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泥,自文明誕生之初就與人類相伴相生,承載著跨越千萬年的歷史記憶。它不僅為日常器物賦形,亦是人類借以探索自然與靈性之美的鑰匙。泥與火,物與人,如何焠鍊出質樸的神跡?2023年7月28日至8月25日,「上海蘇富比空間」欣然呈現高振宇陶藝展「泥溯」(Clay Nirvana),展出藝術家近70件陶藝作品,創作年代從1997年跨越至今,其中包括其藝術生涯中的代表作「泥洹」系列,在瓶、觚、盤、鉢等器物表面的肌理之下,向內探尋泥土自身的生命力,釋放其最本真的天性之美。在藝術家融貫古今、兼收中外的創作脈絡中,為這一髮端自遠古的創造賦予新的哲思,並將這份孕育自泥與火的自然生機,持續綿延至更廣闊的時空。

照片拍攝:尹力,電影導演,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主席
“泥洹”的本意
作陶的人,話題總離不開泥土。
泥土是陶藝造型表現的最主要媒介和載體,當然,這沒問題。但對於出生于世代做陶之家,以陶為生的我來說,情感上,泥土不僅僅是借來塑造器皿的材料,而是有生命的,是需要尊重的主體。
和泥土同行
當我開始創作時,不是通過純藝術的創作方式,從意象、構思、步驟等按圖索驥,沿著既定的藝術創作的思路走;而是始終和泥土同行,將預期和泥土商量,伴隨著泥土一起生長,期待從中得到驚喜,當然也會有不期而遇的驚懼。
陶瓷的一道道工序既是創作的障礙和難題,對我來說也是泥土不斷萌發新的可能性的過程,源源不絕地帶給我新的靈感。
我深愛著傳統,也是在中國紫砂文化的浸泡中長大的,這樣的創作體驗恰恰來自傳統。我的作品被看作當代陶藝,這也是我一直在陶藝的創作上追問和回溯的結果。
泥土最原始的語言
紫砂工藝比較直接地繼承了清代和明代的傳統,其中包含著非常獨特的中國人和諧中庸的造型觀,順應自然的造物理念。毫無疑問這樣的傳統來自宋代與唐代。唐宋的傳統又來自漢代和春秋戰國時期。我曾經創作了紫砂“漢、唐、元、明、清”歷史回顧系列作品,這也是我始終在思考的,傳統的傳統究竟是什麼?傳統的傳統的傳統又是什麼?
近些年,我又創作了印文陶、布紋陶系列,在這些嘗試中,我看到了泥土更為自由的造型表現。比如泥土在重力下垂中所展現的形態,這種形態比之人們強加的意願,來得更加自然,而且難以名狀。又如印文時,坯體會不斷膨脹變大而充滿張力。
回溯到作陶的源頭,就是人和泥土的單純關係,在人類造器的源頭,只存在人和泥土的相處和對話。
讓泥土更像泥土
與此同時,我發現我在創作時所使用的工具也在逐漸減少,從幾十上百件到幾件最簡單的。直到有一天我只用一塊溪水中撿來的鵝卵石製作大缽。泥土的柔軟、堅韌、脆弱、鋒利;泥土的塌陷、開裂、傾斜、痕跡。做著做著,我似乎看見了泥土有著數不清的“相”。一直以來我們都會去把“讓泥土做得不像泥土”作為追求的目的。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也能夠越來越能輕鬆地駕馭泥土。而讓泥土更像泥土,回到泥土本真的狀態對我而言似乎更有吸引力。
讓泥土在對話中生長
那些數不清的表情,是泥土最原始的語言,能更單純、直接、有力地承載我的情感,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能感受到它。
回到造器的源頭,回到人和泥土最單純的相處,釋放泥土自身的內在能量去塑造形體,讓泥土在對話中生長,就是“泥洹”的本意。
畫溪陶人振宇
收起展覽詳情
2023年7月28日至8月25日
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上海蘇富比空間
靜安區恒通東路69號
福新匯17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