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22年短短五年間,相繼出現多件影響國際局勢的世界大事——新冠疫情、英國脫歐、全球各地民主及民粹主義崛起、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越加緊張,以及俄羅斯派軍入侵烏克蘭,無一不是足以顛覆全球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大危機。
即使面對如此動盪不安的時局,最頂端的藝術市場仍然出乎意料地頑強堅韌。英國的藝術市場數據分析公司 ArtTactic 為這份報告研究了全球三大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和富藝斯在過去五年出售的百萬美元以上藝術作品。他們發現,疫情最嚴重的2018到2020年間,百萬美元以上作品的總成交額從74.4億美元大幅跌至35.2億美元,但隨後在2020至2022年短短兩年間,這項數字已經大幅反彈回升至81.5億美元。比較2018年初到2022年末,頂級藝術市場總成交額實際上出現了9.5%的增長。
新冠疫情對藝術市場的影響絕非單一。拍賣行、藝廊、藝術展覽是藏家、藝術家與業內人士交流的傳統空間,但疫情迫使這些場地暫停開放,活動亦無奈停辦,促使藝術行業從實體空間轉向網上平台售賣藝術作品。在此之前,高端藝術品買賣行業其實大多並未正視過這個銷售渠道。
雖然網上展廳對藝廊與藝術展覽來說幫助不大(收益在2021年夏季實體空間重開後才得以改善),網上拍賣或結合網上與現場競投的拍賣卻大為成功。ArtTactic 的研究顯示,2018年蘇富比、佳士得和富藝斯的網上拍賣總成交額合共只有1億1,600萬美元,但到了2022年,這項數字已經升至近9億美元。
我們可以綜觀整個奢侈品市場的表現以更好了解頂級藝術市場。疫情期間,三大拍賣行的奢侈品和其他收藏級精品銷售數據急劇增長,《彭博》亦報導「超級富豪正以前所未見的規模在網上購買奢侈品」。根據 ArtTactic 所搜集的數據,蘇富比、佳士得和富藝斯的珠寶及鐘錶總成交額在2022年合計達16.2億美元,相比2018年上升了19.5%,而衣服及飾品的總成交額亦從2018年的1,440萬美元飆升至2022年的1億2,250萬美元。藝術品及奢侈品跨門類拍賣正是掀起這股跨門類收藏潮流的主因。今年一月,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的籃球衣在一場涵蓋古董、藝術和奢華精品的拍賣上以370萬美元成交,而逾100萬美元成交的限量版球鞋亦越來越多。
「百萬美元以上的藝術作品市場錄得增長的同時,能越過此門檻的作品門類亦出現重大改變。」
科技發展在這五年間推動數碼藝術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總成交額的急速增長,帶來另一重大突破。數碼藝術誕生其實已有半世紀之久,但 NFT 卻是真真切切的當代產物。根據《彭博》在2022年搜集的數據,NFT 藝術作品的成交額在2021年1月仍然近乎零,但短短一年後各大 NFT 平台如 OpenSea、NFTX、Larva Labs、LooksRare、SuperRare 和 Rarible 上的成交總額合計已達170億美元。
隨著 NFT 興起,主流藝術市場很快亦見到它的蹤影。單在2021年,就已經有六個 NFT 以逾100萬美元成交,包括 Beeple 以6,900萬美元破紀錄成交的《每一天:前5000天》。雖然 NFT 價格並不穩定,目前加密貨幣市場亦正值凜冬,但購買加密貨幣和 NFT 都已經成為了年輕藏家購藏數碼藝術時的必然選擇。
隨著世界各地紛紛解除因應疫情而實施的封城措施,藝術場地重開,藝術活動亦相繼復辦。大家紛紛重返公眾場合,博物館、藝廊和雙年展的入場人數顯著上升。由2021年延期至2022年舉辦的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共計錄得80萬入場人次,相比2019年的第58屆增加了35%,創下雙年展舉辦12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博物館亦再度舉辦重要的大型藝術展覽,以阿姆斯特丹荷蘭國立博物館為例,目前正在舉辦的約翰尼斯・維梅爾展覽門票在開售幾日內已經全數賣完,可見公眾反應極為熱烈。
