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閃爍:十八至二十世紀中葉珠寶史

流光閃爍:十八至二十世紀中葉珠寶史

過去一百五十年,珠寶首飾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革,隨著工業技術進步,更多創意得以化為現實,新穎設計油然湧現。「瑰麗珠寶 I」舉槌在即,本文藉著介紹上拍珍品,略述珠寶流變的豐富歷史。
Chapters
過去一百五十年,珠寶首飾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革,隨著工業技術進步,更多創意得以化為現實,新穎設計油然湧現。「瑰麗珠寶 I」舉槌在即,本文藉著介紹上拍珍品,略述珠寶流變的豐富歷史。

十九世紀珠寶大師卡洛・朱利亞諾(Carlo Giuliano)打造的琺瑯手鐲,至雍容華貴的美好年代天然鑽石頭冠,每件首飾都反映出所屬時代中不斷演變的美學和工藝。「瑰麗珠寶 I」經專家團隊精心籌劃,聚焦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至二十世紀之交、來自各個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珠寶如刻工細膩的清代玉雕護甲、稀世罕見的十九世紀初蒂芙尼出品等。裝飾藝術時期的珠寶設計煥發超脫活力,出自二十年代的卡地亞胸針和Janesich精美胸針,體現了當時盛行的幾何造型和大膽創意。這些精緻首飾不僅展現著名珠寶世家傳承的精湛工藝,更是可以上手觀摩的歷史瑰寶,連結這一個半世紀塑造珠寶面貌的不同文化浪潮和藝術運動。

十八世紀

珠寶曾經是重要的階級象徵。十七世紀末,鑽石切割工藝發展出明亮式切割,切面數量更多,鑽石因而更閃爍生姿。巴洛克時期的珠寶深受歡迎,設計以突顯鑽石寶石為主,盡量隱藏金屬鑲托,所用寶石尤以鑽石為多,而且經常將鑽石鑲嵌在銀托上,加強亮白光彩。自1725年左右起,歐洲開始大量進口巴西鑽石,鑽石也愈受追捧,商人開始製作仿品,引致不少假鑽在市面流通。傳世的十八世紀鑽石首飾極少仍然完好,鑑於當時鑽石本身的價值,許多都已經從首飾上拆下來,重新鑲嵌在設計較現代的珠寶中。

海藍寶 項鏈,19世紀 | 估價: 140,000 - 260,000 港元

璀璨華貴的鑽石珠寶套裝在宮廷生活中必不可少,大件的鑽石配飾佩戴在胸前,較小的鑽飾則用來裝飾禮服。當時流行的珠寶有像高衣領般圍繞脖子的寬項圈配以吊墜,以及女子戴在上衣正中的三角襟巾胸針。精緻的金腰鏈在十八世紀尤其常見,用於掛置鐘錶、鑰匙、錢包等貼身小物,部分腰鏈會鑲嵌鑽石或浮雕寶石,而寶石浮雕亦在當時由英國陶瓷商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推而廣之,成為一門流行工藝。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的珠寶受當時的考古發現啟發,出現不拘一格的復古風格,模仿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古羅馬、伊特魯里亞、洛可可、古印度的設計比比皆是,展現遙思古代輝煌時期的想像。例如本場上拍的蒂芙尼「塞浦路斯式」金耳環、蒂芙尼托帕石凹雕配鑽石胸針和琺瑯配氧化鋯古董手鐲,結合東方美學與拜占庭的奢靡繁複,奪目誘人。同場一對軟玉護甲雕工精細,激發觀眾對貴婦生活的想像。護甲是中國貴族婦女佩戴的日常飾物,象徵明清兩代女性的地位和財富,她們一般會蓄長指甲,於是會佩戴精緻護甲,保護指甲不被折斷,更可與留短甲的勞動階層和平民區別開來,以示尊貴。

