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富比網上專場拍賣會欣呈凱斯・哈林十二幅獨一無二、珍罕非凡的原創繪畫。這批經典作品出自1985年,名為「普普商店繪畫」,是哈林著名「普普商店」絲版印刷及其他「普普商店」商品的原型。哈林的創作深得人心,因而在國際間掀起熱潮。
這十二幅墨水紙本繪畫尺寸相同,均為11 x 14英寸,各自呈現哈林視覺語彙中最重要的圖案,包括一對互相搭肩的好友、吠叫的狗、雜技演員和舞者。這些作品讓觀者一覽哈林筆下的角色造型與繪畫主題,體現他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議題某方面的興趣。
十二幅「普普商店」繪畫
「線條反映一個人的個性。」
凱 斯・哈林能成為藝術家,可謂冥冥中的安排。哈林從小向父親習畫,受多位著名插畫家啟發,包括華特・迪士尼及蘇斯博士。不過,他的父親卻鼓勵他發揮創意,打造原創角色。這種不靠複製或臨摹大眾媒體上的既有圖像、勇於設計新圖案的創意力量,使哈林在紐約市聲名鵲起。他的獨特視覺語彙如發光嬰兒、吠叫的狗、一對好友和霹靂舞者更贏得國內好評,哈林隨之在國際藝壇一舉成名。哈林在1986年創立「普普商店」(Pop Shop),憑藉破格創新的概念,在市面上大獲成功。上述十二幅繪畫是哈林職業生涯的鉅作,對這間普普商店意義重大。哈林從這批作品中取材,創出另一批圖案相同的絲網印刷作品,更將這些圖案製成商品,在店內發售。這批繪畫自1985年面世以來首次一併展出,體現哈林作為當代著名藝術先驅的地位。哈林的藝術傳奇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他與世長辭逾二十年後,其影響力仍然有增無減。
早年紐約時期
哈林曾於匹茲堡常春藤專業藝術學院短期習藝,後來在1978年遷往紐約市。他的父母鼓勵他攻讀商業藝術,不過,哈林很快便發現自己志不在此。他入讀視覺藝術學院,不久以後便融入校內和街頭的年輕藝術家圈子,當中成員包括肯尼・沙夫和尚・米榭・巴斯基亞。當時,這批藝術家正在畫廊和博物館等機構以外建立個人事業,常常在俱樂部57號(Club 57)、泥濘俱樂部(Mudd Club)和天堂車庫俱樂部(Paradise Garage)辦展及參展,朝氣蓬勃。在這些地方,哈林更結識了當時的藝壇和影壇巨星,如安迪・沃荷、格蕾絲・瓊斯和瑪丹娜。哈林曾與瑪丹娜攜手創作,在事業生涯早年更得到她的慷慨資助。
哈林對紐約市各處充斥的塗鴉深深著迷,深有共鳴。他發現,塗鴉的硬朗線條與即興筆觸,與他所繪畫的圖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與塗鴉藝術一樣,哈林在落筆前,從來都是不假思索的。1980年代初,哈林在地下鐵看見一張黑色廣告海報,隨即靈機一觸,在這張啞光紙上塗鴉。隨後,他在街上買了一支粉筆,開始在紐約市的地下鐵內隨處塗鴉,發展他的圖像語彙。這種游擊式創作手法(guerilla art-making)不僅令哈林的畫作與城市景觀融為一體,映入大眾眼簾,更讓哈林得到豐富的創作機會,使哈林的圖像語彙在事業生涯早期已臻完善,並一直延續下去。
1980年6月,哈林參加了藝術家團體Collaborative Projects舉辦的「時報廣場展覽」(The Time Square Show),場內雲集逾100位藝術家的精湛傑作。其中,大部份參展藝術家均為活躍於畫廊體系以外的街頭藝術家,包括奇奇・史密斯、珍妮・赫茲與巴斯基亞;對不少人而言,這是他們人生第一場正式展覽。此展覽在紐約第七大道第41街一所廢棄的按摩院舉行,旨在向大眾闡釋藝術民主化的現象。在整個事業生涯中,哈林一直致力拉近街頭藝術與高級藝術的距離,讓藝術變得觸手可及,足見這種民主精神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在視覺藝術學院習藝年間,哈林曾擔任畫廊主理人東尼・沙法拉茲(Tony Shafrazi)的助手。不過,他從未向沙法拉茲提及自己的作品。哈林對畫廊的代理服務毫無興趣,反之,他致力在新興的街頭藝術圈內投放心血,經營創作事業。隨著哈林的地下鐵繪畫及塗鴉漸獲關注,畫廊主理人亦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漸漸地,哈林發覺自己無法兼顧創作與作品銷售,因此決定加盟東尼・沙法拉茲畫廊,更在1982年於畫廊舉辦他的首場個展。在那場展覽上,哈林的各方友人、崇拜者、社會名人與一眾希望購買哈林作品的藏家共聚一堂,場面熱鬧非常。
以創作為語言
「繪畫就是藝術家的簽名。」
哈林在學時曾修讀符號學,因此他設計的圖案蘊涵人類語言的特質。哈林清楚了解「重複」的重要性,從地下鐵的繪畫開始,他便常常以「重複」的手法創作。隨著他的視覺語彙逐漸為人熟知,哈林採用不同媒材反覆刻畫一種圖案,磨礪出個人風格。哈林發現自己能夠將筆下人物組合並置,創出千變萬化的圖案,以圖像取代文字向觀眾敘事,讓觀者產生共鳴。
