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 地亞「水果錦囊」(Tutti Frutti)珠寶充滿二十及三十年代印度珠寶風格,繽紛明豔,「Tutti Frutti」之名取於七十年代。初時僅稱曰「彩石」(pierres de couleur),掌管倫敦卡地亞,二、三十年代常赴印度的雅克・卡地亞則曾稱之為「印度珠寶」(Hindou jewels)。
「水果錦囊」珠寶以雅克從東方帶回的雕刻寶石製成,揉合異國情調於現代美感,首次面世旋即深受當時的時尚先驅喜愛。
令人意外的是,它們當時比其他卡地亞名品價格為低,在大蕭條時期是極為理想的收藏投資。
雅克為了這個設計著意寶石的顏色多於淨度。他憑藉色彩配搭營造矚目效果,在每顆寶石的純淨及透亮度上讓步以達到強烈的對比。
50 Years New in Asia: Cartier’s Tutti Frutti, A Vibrant Tale of East Meets West
雅克・卡地亞完成印度旅程後,首先去巴黎與路易會面,把旅途所得寶石拿給路易欣賞。兄弟二人均受東方文化吸引,擁有許多關於印度的圖冊(內容廣泛,包括地毯、傳統服飾、細密畫等),有些圖冊因為兩人都喜歡而各自擁有一本,從中汲取靈感。然而,這些圖冊多數為黑白印刷,未能表現出雅克在印度親眼目睹的炫目色彩,這些正是他希望在設計「水果錦囊」珠寶時捕捉的:「在那裡,一切都漫溢著美妙的印度陽光,」雅克解釋道。他並表示:
「別以英國角度看,那只能看到這處豔紅,那處青綠鮮黃。它像印象派油畫一樣。沒有一處清晰定義,然而前所未有的明豔華貴,是印度在我心中留下唯一鮮明的印象。」
一位性格反叛而深受印度風格吸引的名媛將自己的名字與水果錦囊畫上等號:對她傾慕者眾,但用批判的目光看待她的人也不在少數,她就是承繼勝家縫紉機王國的名媛黛西·法羅斯。
她是三十年代時尚的化身,尚. 考克多說她「發揚光大的時尚風格超越任何名女人。」比如說穿毛衣戴珠寶的新潮概念。可是,她也有不是那麼光鮮的一面,據說她的幽默感總是帶著刺,而且沈迷於「可卡因及其他女性的丈夫。」她於1933年出任《哈潑時尚》雜誌的巴黎編輯,兩年後因為感覺無聊而離職。她更願意成為時尚icon,在卡地亞身上看到一間不隨波逐流、創造時尚的公司。
1935年,巴黎「四處都是印度王公,隨意穿戴華貴珠寶,」黛西舉行東方舞會,吸引「巴黎所有珍稀珠寶自珠寶盒與保險箱傾巢而出」。《時尚雜誌》跟隨她的足跡,以對頁專稿介紹「東方風華」,以及卡地亞印度風格珠寶的「蠻」風(「蠻」風之描述源於寶石並非如歐美淑女習慣穿戴珠寶,打磨成圓潤的形狀,反而更加有稜有角)。
翌年,黛西·法羅斯更進一步,委託設計也許是最矚目的卡地亞「水果錦囊」珠寶「Collier Hindou」項鍊。後者由法羅斯私人珍藏的刻面藍寶石、祖母綠、紅寶石和鑽石重製, 其寶石數目之多,以及活動設計之妙,獨樹一格。
如同黛西擁有的許多珠寶一樣,這條項鍊有多種用途:項鍊中心部份(由兩大顆刻面藍寶石,鑲鑽石祖母綠珠,刻面紅寶片及馬眼形鑽石組成)可以取出作夾式胸針兩用。項鍊的設計忠於印度風格,以黑絲帶繫於頸後,然而它與其他為印度客人製作的珠寶有一重要分別:藍寶石在印度被視為不祥之物,故此極少使用,此項鍊卻用上許多顆。
黛西·法羅斯身後,此項鍊由長女卡斯特亞伯爵夫人繼承,後者於1963年聘請卡地亞將項鍊改裝,以其收藏的寶石製成固定領口,中心部份的兩顆藍寶石則成為裝飾鉤扣。
1991年,即卡斯特亞伯爵夫身後五年,此項鍊連同一對祖母綠及鑽石耳環現身拍賣場,估價650,000 – 950,000美元,於日內瓦蘇富比拍賣會以2,655,172美元落槌成交,刷新裝飾藝術風格珠寶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