許多現今備受尊崇的珠寶公司都在十九世紀成立,迎合當時新出現的新資產階級。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1870年彼得・卡爾・法貝熱在聖彼得堡創辦的珠寶公司,他在1842年接手父親的珠寶生意。1898年,阿弗烈・卡地亞與兒子路易在巴黎開設珠寶公司,他們以鑲工精細和運用名貴寶石名聞遐邇。二十世紀初,卡地亞成為世上最著名的珠寶商,為歐洲王室設計珠寶。在大西洋的對岸,紐約人查爾斯・劉易斯・蒂芙尼在1851年起採用英國的「純銀」標準(92.5%銀和7.5%合金),開始生產銀器,並在1886年推出最具代表性的Tiffany六爪鑲嵌法,此後蒂芙尼的訂婚鑽石戒指風靡全球,見證無數愛情故事。其他在十九世紀成立的著名珠寶品牌包括巴黎的梵克雅寶(1896年)、羅馬的寶格麗(1884年)、倫敦的Asprey & Company、紐約市的Black, Starr & Frost(1810年以Marquand and Co.之名創立)。

1888年,戴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成立,鑽石價格變得比較相宜,並引入全新鑽石切割方式。本場有一條舊式歐洲切割圓形鑽石「Riviere」項鏈,項鏈由52顆鑲在托架的鑽石扣連組成,鑽石從中間的最大一顆開始,往兩端漸漸變小,宛若流水(命名源自法語「河流」一詞),浪漫唯美。這款項鏈最早在十八世紀流行,直至今天也深受歡迎。

新藝術運動

十九世紀末新藝術運動在美好年代的背景中展開,當時歐洲大陸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黃金時代」。新藝術運動的創作主要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反對刻板地模仿古代風格,主張採用反結構的元素和不對稱造型,仿照花草植物等有機形態中像「鞭痕」的蜿蜒曲線。當時,高級珠寶商都集中鑽研鑲嵌方式,致力突顯尤其是鑽石等寶石的火彩。然而,新藝術運動珠寶未有跟隨,反而注重複雜繁縟的設計和鮮豔絢麗的色彩,設計焦點不在於昂貴用料,而是精湛工藝和創作巧思。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1860–1945)和喬治・富凱(Georges Fouquet,1862–1957)等新藝術大師,用黃金搭配獸角、玻璃、碧玉、琥珀、琺瑯等普通材質,展現獨特的創作視野。他們也開始將石榴石、橄欖石、黃水晶、海水藍寶、瑪瑙、蛋白石、月亮石等各種半寶石也用於珠寶設計中,相比完美的圓形珍珠,他們更喜歡運用形狀和顏色不規則的巴洛克珍珠。

雷內·萊儷 (René Lalique)、喬治・富凱 (Georges Fouquet) 和菲利普・沃爾弗斯(Philippe Wolfers)在珠寶創作中尋求突破,將花草、走獸、蟲鳥等自然題材轉化成風格獨特的圖案,又將女性形象化為奇幻世界的仙子、海妖和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放諸珠寶設計中。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不局限於一種藝術形式,反而會將新藝術運動的精神注入他們整體的藝術作品。萊儷是新藝術運動中最著名的設計師,曾接受珠寶匠的訓練,但實際上他涉獵多個藝術領域,尤其擅長玻璃製作。喬治・富凱曾與知名捷克畫家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合作進行特別項目,例如為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設計蛇形手鐲,慕夏又為富凱製作了一枚描繪飛瀑的蟬形吊墜,其後,富凱請慕夏為他在巴黎新開的珠寶店設計室內裝潢。1902年,慕夏出版了關於新藝術設計的著作《裝飾圖案文獻集》(Documents Decoratifs),內有多幅插圖,展示塗有琺瑯和鑲滿寶石的珠寶。

