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 2024年9月14日至25日 • 香港

年九月,蘇富比中國書畫部隆重推出張大千潑墨鉅製〈巨荷〉六連屏,此作可視為畫家進軍國際畫壇的宣言。畫家寫於一九六〇年,取珍藏乾隆內庫紙六張、明末清初之吳天章墨,並為其專門興建大畫室,不惜工本製成,高逾三米,寬八米,屬畫家傳世尺幅最大之作。畫中翠荷漫湖接天,隨風招展,見澎湃、飄盪之動勢,彰顯其筆下豪邁奔放的氣魄。

一九六一年中,本幅首展於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巨荷 ─ 張大千筆下巨製〉,大獲成功,震撼西方藝壇,大千經此更自謂「成名世界」。展覽邀約遂紛至沓來,同年年底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藝展」、一九六三年復亮相於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舉辦之首場美國個展,再創佳績,由美國讀者文摘社購藏。一九八二年,於紐約蘇富比釋出,轉入「補拙齋」收藏,未再示人,歷經歐洲、南北美洲巡展,至今六十載,〈巨荷〉今首度亮相亞洲。

展覽詳情

2024年9月14日至9月25日
週一至週六|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週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1時至晚上6時

香港蘇富比旗艦藝廊
中環干諾道中8號遮打大廈

張大千 〈巨荷〉六連屏 

設色潑墨紙本 立軸 一九六○年作
358 x 793.4 公分 141 x 312 ½ 吋

款識:
蜀人張大千筆。
庚子十一月三巴摩詰山中用乾隆內庫紙、吳天章墨寫此屏風六幅。

鈐印:「張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大風堂」。

展覽:

  • 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巨荷 ─ 張大千筆下巨製〉,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七至六月十九日
  • 巴西,聖保羅近代藝術館,〈第六屆「雙年藝展」〉,一九六一年九至十二月
  • 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張大千畫展〉,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二至十一月二日

著錄:

  • 〈巨荷 ─ 張大千筆下巨製〉(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一九六一年五月),展覽編號2
  • 〈第六屆「雙年藝展」〉(巴西,聖保羅近代藝術館,一九六一年),張大千展覽編號1
  • 〈張大千畫展〉(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一九六三年十月),展品目錄編號 42
  • 〈張大千的世界〉,謝家孝著(臺北,徵信新聞報,一九六八年五月初版),插圖二
  • 〈從古典到現代 — 張大千的藝術1950-1983〉(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一九年九月),頁40

來源:

  • 〈讀者文摘〉社舊藏
  • 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及書畫拍賣,一九八二年六月,圖錄封面,編號133
  • 「補拙齋」收藏


〈巨荷〉相關大事記

一九五六年四月,張大千在日本舉行〈張大千臨模敦煌石窟壁畫展〉,展出近四十件作品,呈現遠赴敦煌研習數載之纍纍成果,參觀人潮如織,廣獲好評。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館長瓦迪姆‧葉理綏(Vadime Elisseeff)此時正遊歷東京,觀展後深受打動,在現場親邀畫家赴巴黎舉辦個展。

張大千與畢加索

翌月,大千首次踏足歐洲,籌辦首個歐洲展覽。在葉理綏悉心安排下在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敦煌壁畫摹本及「大風堂」藏古畫,又在巴黎近代美術館展出大千近作逾六十幀,同一時間為歐洲觀眾展現畫家變化多端之筆墨風格,傳媒爭相報導,哄動西方藝術界。

此趟歐遊,畫家收穫豐碩,壯遊當地名勝古迹,飽覽西方各流派藝術精粹,更與畢加索會面,互換作品誌念,蔚為國際藝壇佳話。

一九五九年秋,葉理綏與大千巴黎重晤,欣聞畫家此際正致力探索創作風格之變,從工筆細寫轉研抽象潑墨,遂力邀他再赴法京,舉辦大型潑墨畫展。

畫家雄心勃勃,欲藉此機會,尋求突破,進軍西方藝壇,遂不惜工本,創作鉅幅潑墨荷花通景屏。整個過程,特委託攝影記者、好友王之一,一一拍攝記錄,以編入翌年法國〈巨荷特展〉圖錄。王氏日後於〈我的朋友張大千〉書中〈畫巨荷建大屋〉一章,細述親睹大千繪此六屏巨荷之籌備及經過:



大千先生常說 :「我飯桌大,畫桌大,畫室還不夠大。」現在為了想要畫一幅〈巨荷圖〉,目前的畫室施展不開,想要另造一間大畫室。大千先生是說做到就做,只要想到的事,立刻就要動工,他恨不得一晚上就能造起一幢畫室。對於動工建造需要花多少錢?銀行存款夠不夠?這些「小」問題,他從不考慮。

