如意館。
[17] 乾隆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六月十八日,如意館。
[18] 乾隆十三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三月二十六日。
[19] 乾隆十一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七月二十五日,如意館。
[20] 乾隆十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十一月初八日,記事錄。
[21] 乾隆十三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造辦處活計庫。七月初十日閏月。記事録所記:“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著怡親王等將張為邦照沈源、丁觀鵬一樣賞官。欽此。”
[22] 乾隆十四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四月十五日。記事録所記:“十五日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等押帖一件,內開本月十四日員外郎郎正培等將畫畫序班沈源母親病故事奏聞,奉旨,著賞銀五十両。”
[23] 乾隆十六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造辦處活計庫。九月十九日。裱作:“程斌交緑絹觀保字挑山一張、白絹沈源、周昆合筆畫挑山一張。傳旨著托貼。欽此。”
[24]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五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 (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五·料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4月。
[26] (清)高士奇《高士奇集》之《城北集》卷五,古今體詩。清康熙刻本。燈市竹枝詞。
[27] 均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28] 《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彙編》第35冊290頁。
[29] 《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摺彙編》第35冊290頁。
[30] 《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第一冊,318頁下。
[31] 《清代職官年表》第二冊2042頁,中華書局。
[32] 《清代職官年表》第二冊1207頁。同上。
[33]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湘1-061。
[34] 現藏故宮博物院。
[35] 現藏瀋陽故宮博物院。《中國古代書畫圖目》遼2-284。
[36] 均藏故宮博物院。
[37] 見故宮博物院藏朱文震作於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山水卷》後書歌辭。
[38] 《清高宗御製詩文集》初集巻四十一,《題李世倬踈林亭子》。

中國古代書畫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