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當有巨鑽在拍賣會出現,定必引起萬眾矚目,這種鑽石情迷數百年如一,始終不變。「密匙 10138」重101.38卡拉,獲GIA評為D色、完美無瑕、屬Type IIa。歷史上重逾100卡拉的鑽石屈指可數,而顏色級別和純度均屬至上的,更是可遇不可求。 Type IIa鑽石不含任何紅外線可偵測到的氮元素或硼元素雜質,佔原石總產量不足2%。它是化學定義上最純粹的鑽石,視覺效果更加澄明通透。
「密匙 10138」是世上第一枚在拍賣會上接受加密貨幣支付的珍貴名鑽。它的名字標誌著科技和商貿新時代的降臨,見證人類歷史新一頁的開始。「密匙 10138」結合人類在鑽石加工技藝和數碼創新方面的成就,連接著光明燦爛的未來。
「……這鑽石猶如古代騎士——耀目而剛強,是無畏無敵的象徵……」
梨形鑽石的古今傳奇
梨形鑽石切割技術出現於十五世紀。1475年,荷蘭佛蘭德珠寶匠洛德維克·凡·伯肯(Lodewyk van Bercken)發明了一種名為「scaif」的寶石磨輪,磨輪外層沾滿鑽石粉塵和橄欖油,有了此工具,珠寶匠們更得心應手,可達致更精準的對稱度、盡力提升鑽石的火彩。憑藉這嶄新的技藝,凡·伯肯打造出世界第一枚梨形鑽石。梨形鑽石比當時任何已有的鑽石形狀更閃亮耀眼,很快就風靡歐洲皇室貴族,而凡·伯肯亦因此聲名大噪,客戶聞風而至,紛紛委託他製作寶石首飾,他的作品包括一些流傳至今的名鑽,例如「佛羅倫汀鑽石」(The Florentine Diamond)、「Sancy鑽石」和「Beau Sancy鑽石」。
歷史上有不少名鑽都採用了梨形切割,當中不乏皇室珍藏,而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鑲嵌在大英帝國權杖上、重達530卡拉的「非洲之星」——又名為「庫利南一號」(Cullinan I)。大英帝國權杖原於1660年由羅伯特·維納爵士(Sir Robert Vyner)為英王查理二世的加冕儀式而造;1911年英王喬治五世下令將「庫利南一號」鑲嵌在帝國權杖的頂端。「庫利南一號」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其原石亦是人類歷來發現過最大的寶石級鑽石。從同一顆原石切割出來的「庫利南三號」同樣是梨形切割,重94卡拉,它與「庫利南四號」組成一枚別針,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不時在重要場合上佩戴它。
其他梨形名鑽包括「Sancys」、「Arcots」,還有彩色鑽石如「德雷斯頓綠鑽」、「法納斯藍鑽」,後者2018年在日內瓦蘇富比上拍。近代史上較為著名的梨形鑽石,可數「泰勒·伯頓鑽石」和「千禧之星」。「泰勒·伯頓鑽石」重69卡拉, 1969年在拍賣會上由卡地亞成功投得,是當年公開市場上售價最昂貴的珠寶首飾。影星伊麗莎白·泰勒的丈夫理查·伯頓得知卡地亞以更高價投得這顆鑽石後,表示會不惜一切買回來,因為它應該屬於「世上最可愛的女人」。在拍賣會後第二天,他向卡地亞購下了這顆鑽石,命名為「泰勒·伯頓鑽石」,並鑲嵌在一條項鏈上。伊麗莎白·泰勒多次公開佩戴它,包括摩納哥王妃葛雷絲的40歲生日宴會和第4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 至於「千禧之星」,它是世上第二大完美無瑕的梨形鑽石,由鑽石商戴比爾斯(De Beers)在1990年代購得,耗費三年研究和打磨,最終打造成這顆203卡拉巨鑽,並於1999年戴比爾斯「千禧鑽石珍藏展」上展出。
梨形巨鑽重達101.38克拉。
附美國GIA證書指鑽石為D色,完美無瑕。
另附鑽石分析報告,指出鑽石為Type IIa類型。
Type IIa鑽石以其純淨度見稱,幾乎不含氮元素,澄淨亮白。
附GIA專論著作。
查看拍品
拍賣預展
7月3 – 7日 | 10am – 6pm
7月8日 | 10am – 2pm
敬請預約
香港金鐘道88號
太古廣場一期五樓
*如有意親參與現場拍賣,請電郵至chloe.lau@sothebys.com預留座席。 由於社交距離限制,現場座席有限,座席只預留給已登記客人及將會以先到先得形式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