美好年代 天然珍珠 配 鑽石 吊墜項鏈 | 估價: 200,000 - 300,000 港元

愛德華時代和美好年代風格

愛德華時代自英王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在位)的統治時期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結束。這個時代相當於英國的「美好年代」,愛德華七世是一眾富裕時尚精英的領袖,他們經常受歐洲大陸的藝術和潮流啟發,大英帝國在他治下經歷了浪漫的黃金時代,他對美的追求和對輕浮事物的熱愛也延伸至珠寶藝術。自從在1902年接受加冕起,他舉辦過多場社交聚會、盛大舞會、晚會等,宴席上衣香鬢影,主人和賓客無不在展示璀璨奪目的珠寶首飾,而卡地亞和寶詩龍等珠寶世家也很樂意為這些名門貴冑設計珠寶。

此時的卡地亞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並很快成為愛德華的御用珠寶商。卡地亞率先將稀有的鉑金應用在珠寶設計中,鑽石鑲嵌在鉑金托上形成「白中白」的效果,鑲托就像被「隱藏」起來,鑽石彷彿懸浮在皮膚上或空中。鉑金強度高,可以用於製作更複雜精緻的珠寶。愛德華時代的珠寶經常用上金絲細工、種子式鑲嵌等精細工藝製作,又加入像蕾絲般輕巧的圖案,以蝴蝶結、花環、花卉等女性化題材為設計。插上白鷺羽毛,頭冠和束髮帶等鑲珠寶頭飾都廣受歡迎。當時鑽石供應充足,一件愛德華時代的珠寶鑲嵌幾種切割法的鑽石也很常見,例如一件珠寶會同時鑲有長方形和水滴形的鑽石。

美好年代 鑽石 冠冕 | 估價: 450,000 - 600,000 港元

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珍珠比鑽石更稀貴,所以更明顯是展現財富的象徵。Collier de chien項圈(法語「狗項圈」的意思)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首飾,據說設計靈感源自英王愛德華配偶亞歷山德拉王后的裝扮(她刻意用珠寶遮蓋脖子上的疤痕),一般是由數串珍珠項鏈組成的項圈,或者是中央飾有一枚胸針或寶石的絲帶項飾。

裝飾藝術

「裝飾藝術」一詞來自法語「Arts décoratifs」,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裝飾藝術是席捲歐美的國際美學運動,命名源自1925年巴黎舉行的國際現代裝飾和工業藝術展覽,主張採用極簡的新優雅概念,以簡潔的幾何圖形和像電木膠等各種天然和人工合成材料展現設計。立體派和未來主義等前衛藝術運動擁抱傳統和現代的理念,裝飾藝術也是如此,摒棄昔日的繁縟細節,用大膽的抽象表現展望現代城市生活的盎然活力。此時的珠寶商較少運用鑽石和寶石,反而不斷試驗將鉻和鋼等金屬加入設計,搭配珊瑚、黑曜石、白水晶等非同尋常的石料。大眾在時代中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呼應當時的潮流變化,例如時尚大師普瓦・波烈(Paul Poiret)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推崇更突顯流線形的中性設計,拒絕過去常見的多餘裝飾,讓女性可以行動自如,展現魅力。

充滿幾何設計的裝飾藝術又稱為「現代風格」,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其時,單色款珠寶備受追捧,因為可以突顯用新式切割法處理的幾何形狀鑽石,長方形、切角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半月形的鑽石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切割方式,而且總是與絢麗的彩色寶石拼砌成馬賽克圖案。二十年代末,全白色調的時尚開始流行,設計師在珠寶中結合鑽石和水晶,將兩者鑲嵌在鉑金上,用水晶烘托鑽石的耀眼光彩,展現裝飾藝術中鮮明的極簡主義理念。鉑金強度高,只要在設計中運用極少量鉑金,也可造出造型簡約的堅固托架,突出鑲嵌其中的閃亮鑽石。