整體而言,藝壇整體在過去五年的動盪中已算是安然度過,而百萬美元以上的藝術作品市場更錄得增長,確實令人鼓舞。同時,這個市場亦出現不少重大改變,包括能越過百萬美元門檻的作品門類、買家人數、他們購藏的目的和方式等,以下我們將逐一探討。
富裕階層財富持續增長
頂級藝術市場的拓展與全球財富增長有著莫大關聯。2018年,投資銀行瑞信估計全球有149,890名「超高淨值人士」,這群超級富豪擁有的個人資產撇除房地產以後仍有5,000萬美元或以上,而他們亦正是能在拍場上輕鬆花費超過100萬美元購買藝術品的客人。2022年,全球超高淨值人士數目已經升至264,200。其他全球財富指標亦同樣反映「富人越富」的現象。2018年,全球擁有逾1億美元的人士估計有50,230名,而逾5億美元的就有4,390名;到了2022年,這兩項數字已經分別升至84,490和7,070。
至於富裕人士的地區分佈,美國在全球財富榜上大幅拋離其他國家。141,140名超高淨值人士居於美國,佔全球總數超過一半,它同時亦是全球財富增長最快的國家,有46,000名新上榜的超高淨值人士。中國緊隨其後,超高淨值人士數目增加19%至32,710名,而亞太區(不包括中國和印度)就錄得14%增長至30,010名。
洛克菲勒資本管理公司(Rockefeller Capital Management)國際部主席兼《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魯奇爾・夏爾馬(Ruchir Sharma)在2021年曾撰文表示:「過去二十年以來……全球擁有十億美元或以上的人數升逾五倍,而最富有的一小撮人資產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這是由於各地政府在面對全球通脹和公營部門薪酬下降的情況下,為防富人大批搬離而不願向他們徵收更多個人財富或商務稅項。
同一時間,富裕的年輕一代開始嶄露頭角。他們不但從數碼科技等發展一日千里的行業中賺取高收入,亦開始繼承父母的財產。二戰前(1928 – 1945 年)和二戰後(1946 – 1964 年)出生的兩代人合共正將約30萬億至68萬億美元傳給下一代,而經濟學家將這個過程形容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跨代財富轉移。
隨著全球財富增長,拍場上的頂級藝術作品總成交額亦顯著上升。根據 ArtTactic 的分析,即使在疫情的陰霾下,100萬美元以上的作品總成交額亦由2018年的74.4億美元,上升9.5%至2022年的81.5億美元。2,000萬美元以上的藝術品總成交額亦錄得明顯升幅,五年內由26.7億美元攀升37.9%至36.9億美元。
為何富裕人士會選擇購買藝術品?
究竟是甚麼驅使富裕階層花費鉅額購買藝術品呢?這方面其實尚未有深入研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教授法比奧・羅哈斯(Fabio Rojas)最近在〈當代藝術藏家的社會學理論〉(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ors;Routledge 出版,2021年)中提到,雖然「除了投資回報以外……藝術收藏家有自己的個別目的」,但這些背後的原因卻鮮有人深入瞭解。
羅哈斯在文中表示:「一方面,有些藏家積極專注於藝術世界中競爭激烈的元素,譬如買賣藝術賺取利潤,以及購買享負盛名的藝術家佳作。另一方面,亦有藏家特意購買朋友的藝術作品,希望為藝術家社群作出貢獻。」他在文中比較了「階級向」和「社群向」兩個極端的藏家,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大多數藏家在選擇購藏哪些藝術品時都會同時兼顧這兩方面。
相比珠寶和鐘錶等其他奢侈品,藝術之所以如此吸引,價格又更為可觀,或許是因為它獨特而又讓人愉悅的特質。頂級藝術品是強大的文化象徵,將藏家與藝術家和重要的公共博物館連結起來,更是上流社會的身分證明。
藝術可以是促進社會平等的工具——女性與有色人種等以往被邊緣化的藝術家可以透過創作發聲,而購買最新的當代藝術作品亦可以是支持弱勢社群的舉動。藝術亦可以反映成熟的品味——鑑賞藝術的能力反映了高知識水平和廣闊的眼界。諷刺的是,賦予藝術吸引力的文化元素同時亦是推高其金錢價值的因素,而較高的價值又會吸引只為投資回報而購買藝術作品的買家。
萊坊(Knight Frank)的2022年《財富報告》訪問了超過600名私人銀行家、財富顧問和家族辦公室員工有關他們客戶的消費行為,他們合共為這群超高淨值人士管理價值逾3.5萬億美元的資產。研究發現,全球各地的超高淨值人士平均在「投資熱情所在」的範疇增加了約25%的支出,購買奢侈品、古董車、藝術品和洋酒。
