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蘇富比即將舉行中國古代書畫拍賣(7月9日),繪畫以一對明夏昶(1388-1470年)《墨竹》對屏領銜。夏昶的墨竹作品無論古今中外皆備受推崇,《吳郡丹青志》有「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說,表示其作品在外邦亦受追捧。再者,夏昶的作品傳世甚少,多藏於海內外博物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及天津藝術博物館等。而這次上拍的對屏尺幅巨大而描繪精妙,在市場上罕如鳳毛麟角,更曾經於2015年參展日本奈良大和文華館「夢見蘇州-明清時代的都市與繪畫」特別展。
中國文人愛竹,無論藝術文學中用以自喻,還是為書齋庭園添加雅意,總有竹的身影,古語則有所謂「有節骨乃堅,無心品自端」,竹之品格清高,歷代皆然。縱觀中國畫史,以水墨寫篁竹之形神,實則表現其所隱喻的「君子之風」。文人畫竹的傳統,始自北宋名家文同(1019–1079年,字與可,亦稱自號石室先生),之後漸漸廣為流傳。元代吳鎮(1280–1354年)、李衎(1206–1368年)、柯九思(1290–1343年)的竹畫將傳統繼續發揚光大,明代則以夏昶為「畫竹第一」, 入清後,再有鄭板橋(1693–1765年)畫竹最為知名。
與此同時,各代亦多有關於畫竹的藝論名篇。北宋蘇軾曾撰《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指出畫竹須心手相應,心遇而跡化,「胸有成竹」一語即出於此。元代李衎編《竹譜詳錄》,「登會稽,涉雲夢,泛三湘,觀九疑,南逾交廣,北經渭淇」,遍觀天下之竹,按晉人戴凱之《竹譜》基礎上寫成傳世之作, 分為《畫竹譜》和《墨竹譜》二卷,集中華竹文化之大成,最為影響深遠。
夏昶作竹以楷入畫,法度嚴謹,傳世稀見,取法自宋元兩代名家,在對自然狀態中竹的體悟觀察基礎上,純以水墨寫成,用「意」作畫,自成一派,承上啟下。《吳郡丹青志》中載當時人稱:「夏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清人徐沁所編《明畫錄》也有敘述夏昶事蹟,並讚道:「寫竹時推第一,名馳絕域,爭以兼金購求。」姜紹書《無聲詩史》亦紀錄夏昶生平,以及其名當中昶字的由來:「太宗嘗召見之,謂曰太陽麗天日,宜加以永上。昶字宜作㫤字,書有㫤字始此。」姜紹並說,夏昶「既善書,亦能詩,精於繪事。嘗師王孟端,尤工墨竹。以至海外多餅金懸購,名重四裔。其為人坦率,樂易不拘小節。」歸有光在《懷竹說》一文中說:「夏太常(夏昶)風流雅韻,寄於楮墨間,意之所至,揮灑所及,有不自知。」
此對屏分別繪動靜各異之墨竹,靜者如沐浴春雨,動者似在風中搖曳。簡繁有致,墨韻生動。
明朝夏昶(1388-1470年),初姓朱,名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号玉峯,崑山人,而昆山盛產的正是竹木。夏昶年少時生活坎坷,但永樂乙未年(1415年),即未滿三十歲時考中進士,供職翰林院。除了以畫竹聞名之外,夏昶亦擅長楷書。宣德六年(1431年)官至吏部考功主事,亦曾出任江西「竹鄉」瑞州知府四年,正統年間則擔任太常寺卿直内閣,仕途順利,先後經歷七次年號更迭而始終明哲保身。天順元年(1457年)告歸蘇州,以書畫自娛。夏昶與兄夏昺都曾經在朝廷擔任中書舍人高職,時稱「大小中書」。夏昶的孫女嫁予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為妻,另一孫女為歸有光的祖母,可謂詩禮傳家。
這次上拍的對屏分別繪動靜各異之墨竹,靜者如沐浴春雨,動者似在風中搖曳。簡繁有致,墨韻生動。而畫軸有簽題「墨繪之竹,仲昭筆。」、「弘化丙午三歲(1846)七月增琢修復。」弘化是日本年號,1844年到1848年間,足見夏昶作品於當時在日本備受珍重,而此拍品來源顯赫,一直遞藏於日本,為古渡藏品 ,印證了古人敘說夏昶「絹素一出,能令朝鮮、日本、暹羅海外諸國懸金爭購」,畫作因而流傳海外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