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7年的春天,明帝國的皇城中傳出了皇貴妃萬貞兒的死訊,耳語迅速擴散,朝臣們大多額手慶賀,皇太后與太子祖孫總算鬆了一口氣,但管理宮禁的太監們,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權力正靜靜地洗牌,但掌握著最高權力的成化皇帝聞知此訊時,並沒有流淚,沉默許久後他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
萬侍,意思是萬「選侍」,這是太子侍妾的稱號,此時的萬貞兒早已封為皇貴妃多年,成化帝仍以此稱呼,顯示了他與萬貴妃的感情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經開始。成化帝說完這句話後沒幾個月,四十一歲、年富力強的他果然也追隨萬貴妃而去。
新的時代開始了,為了討好新君,人們開始對萬貴妃落井下石,建議逮捕她的家人、削除她死後的諡號……等等,但頭腦清醒的新皇帝拒絕了,他說這些都違反父皇的意願,於是,過往的恩怨就此入土,留下了一個至今仍無定論的謎團:為什麼成化帝會如此迷戀萬貴妃?她的年齡目前雖無定論,但她與太后年齡相近,足可做成化帝的媽。若說在成化帝青春期時,她還是「輕熟女」,有成熟的魅力這還可理解,但她去世時年近六十卻絲毫不因色衰愛弛。一般想像的「愛妃」應當美貌溫婉,但萬貴妃向來以作風跋扈聞名,甚至她的容貌有人說「豐豔多肌」,如同楊貴妃,也有人說她「貌雄聲巨」、顯然相當男性化,各種說法莫衷一是,這就讓人不解了。
這樣一個處處不與當時的審美觀、性別角色相容的女人,究竟為何得寵?有人說「愛情是沒有道理的」,但仔細探究,成化帝與萬貴妃的愛情合乎邏輯、有跡可循。
成化帝兩三歲時,父親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俘,叔父景泰帝登基、立他為太子,祖母孫太后為了保護他,將萬貞兒派到他身邊。此後七年,直到英宗復辟、景泰帝去世,他都是景泰帝的眼中釘,亟欲除之以確保自己的血脈延續。在父母都被幽禁深宮的情況下,能夠保護他的人,唯有奉太后之命前來的萬貞兒。
英宗復辟後,理論上成化帝應當重見光明了,但東宮的生活相當孤獨,口吃的毛病讓他變得內向,即便聰明美麗、能歌擅琴的少女們一一來到他身邊,但始終無人能如萬貞兒那樣,只從他一個眼神、一個舉動就理解他的心意。
十五六歲時,英宗去世,年少的成化帝成為一國之君,就像《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電影一樣 (港譯: 《皇上無話兒》,台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他必須承擔起治國的責任,但口齒不便捷的少年,要如何領導朝中的老狐狸?下了朝,總得有人做他的避風港,萬貞兒的張牙舞爪、專權善鬥是對外人的,對待成化帝時,她極其周到細緻,當皇帝出外時,她穿上軍裝在前護衛,在宮中,不准旁人隨意驚擾皇帝休息,夜間當成化帝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時,只要「彼撫摩,吾安之」,年齡、容貌、青春在他們之間從來不是問題,她能看見他的孤獨與不安,而他看見她強悍潑辣之下的溫柔。當她這個高齡產婦再拼出一個皇子時,成化帝歡喜若狂。當孩子不幸夭折後,他也沒有強迫她再生育或遠離她。有沒有孩子,從來不影響他們相愛,他們之間沒有別人,是對方的保護者、也是被保護者,相濡以沫。
許多人也說,萬貴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成化帝的污點,但反過來想,君王的統治從來不只有高尚的那一面,倘若貴妃的影響這麼大,成化朝的太平安和難道沒有她的功勞?
成化朝留下給後世的,還有那些為她而做的「成化瓷」,因貴妃喜歡「奇巧之物」,那些薄透溫潤、細緻可愛的瓷器成了數百年來藏家追捧的極品,它們不只是成化朝的工藝結晶,也是這段愛情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