珠寶世家卡地亞和梵克雅寶是走在裝飾藝術運動前沿的先鋒。卡地亞在1917年推出風格雋永的坦克腕錶,又在二十年代發表以意大利語命名的水果錦囊系列 (Tutti Frutti);梵克雅寶在三十年代推出受軟管結構啟發的Passe-Partout系列,著名的隱密式鑲嵌工 (Mystery Set)藝亦同時面世,寶石之間不露金屬爪托,看起來像不須外力支撐而密鋪珠寶表面,而可以收納女性隨身小物的Minaudière百寶匣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珠寶。裝飾藝術時代的其他著名設計師,例如雷蒙・滕普利耶(Raymond Templier)、喬治・富凱的兒子尚・富凱 (Jean Fouquet)、Janesich、Ostertag、勒內・柏文(René Boivin)、保羅・布蘭特(Paul Brandt),亦極盡展示爭奇鬥麗的裝飾藝術珠寶設計。

二十世紀中葉

經歷戰時物資匱乏,以及隨後多年被迫縮減開支生活的沉鬱日子後,大家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迎來奢華風格。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推出優雅精緻的「New Look」系列,預示女性之美在新時代中欣然回歸。

「我們剛擺脫了戰爭和制服的時代,當時的女兵都穿得像拳擊手,我設計像花朵似的女子,她們有柔和的肩膀、緊緻的腰線和寬得像花冠的裙擺。」——克里斯汀・迪奥

Sterlé | 鑽石 手鏈 | 估價: 800,000 - 1,200,000 港元

社會名流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他們經常出入晚宴、沙龍聚會、雞尾酒派對,自然需要穿戴精美體面的珠寶首飾。繼七彩繽紛的彩色寶石熱潮過後,鑽石再次站在珠寶界層級的頂峰。1948年,全球最大鑽石商戴比爾斯展開「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宣傳項目,這句標語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廣告宣傳之一,連繫美鑽與永恆的情意,促使鑽石珠寶重新流行起來。

有各種戴法的多功能胸針和蛇形項鏈取代二十年代流行的長項鏈,成為每個女性搭配造型的必備首飾。女子會戴上裝飾脖子的珍珠項圈,手上戴著由六角形和三角形刻面組成的立體手鐲,戒指的設計華美考究,多為拱橋、打開的書、盤長和土耳其式等令人神往的造型。

鉑金在裝飾藝術時代極受歡迎,但到了四五十年代時,鉑金就讓位予各種色調的金飾。珠寶匠透過在珠寶中組合由不同比例的金、銅、銀打造的合金,發揮金飾的五彩效果,或者為金飾製造打磨光滑的亮面、緞面、交錯格狀紋、編辮紋、線紋、點刻紋、刻面、捲圈紋、敲花、凹紋、扭紋、金絲繞、網紋、鏨刻圖案等,營造質感對比。金絲細工是巧匠將金銀等貴金屬拔成細絲,再編織扭捏,焊接成金屬飾品,自1939年起,大眾對金工的精細和閃亮程度精益求精,促使金絲細工的技藝達到極致。巴黎珠寶匠皮埃爾・史特勒(Pierre Sterlé)是他一代中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即使是王室成員和社交名媛,也只可透過預約到訪他鄰近芳登廣場的工作室。不過,他製作金飾的技藝又的確無與倫比,所打造的金葉彷彿可以無風自搖,鑲滿寶石的小鳥也栩栩如生。他設計的鑽石配鉑金珠寶是代表設計和工程學的得意成就,鑲嵌圓形和長方形鑽石的絲帶造型,以及墜有鑽石流蘇的不對稱設計,玩味與魅力兼具。


這一個半世紀的珠寶史與藝術史、時裝史,以至世界史交織在一起,隨著世界急速變化,珠寶設計師也與時並進。踏進二十一世紀,品味和風格繼續演變,科技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至此,珠寶設計也許正處於另一場變革的風口浪尖上。

The Luxury Sales The Luxury Sales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