除了建構敘事,哈林亦以視覺語彙建構自身的藝術家身份。這些作品的圖案不但體現哈林的核心創作主題,更反映了他畢生最為關注、在作品中孜孜探索的社政議題——他筆下的發光嬰兒和吠叫的狗,正是人性與生命的原始象徵。此外,哈林亦在作品中探討其他重要的社會議題,包括性、戰爭、友情和科技。今次上拍的一組作品尺寸相同,展示哈林享負盛譽的創作符號;畫中圖案筆觸粗曠、烏黑鮮明,呈現哈林眼中獨一無二的現實世界。
在這十二幅作品中,哈林刻畫生命樹、一對好朋友、吠叫的雙頭犬、雜技演員和舞者,這些角色符號在他的作品中時常可見。經過早年在地下鐵站內創作的歷練,哈林繪畫這批作品時已藝臻技熟,能夠以一套完善的藝術詞彙準確地表達自我。他的作品洋溢動感、喜樂、友愛,以及原始而淳樸的生命力,盡顯哈林以獨特的藝術語彙建構敘事的高超造詣。後來,這批畫作更啟發哈林創出一系列相同圖案的絲網印刷作品,他更採用類似圖案創作大型繪畫及壁畫,足見這批作品對其創作生涯意義重大。
「普普商店」
「我始終深信,藝術能夠真切地與大眾交流。它的受眾並不只是那些能夠負擔和『理解』它的少數菁英。」
- 1986
- 1988
- 2005
- 2006
- 2009
-
19861986年4月19日,「普普商店」旗艦店在曼哈頓蘇豪區拉法葉大街292號開幕。
-
19881988年1月20日,第二間「普普商店」在東京開幕。除了背包、徽章、卡片等一般商品以外,哈林為東京分店設計了一系列限定商品,包括扇子、和式着物、飯碗等。然而,因為哈林商品的贗品數量愈來愈多,東京分店在開幕不到一年後便宣告結業。
-
2005蘇豪區的「普普商店」在哈林離世後十五年結業。商店象徵著哈林為後世留下的記憶,對於它的消失,很多人感到欷歔不已。
-
2006「普普商店」旗艦店結業一年後,坦帕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凱斯・哈林:藝術與商業」的展覽,回顧「普普商店」的發展脈絡和歷史。
-
2009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泰特現代藝術館在展覽「普普生活:物質世界裡的藝術」中,重現當年「普普商店」的一部分。
1986年,哈林在曼哈頓蘇豪區開設「普普商店」旗艦店,店面位於拉斐特街292號。他視「普普商店」為地下鐵繪畫的進階發展,將安迪・沃荷「工廠」工作室的概念提升至另一層次。他由衷希望藝術能變得更為普及,不再只是藏家和畫廊常客的專利。有人批評哈林這種做法為販賣創意,哈林如此解釋:「某程度上,普普商店可謂畫作自然演變的結果。我的圖像已成為全球文化、乃至整個世界的一部份,因此,我只能順其自然,任其融入潮流與大眾文化之中,而非要它走回頭路,暱藏在藝術世界的一隅。這一點正正是我一開始想要打破的局面。」對哈林而言,「普普商店」本身就是一項藝術宣言,讓紐約各地的民眾均能輕鬆取得他的作品。最終,「普普商店」的業務大獲成功,更在1988年進駐東京,開設第二間分店。
從各方面而言,「普普商店」均是哈林的創作延伸。他在商店所有牆壁上繪滿黑白圖案,製作壁畫,亦將繪畫圖案製成商品,在商店裡發售,讓筆下的視覺語彙進一步融入城市架構之中。在店內,哈林的支持者可以廉宜價格購買T恤、運動服、滑板和其他精品,商品上均印有十二幅上拍畫作中的圖案,如1美元一張海報、50美分一枚鈕扣等。這種行銷概念,讓哈林的創作成功突破上流菁英圈,打入大眾市場,成為人人皆可擁有的藝術品。他將所得收益捐贈兒童慈善機構、教育組織、愛滋病研究,以及凱斯・哈林基金會(Keith Haring Foundation)使命所承諾支持的範疇。哈林在1989年成立此基金會,一年後,他因不敵愛滋病相關併發症而與世長辭。
「普普商店」是哈林走上藝術革命之路的里程碑。哈林開設商店的決定,曾被批評為「庸俗的商業行為」。不過,「普普商店」的宗旨並非牟利(〈滾石雜誌〉,《凱斯・哈林:親密對談》,1989年),而是為了普及藝術,讓藝術更為易得,與大眾分享哈林的創意力量。對哈林而言,藝術的價值在於連結大眾、凝聚人心、宣揚意識與行動精神。今次網上專場拍賣「凱斯・哈林的劃時代經典:『普普商店』繪畫」所呈獻的十二幅作品,體現哈林以藝術創作向大眾散播喜樂的使命。哈林以這些繪畫圖像為藍本,製作多款T恤和鈕扣,並創製絲網印刷作品與大型繪畫。藉著這些卓爾不群的藝術符號,哈林不僅傳播了重要的訊息,更開闢了嶄新的思維模式,讓世人重新檢視藝術創作及藝術參與的概念。這些「普普商店」繪畫線條明朗、率性奔放,畫中所蘊涵的普世概念,能令每位觀眾產生共鳴。如想了解哈林何以堪稱為超越時代的藝術大師,這批作品就是答案。
包含「普普商店」繪畫圖像的大型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