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御製白玉光素菊花鈕茶壺
玉執壺,瑩潔剔透,圓潤柔美,細膩無瑕,乃私人玉壺收藏中最精湛之器。
乾隆中後期,攻克準噶爾部,取新疆進貢石料所製精美御用玉器,其中如同本品之至高品質者,珍稀罕有,近年市場所見,造辦處玉作琢玉時,多以染黃褐斑掩飾石瑕。反觀之,本品通器完美無瑕,玉質淨潔光亮,精工巧製,堪稱盛清玉雕之最,象徵中國文明之巔峰與興盛。此壺遞藏歷史亦是顯赫,曾為蘇格蘭貴族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 Hinton Daniell Stewart 於1860年代入藏,展出於1871年世界博覽會。
至清代,中國玉雕工藝發展已臻成熟,自玉料開採至雕琢技術都已是經驗豐富,乾隆帝愛玉,更為大力推動,促使當朝玉雕藝術發展至巔峰。此期湧現了大量精美絕倫之玉雕,尤其是宮廷陳設用玉,至今仍無法超越。陳設品中,器皿類玉器所佔比例甚高,如爐、瓶、盒、壺、碗、洗、香薰等,此類不僅具實用功能,亦為日常陳設作用。其中,玉壺乃工藝最為複雜,對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質器皿之一。因此,相比於其它類玉器,清代製作並遺留下來的玉壺,為數甚稀。
本壺以和闐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質細膩溫潤,平肩鼓腹,壺流線條柔弧簡練,蓋鈕細琢菊瓣形,豐美晶透。
玉壺雕工精巧、玉質潔美、打磨細膩,其蓋鈕形制與其他特徵近類三例盛名白玉壺,皆造於同時期,瓜稜式壺身,羊首流。其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1995年,圖版216(圖一);另一件為約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舊藏,錄於《伍夫收藏中國玉器》,蘇富比,倫敦,2013年,編號59;第三例為美國名媛米莉森.羅傑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羅氏為宋美齡摯友,售於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編號2,及香港蘇富比2017年10月3日,編號3613(圖二),成交價75,475,000港幣,為中國玉雕之世界紀錄。此三例器身均見前述染色特徵,屬造辦處玉匠用以掩瑕避綹所為。
參考器形、玉質相近作例,如一件白玉壺,2004年10月31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233(圖三),成交價約680萬港幣,為當時前所未見之高價。此器與本品琢工相似,造形近類,相異處惟本品壺流曲度更柔,壺柄上端連接壺身處向下卷收,圈足較直,壺鈕為單層菊瓣。拍賣會所見他例,如香港蘇富比1989年11月16日,編號612,造形更見稜角方正。
《芙蓉樓送辛漸》
玉壺常見於唐詩中,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尤以末句傳頌至廣,玉壺冰心亦成為清廉正直,品行清白高潔之代稱。高古時期所謂「壺」,約分兩類,一為大腹斂口壺,也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壺,相傳黃帝時的陶正,也就是傳說中製陶業的發明者昆吾製作了壺,故《說文解字》中有「壺,昆吾圜器也」的定義。 壺字為象形字,有圓壺、方壺等造型,並無流和執柄,常見者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壺,多為酒器、禮器。 此類壺從史前就開始出現,一直流行到明清,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壺最為興盛,其壺的造型也成為後期其它類型壺的淵源。
大腹斂口壺發展到魏晉,為了傾倒方便,出現了一種加上流和柄的執壺,以後逐漸流行,從隋唐到明清越來越興盛,魏晉以後的陶瓷器尤其常見。
無論是無流壺還是有流,隋唐以前均不見玉質壺之製作,或因製作需費較多玉料,且口小腹大,掏膛工藝比一般器皿複雜許多,材料有限,更不如青銅或陶瓷可反覆試驗、燒製、鑄造,故至明清,玉壺數量仍遠少於其他器形。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為例,明清時期,有流壺與無流壺加起來才有240餘件,其中有流的執壺僅110件,明清各約佔半數。