張大千為畫〈巨荷〉,在八德園中興建大畫室(王之一攝)

大千先生一面督工建造大畫室,早晚必到新開闢的荷花塘邊徘徊幾個鐘頭。有時坐在塘邊深思;畫荷花雖然是大千先生的拿手,可是這次他卻特別下功夫觀察。 

畫家創作時,眾人隨侍在側磨墨調色(王之一攝)

大畫樓造好,二十米長、十米寬,遠看像間大倉庫,近看有點像宮殿屋脊,樓上下兩層,樓下兩旁是睡房,最後一間是黃敏的裱畫室;樓上除了幾間儲藏室以外,就是一大統間畫室,全部鋪上地毯,右手的盡頭放著一張大畫桌,畫室內沒有任何裝飾,空空蕩蕩像一個小運動場,小孩子們在上面追逐、打滾,玩得好開心。大千先生將大樓佈置好了以後,就要家中所有的人來幫忙將磨好的墨汁倒在一個大盆裡,又將紙張從儲藏室中取出來鋪在地毯上,開始計劃他的巨幅荷花,又經過很長的深思熟慮。

畫家潑墨後斟酌下筆收拾(王之一攝) © Courtesy Musée Cernuschi, Archives, CER-PH.EXPO1960-1961
潑墨後細意收拾(王之一攝)© Courtesy Musée Cernuschi, Archives, CER-PH.EXPO1960-1961

一天下午,大千先生捲起短衫的衣袖,將磨好的墨汁,一碗一碗的倒在紙上,看來十分可怕,我在旁看得提心吊膽,無法想像如何處理,墨潑完以後,將畫室門鎖上,不許任何人入內走動,讓它自然風乾,這些工作也不過半個多鐘頭,大千先生即下樓捧了一個蓋碗茶杯獨自飲起茶來了,他不講話,閉目深思,看得出心思很沉重,原來他在計劃如何處理他剛才潑下的那些墨團團。平常愛擺龍門陣的大千先生,現在突然地安靜下來,他的心情沉重,面部的表情也嚴肅,平日和藹和親,今天就有顯著地不同。他自從目疾以後,畫風大變,以前的工筆繪畫當然不能再畫,現在的大氣磅礡的畫,不僅只用眼力,而是用心眼來畫。這次的大畫的事先準備工作腹稿早就打好。翌日清早,畫室打開,一塊一塊的墨團團、宣紙,也都縐在一起,真不知道如何處理,大千先生不慌不忙的將每張宣紙整理以後,又將早就準備的石青也一碗一碗的潑上去,門又關了一天;這樣一連幾天,仍舊看不出什麼眉目,只看見新地毯上東一塊墨漬,西一堆顏料水漬,大千先生毫不在意這些,只顧在那些宣紙上比畫。數日後,張夫人和葆蘿將墨團團的宣紙一張一張抬到畫桌上,大千先生又用毛筆將每個墨團團連接起來,又加上荷花一朵一朵點綴上去,又將六張宣紙拼在一起,果然是一幅構圖完整的巨荷圖。

大千聚精會神下筆於鋪在畫桌的乾隆紙上(王之一攝)© Courtesy Musée Cernuschi, Archives, CER-PH.EXPO1960-1961

巨荷圖完成了,大家鬆了一口氣。張夫人說:「下次再畫這樣的大畫,最好能訂做一架磨墨的機器吧!看起你一碗一碗的倒下去,一點也不心痛,那裡知道磨墨人的辛苦,磨得兩手發酸,心裡發毛,這個罪也真不好受。」

大千先生笑著說:「其實,墨汁在中國、日本都有製造,只是不放心他們用的是些什麼化學原料,因為有些用墨汁的畫經過裱畫過程就容易暈開,破壞畫面,那不是全功盡棄了嗎?所以委曲你們辛苦點吧!」

畫畢,六紙併連合觀 (王之一攝)

巨荷圖完成後,大千先生又恢復往日的神情,繼續擺龍門陣。我從旁觀察他老人家,體重至少減輕五公斤,鬍子也白了不少。不過,他愉快的心情,補償了這些天的辛苦。作畫的過程,我都一一攝入鏡頭,日後也帶到法國去,舉行稀世罕見的一幅畫展覽;印製目錄時,也將作畫的過程的照片刊入。 

事後,大千先生說:「你照的這些照片在巴黎深得名畫家常玉的讚許;他是最早留學法國的西畫家,有中國馬蒂斯的稱號,他的資格比趙無極要老的多了,只是脾氣時別古怪;這次編印巨荷圖的目錄,完全由他設計。他特別稱讚你的照片每張都把握住繪畫過程的精神,所以才將全部編入目錄內;常玉難得讚掦別人的作品,你要引以為榮。」