「藝術之所以如此吸引,價格又更為可觀,或許是因為它獨特而又讓人愉悅的特質。」
這些數字在某些地區尤其高企:澳大拉西亞錄得39%增長、亞洲30%、拉丁美洲38%、英國25%,中東則有29%。除亞洲以外,其他地區的超高凈值人士均表示他們投資收藏品的主因為「享受擁有的樂趣」,而亞洲的超高凈值人士則將之視為金融投資。幾乎所有地區的受訪人士都表示,藝術在他們為「熱情」而投資的收藏品中位居榜首。非洲、中東和俄羅斯是少數的例外,這些地區的受訪人士將藝術排在第二,而第一就是古董車或珠寶。
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集團發表的年度《藝術市場》報告中,藝術經濟(Arts Economics)研究所和《瑞銀投資者觀察》訪問每年花費逾一萬美元在藝術與古董上的藏家。2022年的2,339位受訪者中,88%曾購買藝術品,而這是所有奢侈品中比例最高的類別。2021年,34%受訪者花費100萬美元或以上購買藝術或古董,而超高凈值的受訪者中則有66%達到這個消費額。對頂級藝術市場的未來尤其重要的另一發現,就是52.5%的藏家都屬於千禧世代(1981 – 1996 年出生),而6.2%更是Z世代(1997 – 2012 年生)。這些年輕藏家對當代藝術尤其感興趣。
人人追捧的大師傑作
藝術作品如有近例獲納入博物館或重要收藏,文化價值自然就會大大提高。然而,這類備受肯定的大師傑作數量稀少,因而形成藏家們爭相競投追捧的現象,進一步推高成交價,推動頂級藝術作品市場發展。
2020年,在疫情最嚴重之時,全球全年只有一件成交價超過5,000萬美元的作品——弗朗西斯・培根的《啟發自艾斯奇勒斯〈奧瑞斯提亞〉之三聯作》(1981年作),作品最後以8,460萬美元成交。2022年,24件作品以逾5,000萬美元易手,相比2018年的15件,上升了整整60%。這項趨勢並不局限於一個門類,而是綜觀所有門類都共同出現的現象。其中,印象派及現代藝術錄得的升幅尤為明顯:2018年,11件作品以超過5,000萬美元在拍場上成交;到了2022年,這項數字已經跳升63.6%至18件。
西洋古典藝術家一向有「大師」的美譽,西洋古典油畫就更是當之無愧的「大師傑作」。2022年,三幅西洋古典油畫以逾4,000萬美元成交,當中有兩幅來自享負盛名的文藝復興時期巨匠桑德羅・波提且利,另一幅則來自19世紀歷史畫家埃馬紐埃爾・洛伊茨(Emanuel Leutze)。這位相較之下名氣較小的畫家的上拍作品《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1851年作)有一幅尺寸較大的近例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拍品最終以4,500萬美元易手,足見市場對這類大師傑作的熾熱需求。
藝壇走向多元共融
任何在國際藝壇內的人都感受到一股非官方但卻影響深遠的改革正悄悄席捲各大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和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已大刀闊斧地重新篩選他們展出的現當代收藏作品,而這正是藝壇為改寫藝術史上的傳世作品名單而作的努力。如今,這些具指標性的大型博物館收藏增加了許多來自女性藝術家、非白人藝術家、北美和西歐以外的藝術家和代表各種性向與性別身分認同的藝術家之作。
類似的風氣同樣席捲近年的拍賣市場。2022年,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佔拍場上成交的當代藝術作品的四分之一,是2018年的兩倍。非裔美國藝術家如史丹利・惠特尼非、拉希德・約翰遜和西蒙尼・雷伊等的作品佔比亦漸漸增多。
拍賣競投者的地區與年齡分佈亦出現不少改變。根據蘇富比向 ArtTactic 所提供的資料,北美仍然擁有最大的競投客戶群(45%),緊隨其後是歐洲(32%),而亞洲競投者的人數在2018至2022年間上升了40%,去年在所有逾10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作品競投叫價數目中佔18%。競投者亦有年輕化的趨勢,逾10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作品叫價中,千禧世代佔近五分之一(17%)。