現知年代最早之玉壺,乃一件唐代盤口圓腹壺,1956年出土於河南洛陽,無執柄,屬於前述大腹斂口壺,這類玉壺唐宋均不多見,元代方增,明清時期數量明顯多於前代,但乾隆時期此類壺多為仿青銅器的仿古壺。第二類則是有流、有柄的玉執壺,器形仿傚陶瓷執壺,目前所知最早可溯至宋代。唐詩中的玉壺,實為第一類無流壺。
明清時期,玉執壺數量增多。明例多為器形高大且執柄常常位於腹部之上的執壺,但也開始多見矮小大腹、執柄下移的執壺,後者更接近於茶壺,或得陶瓷茶壺之影響,且造形多樣,如蓮花形,花瓣形、方壺、圓壺、六角形壺等,壺身或淺浮雕陽文詩句,或開光雕琢山水人物、各類花卉紋等,然整體而言,明代玉壺玉質均不好,工藝相比清代也粗糙許多。反映明代和闐地區的玉料開採雖增,但品質較劣,優質玉料的數量比清代少很多。
清代,玉執壺造形更為豐富多彩,玉質亦明顯優於前朝,從材質看,有白玉、青玉、碧玉等多種,但白玉壺、青白玉壺的數量明顯多於其他顏色玉壺,且盡可能選取上好的白玉製作。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案》,雍正元年已有玉壺製作,惟多數是收拾前朝留下的舊壺,雍正元年關於玉壺的記載還稍多,但是雍正二年以後直至十一年則很少做壺。 整個雍正朝總共收拾前朝壺和自作壺也就二十七把左右,並以第一類壺較多,雍正元年的活計檔中記載:
「二月初十日,怡親王交玉杏葉壺一件(隨紫檀木座),……玉茶壺一件、玉蒜頭壺一件、玉提梁壺一件,……王諭收拾見新,遵此。……九月十六日,收拾得玉茶壺一件、玉提梁壺一件,怡親王呈進訖。 」
乾隆時期的活計檔中,玉壺的製作數量比雍正時期增加很多,亦有帶柄執壺的記載,只是因為記載的特徵模糊,實在無法和現有實物一一對應。
製作玉壺對原材料的需求很大,玉質要求也很高。從康熙到乾隆朝前期,出產美玉的和闐、葉爾羌地區被準噶爾部佔領,西北交通不暢,玉路不通,宮廷用玉或為改製前朝舊玉,或靠進貢與走私玉料,故製作的並不太多。雍正十年還命大臣:「將好玉材料尋些送來」,說明宮廷玉料不夠使用。 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徹底擊潰了準噶爾部,鞏固了西北邊疆的統治,設置官府,將新疆地區納入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
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四部玉貢進京,形成正式的貢玉制度,年例供玉分春秋兩季向清廷貢玉,每年四千斤,其實最盛時清廷每年收進三十萬斤玉料,乾隆五十六年,一次進京就有五千五百八十五塊玉料。本品玉質淨白無瑕。細緻溫潤,即為如此大量玉材中,細細淘選而來之珍料。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居英國珀斯郡,為棉業公司 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創辦人。早年已與中國有諸多交流,收藏許多重要中國工藝品,此件玉壺曾二度展出於1871年、1886年之世界博覽會。
拍品6009 - 詳情
清乾隆 御製白玉光素菊花鈕茶壺
白玉茶壺透亮勻淨,溫潤如脂,形態豐盈婀娜,壺柄巧飾弦紋,捲張有度,極富動感,穹頂器蓋,配以菊蕾為鈕,饒富雅趣。
20.5 公分,8 英寸
來源
D.J. Kay 收藏(標籤)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 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收藏,蘇格蘭珀斯郡;Stewart 為棉業公司 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創辦人,早年已與中國有諸多交流,1880年代返英後蒐得不少重要中國工藝品
威立士拍賣行2011年5月18日,編號471
展覽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倫敦,1871年,由 D.J. Kay 借出(標籤)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Art》,愛丁堡,1886年,由 D.J. Kay 借出(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