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有生命。」陳永傑博士表示,對他而言,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秋日午後,我們坐在他香港居所其中一間客廳裡,聽陳永傑博士簡短而深入地介紹他收集玉器的原則。這只是他玉器知識的冰山一角,但已令我長時間靜靜細味。
陳宅座落在香港島的山頂之巔,屋內的明朝黃花梨傢俬,與20世紀中的歐洲設計傢俬水乳交融。他對我說,明朝傢俬如此出眾的主因,在於能和不同風格完美融合。在一系列精美淨色陶瓷器旁邊的飾櫃,裝滿了不同中式摺扇,那是他最初的收藏品之一。一部古琴靜靜地躺在長檯上,耐心靜候操縵。我們經過一尊8世紀石雕佛像時,陳博士停下為我介紹其來源。他指向另一邊房間中的畫作,解釋為何面對面地置放兩者。「你猜是誰寫的?」他轉身面向我,同時指向旁邊牆上掛著的秀麗書法。「是陳太﹗」
陳博士生於福建省晉江市,後來舉家移民至菲律賓。現在,其業務已遍布整個東南亞。他直認不諱自己確實是商人,但心底裡是個文人,鍾情於歷史、文化和哲學。他也是個顧家男人。多面牆上掛著的家人肖像畫,均顯示了陳博士有多注重家庭。我們參觀其居所時,他對太太和自己的孩子讚譽有加,陳夫人的才華遠不止於書法。圍繞在黃花梨傢俬之間的遊樂區,玩具散滿一地。我們走過這裡時,陳博士面帶溫暖的微笑告訴我,他有幸擁有十名孫子。
除了熱衷中國藝術外,陳博士也擁有非常深厚的行內鑑賞知識。他的收藏系列「閑趣軒」規模龐大,不僅藏品種類五花八門,也涵蓋多個中國朝代。陳博士堅稱自己算不上學者,但他熱衷於挖掘每件藏品的歷史故事,更能輕鬆地逐一娓娓道來。他絕對擁有學者的風範。正是他的熱忱和好奇心,驅動他成為收藏家。他擔任香港敏求精舍的主席時,舉辦了「日昇月騰 1368-1644: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2015-16),那仍是香港至今最深入全面的明朝文物展。
陳博士收藏文物已逾40年。現年70多歲的他表示,現在是時候把自己的中國古玉,交托給新一代的收藏家。陳博士告訴我,他是在1970年代開始對香港的古玉產生興趣。那時候,陶瓷器市場尚未起飛。他於1992年為自己的系列取得首件玉器藏品,並於2002年停止收集玉器。陳博士的系列藏品種類多不勝數,從新石器時代起,涵蓋了商朝、周朝、秦朝、漢朝及明朝。藏品全都來自香港、台灣和日本的知名古董經銷商。他特別提到,日本是自己最喜愛的「尋寶地點」之一。雖然這些古玉在陳博士心中佔有重要一席位,令他依依不捨,但他仍希望自己對藏品投放的愛意和能量,會獲得他人感受及欣賞。「文化無法被佔有,而是需要理解。」他解釋。作為收藏家,我們固然會耗費金錢和血汗來守護文物,但更重要的是付出熱情和愛。
「中國有句諺語,」陳博士微笑著說:「玉能識友。」他歡快地憶述自己與眾多收藏家和鑑賞家度過的多次聚會。「我們不能坐在檯邊,忽然從口袋掏出花樽,」他打趣說:「但我們可以拿出一塊古玉。」這是玉器多種用途的其中之一。玉是硬礦石,可雕琢維艱,最早是實用器,後來演化成擺設、飾物,也可是置於掌心的玩具。
「玉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精神。」陳博士表示。玉連繫了天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精神意義,在其他中國視覺藝術形式中鶴立雞群,而且在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中均有提及。他續指,玉反映了中國文人理想世界中的四大原則:雅、美、和、靜。
當陳博士向我訴說,自己手握古玉感受到的無窮愉悅時,他描述的沉靜能量彌漫在我們處身的整個房間中。他把這種溫暖詳和的感受,比喻成慈母對孩子的輕撫,或女性胸脯的擁懷感。
玉有生命,因為玉石會吸收與釋放能量及和溫存。當我們把清涼的玉石揉於兩掌,或佩戴的玉飾接觸我們肌膚時,玉便會吸收我們的體溫。陳博士表示,假以時日,玉會產生變化,盛載了接觸過的所有人的精神靈氣。「人從玉化,玉能化人。」陳博士若有所思地說。玉是有生命的。
我們走到另一間房,我獨自琢磨我倆剛才的對話時,一群麻鷹浩浩蕩蕩地降落在陳博士的露台上。陳博士透過落地玻璃窗,望向香港茂盛的高山美景,並告訴我,那些是本地瀕危物種,喜歡在他的噴泉中嬉鬧。這正是大自然與生命和諧共存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