頂級藝術作品市場的前景
眾所周知,過往的佳績並不能保證未來同樣一帆風順。雖然2022年末藝術市場的成績比預期中好,環球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因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3和2024年經濟增長仍然疲弱,它表明「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冠疫情持續不退——這些都對經濟前景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警告「風險仍偏向下行」。
話雖如此,一如2008至2009年金融海嘯後的表現,頂級藝術作品市場如今再次展現它在經濟下行時所擁有的頑強韌力。究竟100萬美元以上的頂級藝術作品市場,是否能安然度過這個沒完沒了的全球危機呢?
全球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表的最新《全球財富及奢侈品報告》(Global Wealth and Luxury Report)預測,最富裕的三類人士,亦即超高淨值人士、高凈值人士和富裕的消費者,合計人數將在2030年上升65.5%。報告亦預計,全球各國的本地生產總值在2030年平均升幅為3.6%,而印度和中國將會是錄得最大升幅的國家。
歐睿國際預測,2030年擁有最多超高凈值人士的首五個國家依次將為美國、中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而擁有最多高凈值人士的國家按順序則會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和法國。這些國家的超高淨值人士和高凈值人士人數預計將會在未來十年內翻倍,而這幾個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已經確立了自己的藝術市場。
同一時間,男女薪酬差距幅度將逐步收窄。《全球財富及奢侈品報告》中提到:「雖然女性大多是在購買家居用品上擁有決定權,但女性收入上升將使她們在奢侈品或高價物品市場上的角色同樣越加重要。」報告預測2040年女性支配收入最高的首五個國家將依次為美國、中國、瑞士、挪威和澳洲,而這對於當地女性藝術家的市場,以及文化與收入排名將會大有裨益,因為女性藏家一般傾向支持女性藝術家。
「頂級藝術作品市場如今再次展現它在經濟下行時所擁有的頑強韌力。」
按地域而言,亞太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亞洲消費者將成為「定立潮流趨勢的關鍵社群,塑造全球對消費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目前的數據顯示,亞洲藏家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很大機會跟隨西方的藝術市場潮流。
按年齡群組而言,到了2040年,千禧世代就會是最富裕的消費者,屆時他們將「創造對高價值物品的消費需求……他們會希望在家中舒適自在,而出門在外則希望找尋有意義的體驗」。
除了追求情感和思想上的刺激,年輕買家亦更有投資意向。美國銀行的2022年《美國富豪私人銀行研究報告》(Private Bank Study of Wealthy Americans)發現,藝術作品等另類資產在年輕一代之間越來越受關注。43歲以上的高凈值人士中,只有5%表示將在投資組合中增加藝術等另類項目,但這項數字在21至42歲的年齡層中升至三倍達16%。這項趨勢預計將會持續。
2017年,達文西的《救世主》在拍場上以4億5,030萬美元成交,締造了藝術作品有史以來的最高成交紀錄,震驚整個藝壇。但這樣的天價仍然只是鳳毛麟角——2018至2022年間,只有10件藝術作品打破1億美元的關口,2億美元以上的更是完全沒有。
雖然如此,各地政府只要仍然拒絕重組稅收架構,富裕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就會持續上升。只要年輕一代繼續將藝術收藏視為生活質素的指標、推動社群的舉動和慈善義舉(以及精明的投資選擇),而年長一代將之視為社會地位和知識品味的象徵,百萬以上的藝術作品市場定會繼續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