大千創作本幅時選材講究,不惜重金,取「乾隆內庫紙、吳天章墨」寫成。吳天章,安徽休寧人,明末清初製墨名工,與曹素功、吳守默並稱,製墨種類多且精,尤擅製集錦墨。大千用其墨所寫,必屬經心佳構,且每於題跋點明。在臺灣〈徵信新聞報〉記者謝家孝一九六八年所撰〈張大千的世界〉即有相關叙述:



「和紙一樣,墨也要越陳越好,因為古人做的墨,搗煙極細,下膠輕重合適。可是近人製墨,不但未求改造,反而粗製濫造了,不僅下膠又重又濁,並且用洋烟,甚至於等而下之,有用煙囪煙的了,怎麼能用來畫畫呢?」

「據說,大千先生畫的那六巨幅墨荷,就用的是明墨一碇。那碇明墨就值一百五十美金,六千臺幣的一碇墨,也就在那一幅墨荷用光。」

「墨對畫的表現,紙對墨的承受,這兩者對畫的關係都很重要。如果所用的墨不好,所用的紙你不了解紙的特性,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得心應手,繪出來的畫也必然遜色。」

 「我們都喜歡用舊紙,並不是紙放舊了就好畫,實在是古人做事不肯偷工減料,本質好就好用。」

「若求好墨,要光緒十五年前所製的,乾隆御製的更好,因為宮中多有明墨,因風碎裂,加膠重新製造,所以又黑又光亮,用這樣的墨畫畫,真可以墨分五色,光彩奪目。」


一九六一年,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巨荷 ─ 張大千筆下巨製〉展覽圖錄及海報

畫畢,未及裝裱,僅貼背紙,大千便匆匆携赴巴黎展覽,惟臨近開展,卻要求延期。當中原委,當時留學巴黎的女畫家林藹在〈大成〉雜誌第一百八十五期〈張大千在巴黎〉專文中曾披露:



一天,大千先生打電話來叫我載他去巴黎的仙奴詩博物館(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他說:「林小姐,請妳來幫幫忙,把這些畫熨平,過幾日就要開展覽會了。」我與心一就在博物院一個偏室裏,用熨斗去熨那些大畫,原來張先生畫了六張大水墨荷花,用的是乾隆紙,仙奴詩博物院要他展覽,但未經裝裱的畫,是有許多皺紋的,用熨斗熨也熨不平伏。我說張先生,為什麼不裱好了再展覽呢?他說沒有人會裱這樣大的畫,只有拿到日本東京才有人裱,同時在短期內也不可能裱好的。我說張先生,這樣一張偉大的作品,不裝裱而釘在牆上展覽,對它的美感未免大打折扣,也恐怕會給外國人竊笑,怎麼中國的畫家這麼寒酸呀!當時張先生不作聲,我們仍然用熨斗在熨,不久,他命我們停止工作,竟從善如流,決定拿去東京裝裱。聽說東京某裱畫店,因為地方不夠大,特地造了一座房子來裱這六幅大墨荷呢。過了年他再來巴黎時,這六幅大水墨荷花,在仙奴詩博物院展出,哄動一時。


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巨荷 ─ 張大千筆下巨製〉展覽現場,本幅懸於展場中央。一九四五年作〈墨荷〉四聯屏同場展出。

同年五月,大千再次回到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巨荷〉通景六屏隆重登場。同場亦展出一九四五年作〈墨荷〉四聯屏 (現藏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葉理綏於展覽序言云:



張大千希望超越他一九四五年的作品(〈墨荷〉四聯屏),於一九六一年創作了一件更巨型的作品,轉而強調神韻及筆墨的抽象表現。……完成的作品為六屏,覆蓋了8米寬,3.6米高的面積。這件作品的特殊性在於它的主題。實際上,它不是於眼前展開的廣闊風景,而是一塘荷花。荷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是畫家最鍾愛的植物,只有細緻入微地了解才可以創作出如此瑰奇的形象。

將這件鉅製與一九四五年的〈墨荷〉並置同觀頗為有趣,二者的比對可以幫助我們釐清畫家十五年來的藝術歷程:色彩的簡化及更為大膽的構圖,再也無法被題字平衡,因為畫面本身張力十足。這兩件作品的對比也向我們揭示了長久以來中國人對待繪畫的傳統,將它視為鮮活且變化的事物……因為畫家在完成作品的當下盡量避免修飾,但他仍會為自己保留在數年後修飾的權利。同樣地,張大千於一九六一年重寫了他一九四五年的作品,帶來新的氣象。儘管這種重寫和對比,顯示出兩件作品創作技法顯著不同,後來者較少突出色彩,而在線條表現方面則更堅實。


