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蘊傳心:雪月藏亞洲藝術珍品
拍賣: 2021年5月26日 • 上午 10:20 HKT • 香港

藝蘊傳心:雪月藏亞洲藝術珍品 2021年5月26日 • 10:20 上午 HKT • 香港

富比欣然呈獻亞洲藝術收藏界先驅暨《Arts of Asia》雜誌創辦人 Tuyet Nguyet(中文譯名「雪月」,1934-2020年)及 Stephen Markbreiter(1921-2014年)伉儷雅蓄。Tuyet Nguyet,越南新安人,最初從事新聞工作,是一位傑出的記者,丈夫 Stephen Markbreiter 則為著名英國建築師。二人畢生鍾情東方文化藝術,以多年心力集成傑出中國藝術典藏。本場拍賣反映兩位熱情而專注的藏家遍佈亞洲各地的足跡,見證整個大洲工匠的創造力和高超技藝。

《ARTS OF ASIA》雜誌創辦人 STEPHEN MARKBREITER 及 TUYET NGUYET 伉儷
「雙親在亞洲藝術領域上知識豐富,鑽研甚深,收藏生涯逾五十載,匯集珍藏精深廣博。」
- 麥羅賓(Robin Markbreiter)

上古玉禮器密語

上古玉禮器兼顧形制與紋飾,並貴在兩者的和諧協調。文字尚未出現之時,它們代表著藝術價值與祭祀禮制的結合。雖然玉禮器的確切意義早已湮沒在歲月塵煙裡,但我們仍可從中窺見新石器時期的玉文化,可謂歷千年而不衰。它們的器形和紋飾反映了古代宗教及精神信仰,引人遐想。儘管在今人眼中,上古禮器的實際功能和意義已然撲朔迷離,難以考據,不過其飽含象徵意涵的形態和圖案,卻因玉質持久而流傳至今。玉器主要形制的演變亦隨之記錄下來,為往後朝代所沿襲。

其中一種最具神秘色彩的玉禮器被後世稱為琮。琮呈筒狀,內圓外方,印證天圓地方之說,從宋代迄今深受鑑藏家喜愛,亦常為匠人所摹製。另一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玉禮器是璧,當中不少出土自上古墓穴。上古玉璧大多素面無花紋,質樸稚拙,主要為富裕人家女性的喪葬禮器。古代哲學認為天圓地方,因此圓璧祭天,方琮禮地。

玉禮器尚有其他特殊造型,如百足之蟲蜈蚣、鳴蟬等。蟬可蛻殼再生,謂曰「蟬蛻」,故玉蟬生以為佩,死以為琀,古人深信身後可借之屍解成仙。

從遠古的人類先祖在洞壁繪畫開始,藝術創作以大自然花木禽獸為題材者持久不斷。自古流傳的神話故事包含人們對動物的想像,牠們或成仙入魔,或化身寓言和志怪小說的主角,又或是跟隨左右的忠心伴侶,或是野性難馴的敵人。中國藝術裡的動物形象通常寓意豐富,或基於哲學,或源出政治,作為視覺語言,繁複精細,糅合文化聯想與文字遊戲。對工藝品禽獸紋飾的解讀不可流於表面,每種動物及靈獸均富含精神意義,與個別紋飾主題相緊扣。根據中國宇宙觀,萬物有序,各種動物在天地間各司其職。

中國藝術的前世今生
在攝影技術發明之前,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中國外銷畫畫師靠著一筆一劃,描繪香港、澳門、廣東的日常生活、城鎮建築和自然風貌。在現代人眼中,這些景物既熟悉又陌生。時至今日,在南中國沿岸生活及工作的人們仍可跟昔日的畫師一樣登高望遠,腳下土地依舊,眼前卻滄海桑田,低頭與抬頭之間恍若隔世。香港本是南中國海上以捕魚務農維生的「蕞爾絕島」,鴉片戰爭後,清廷與大英帝國簽訂《南京條約》將其割讓,此後香港的發展日新月異,維港香江的繁華景象亦成為許多中國外銷畫的素材。

點擊下圖中的紅色圓點,了解更多。
  • 維多利亞山今昔 Created with Sketch.
  • 定居中國的西方藝術家 Created with Sketch.
  • 殖民地新星 Created with Sketch.
  • 不斷蛻變的香港天際線 Created with Sketch.
  • 外銷畫中的港口景致 Created with Sketch.
  • 貿易發展 Created with Sketch.
  • 維多利亞山今昔
    View From Victoria Harbour. Photo by Joey Cheung. Source: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昔日的維多利亞山高聳入雲,山腳下圍滿了低矮的房屋。今日維多利亞港高樓林立,昔日的山峰已不復見。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定居中國的西方藝術家
    喬治・錢納利自畫像,喬治・錢納利

    許多早期中國外銷畫家均為西方藝術家,當中的著名人物包括喬治・錢納利。此後,中國藝術家開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城市港灣、市民日常生活與東西文化交流等獨特的視覺語彙為題,將西方畫家的作畫手法融入作品中,售予越洋過海的歐洲商人作紀念品。這些外銷畫不僅是藝術品,更是重要的歷史紀錄,別具意義。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殖民地新星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國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英國海軍於水坑口街附近的「佔領角」(Possession Point)登陸,正式佔領香港,並將城區取名為維多利亞城(Victoria City)。根據一本「適用於一般旅客、商人及居民」的官方指南,開埠二十年後,這個新興殖民地的人口已增長至125,504人。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不斷蛻變的香港天際線

    位於山頂高處的聖約翰座堂是東亞最古老的新哥德式教堂,至今仍然屹立於中環。在畫作面世之時,它是香港最高的建築。二十世紀以後,香港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逐漸取替維多利亞港沿岸一帶三層樓高的舊貿易大廈,大為改變了香港的風貌。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外銷畫中的港口景致

    1841年6月7日,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宣佈香港為「自由港」,廣邀商人來港經貿。不過,由於海盜問題猖獗、非法鴉片買賣及與其他通商口岸的競爭,香港開埠初期數十年的航運與貿易發展不盡人意。1860年代以後,香港人口顯著上升,與其他歐洲國家貿易漸繁,航運業迎來春天。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貿易發展

    外商(又稱「洋行」)的進駐,促成了港口一帶經貿活動的蓬勃發展。上方畫作中的海面熱鬧非常,船隻熙來攘往,足見當時沿海區域貿易繁榮昌盛。下方為浩官的肖像,他是洋行商人,亦是「廣州十三行」的代表,後者為中國政府授權監管西方經貿的十三家中國行商的統稱。1834年,浩官已擁有總值2,600萬美元的家產,富可敵國,成為當時的世界首富之一。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查看拍品

喬治・錢納利是首批於十九世紀中期定居中國南部的歐洲畫家,見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外貿發展的全盛時期。錢納利在1825年從加爾各答遠赴澳門,當時,他在印度已享負盛名,是當地的頂尖西方藝術家。錢納利的油畫、素描及水彩畫生動精美,在攝影技術傳入中國前仔細記錄了香港與澳門的港口景致、室外與室內風光,為外銷肖像畫的重要推手。這位外籍英國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卓爾不群,對專為西方市場創作的著名中國外銷藝術家——林呱等人影響深遠。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申請估值

申請估值

想知道您的物品是否適合在蘇富比上拍?

上傳物品的資料和照片,即可申請網上估值。

申請估值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