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茶道

淺談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逾千年來發展出迥然不同的美學和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逾千年來發展出迥然不同的美學和文化精神。

中文版翻譯:勞嘉敏、黃梓鈴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Olivia Lo and Michelle Wong


今打開社交媒體搜尋「茶道」二字,出現的不單是清雅幽靜的茶室照片,還有五花八門的茶道課程,足見現代都市人對這個古老的文化傳統依然心懷嚮往。

日本人稱茶道為「茶の湯」,一般是指準備抹茶的儀式。茶道深受禪宗思想影響,氣氛講求寧和恬謐,主客舉止得宜,一期一會,緣來自得。

日本關於茶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九世紀。相傳公元816年,嵯峨天皇下令在近畿(今關西地區)栽種茶葉。當時茶文化盛行於一海之隔的中國,乃至宋初發展出點茶法,而早在三國後期,茶文化已傳至朝鮮半島,並於高麗時期漸臻成熟。因此縱觀歷史,煮茶、品茗的儀式在東亞各地廣為流傳。後來中國人逐漸習慣以沸水沖泡茶葉,日本人則堅持使用抹茶粉。時至16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悟得「侘茶」真髓,提出茶道精神講求「和、敬、清、寂」。1872年,日本政府正式把茶道視為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藝術形式。

歷經千年累積,茶道精神如今已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室內的器物、插花、掛軸乃至室外庭院的設計,都有著無法取代的豐富內涵,其中又以茶具最為引人注目。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季節變遷,茶具會因應作出調整,但最重要的茶盌、茶筅、茶杓和茶罐卻始終不可或缺。

在芸芸茶具中,茶盌乃重中之重。在茶道禮儀中,只有茶盌會由主人之手奉予客人,因此最是講究。日本陶瓷工藝雖源遠流長,最早的茶盌卻是13至16世紀從中國傳入,不久後日本匠人方學會掌控這門技術。日本茶盌的風格與流派多如繁星,各有千秋,而當中獲奉為至尊的,只有樂燒陶器。樂家乃日本茶盌匠人世家,樂家燒始於16世紀,以燒製樂茶盌為主,成品多為赤色或黑色。除樂燒以外,京都出產的京燒亦以色彩紛呈的設計與精細考究的工藝而備受珍視。時至今日,許多當代陶瓷匠人仍然選擇到京都開設燒窰,延續這個古都的藝術傳統。相比前兩者,更為常見的國燒則包括全日本風格各異的陶瓷器,乃日本著名窰產地區以外所燒製的陶瓷器具總稱。

茶道對茶具要求極高,而茶盌更須達到多條嚴苛的準則,方符合禮儀要求,因此有茶盌是最難燒製的陶瓷器皿之說。首先,茶盌須具一定重量,捧在人手上才有實感,但亦不可太重,否則難以端持。其次,茶盌太厚會使熱力難以傳到持盌人手上,太薄又會使熱力太快散去。多一分少一分,都會使茶盌重量與厚薄失衡,因此陶瓷匠人視燒製茶盌為一大挑戰實在不無道理。

除重量與厚薄以外,盌足、內壁和盌口的製式都各有規矩,匠人燒製之時絲毫不可鬆懈。手持茶盌時,主人會以拇指按壓盌口,四指抵於盌足,而盌足須舒適貼合指尖,方為上品。點茶時會使用茶筅擊拂茶湯,因此茶盌內壁必須平滑,才不致損壞茶筅。盌口同樣須平整順滑,客人品茶時才不會割傷嘴唇,主人亦可在儀式進行期間輕易抹淨盌口。除了形制上的講究,茶盌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捕捉匠人的靈魂與精魄,呼應茶道的禪宗根源。

香港蘇富比正在舉行「恬靜閑寂—日本茶道美學」網上專場,欣呈中國宋瓷、高麗瓷器和日本現當代大師傑作,以琳瑯滿目的陶藝精品,回溯日本茶道源流。



特別鳴謝 汴京茶寮 Tealosophy Hong KongEast_c.florist  為以上主題圖片提供拍攝場地及花藝佈置。

中國藝術品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