時裝模特兒在展品前留影,刊於一九六一年法國Vogue雜誌

是次展覽大獲成功,〈巨荷〉震撼了西方觀眾,掙脫了中國畫的固有形象。在時尚之都巴黎,這場展覽還牽引中國藝術與世界潮流結合,模特兒身穿時裝,在畫前擺姿拍照,刊載於潮流雜誌〈時尚〉。張大千亦形容經此展覽,自己「成名世界」!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二日,大千致三哥張麗誠信札即提及是次展覽:

「弟此次在巴黎博物館展覽,頗得好評,可惜目錄不能與哥嫂寄回。哥嫂見了,一定是歡喜,你的小兄弟成名世界了。」

巴西聖保羅近代藝術館第六屆「雙年藝展」現場

大千原意携〈巨荷〉至歐洲各國巡展,再返亞洲亮相。惟巴黎展覽盛況遠播國際藝壇,巴西聖保羅近代藝術館慕名遂邀畫家携〈巨荷〉參加當地「雙年藝展」。巴西展覽經過,王之一書中亦有提及:



一幅畫展覽轟動了歐陸,也傳遍了世界各地的藝術界及美術館。巴西聖保羅近代藝術館舉辦第二屆(作者筆誤,應為第六屆)「雙年藝展」時,特別邀請大千先生榮譽展出,當時,〈巨荷圖〉仍在巴黎隆重展出,原來要在歐洲各地巡迴展覽,只得提前自巴黎空運來聖保羅。……

大千先生接受了邀請,〈巨荷圖〉已空運到達,打開裝箱,展開一看,如此大幅六條通屏,每條寬兩米、長三米,拼起來就有三米高十二米寬(筆者誤,應為三米半高八米寬)。展覽會場沒有這麼大的地方可以掛,館長立即下令在三樓扶梯前正面,漏夜建立一座大招壁,才將〈巨荷圖〉展出,當然,也是全會場中最大的一幅作品,吸引了很多觀眾,此後,中國的繪畫藝術才在巴西受到重視。展覽閉幕後,巨荷又被空運去紐約。


左:一九六三年十月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張大千畫展〉圖錄。右:〈紐約時報〉對該畫展之報導

巴西展畢,美國紐約赫希爾艾德勒畫廊 (Hirschl & Adler Gallery) 亦洽邀辦展,開拓北美市場。一九六三年,〈巨荷〉領銜大千首場美國個展,再創佳績,展品悉數售罄,畫廊更要求延長展期。大千在紐約致函好友張目寒信劄中,即謂:

「寒弟:畫展盛極一時,為紐約從來所未有,畫廊請求展期二週,亦從來所未有者,弟當大慰也。」

本幅由美國讀者文摘社收藏,據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載,以十四萬美金購入。

據謝家孝〈張大千的世界〉載,〈巨荷〉由美國「讀者文摘社」以十四萬美金購入

大千好友、資深新聞工作者黃天才在〈張大千的後半生〉一書中,憶述畫家對此事之感悟:


大千知道畫作全部賣光,心裡很高興,這表示美國人已懂得欣賞中國傳統水墨畫了;衹是,對〈巨荷圖〉也被私人藏家買去一事,心中覺得有點「可惜」。這幅巨構,他用了六大張乾隆紙,一錠明朝墨,還特別造了一間大畫室,費了他很大很大的心思力氣才完成的,他原準備在歐洲各國巡迴展出後,再拿到南、北美州各國展覽,然後再帶回亞洲,在日本、香港、台灣等處展出。不料,衹在巴黎、聖保羅、紐約三地露面就被收藏家買去了,心中難免有點悵然若失之感。......

大千接著向我解釋,說他畫〈巨荷圖〉,目的並不在賣錢,主要是想在海外多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傳統水墨畫;畫這麼大一幅畫,是要引起西方人注意及重視。〈巨荷圖〉已經在歐洲、南、北美洲展覽過,都很轟動,得到好評,他很高興;在紐約展出,原不在他的預計之中,艾德勒邀展,居然展品全部賣出,〈巨荷圖〉還賣了這麼高的價錢,而且買畫的是美國文化界的重要人物,這些都是畫廊的「本事」,畫廊的「功勞」,中國傳統水墨在西方藝壇算是揚眉吐氣了……


一九八二年六月,紐約蘇富比中國工藝品及書畫拍賣,本幅編號133,並刊於圖錄封面

一九八二年,本幅在美國紐約蘇富比釋出,轉入「補拙齋」收藏,一直留在西方,未再示人。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申請估值

申請估值

想知道您的物品是否適合在蘇富比上拍?

上傳物品的資料和照片,即可申請網上估值。

申請估值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