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 石的顏色千變萬化,從純白、淡粉、淺藍到紫紅均有,艷如繁花,華麗醉人。鑽石的色彩層出不窮,結構簡單、成份純淨,只需一種元素——碳,便能結晶。鑽石於地幔的高壓環境下成形,其結晶過程受溫度、環境變化及自然輻射等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令晶體內部結構出現雜質或內含物,呈現紛繁絢麗的色彩。由此可見,彩鑽的誕生實屬機緣巧合,乃自然界的奇妙奧蹟。
藍鑽
自古以來,藍鑽一直是世人心目中的超凡瑰珍,教人魂牽夢榮。藍鑽的色彩神秘迷人,被譽為世界上最罕有的自然珍寶。藍鑽在地殼深處結晶,因晶格的碳原子結構滲入了微量元素「硼」,使鑽石呈現夢幻的藍色。它的產生機會微乎其微,每次發現均令人嘆為觀止,實屬大自然的珍貴饋贈。拍品1756鑲一顆4.84卡拉梨形艷彩藍色內部無瑕鑽石,色澤天然、均勻分佈於鑽石表面,瑰艷不凡。
藍鑽最早於印度戈爾康達的傳奇鑽礦——「科魯爾礦」(Kollur mine)發現,該鑽礦曾產出多顆知名藍鑽,包括「神像之眼」(Idol’s Eye)美鑽。歷史上曾記載多個藍鑽傳奇,包括十七世紀時讓・巴蒂斯特・塔弗尼爾(Jean Baptiste Tavernier)售予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一顆深藍鑽石。此鑽本名為「TAVERNIER 藍鑽」(Tavernier Blue),隨後改名為「法蘭西之藍」(French Blue),屬法國皇室珠寶珍藏。後來,亨利・菲利普・霍普(Henry Phillip Hope)在1830年購入名震天下的「希望之鑽」(Hope Diamond),有研究指出,這顆鑽石可能是從失落的「法蘭西之藍」重新打磨而成,為這個傳奇添上神秘色彩。拍品1752鑲一顆由卡地亞鑲嵌的5.22卡拉濃彩藍色鑽石,鑽石呈切角長方形,採用經改良的明亮式切割,淨度達內部無瑕,優雅迷人。
藍鑽的獨特色彩多數源自於晶體結構中的微量硼元素,而Type IIb藍鑽則幾乎不含氮元素。「希望之鑽」就是Type IIb鑽石的典例,1654號拍品 5.04卡拉心形艷彩藍色鑽石也是一例。藍鑽的原石形態普遍不對稱,色調斑駁不均,因此鑽石工匠在切割工序的每一個步驟上均需慎之又慎、務求精確,才能在顏色、重量及形狀各方面達致完美平衡,可謂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拍品1753 呈獻一對精美絕倫的濃彩藍色鑽石,鑽石分別重1.95 及1.63卡拉,兩者均為Type IIa。Type IIa鑽石以其純淨度見稱,幾乎不含氮元素,澄淨亮白。
粉紅鑽
在芸芸彩色鑽石之中,粉紅鑽的致色原因尤其神秘。黃鑽及藍鑽的顏色分別源自晶體結構所含的硼元素或氮元素,但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粉紅鑽的色彩同樣源自晶體所含的微量元素。有推測指,粉紅鑽的成色是因原子層排列出錯,令晶格產生罕有變異、選擇性吸收光波所致,是渾然天成的缺陷美。鑽石成形時,晶體內的碳原子層錯位平移,令鑽石產生粉紅色孿晶紋。孿晶紋的多寡直接影響粉紅鑽的成色濃度,紋理越豐,成色就越明顯。切割鑽石時,工匠要將粉紅鑽的滑移面(glide planes)以垂直方向正對檯面,令粉紅鑽呈現最佳成色。拍品1722鑲一顆18.68卡拉淡彩紫粉紅色鑽石,鑽石呈切角長方形,採用經改良的明亮式切割,華美矚目。
粉紅鑽的顏色豐富多樣,每一顆鑽石均蘊涵與眾不同的特色。除主色以外,粉紅鑽往往呈現出另一種修飾色,包括橙色、紫色或棕色。帶修飾色的粉紅色鑽石高貴迷人,但不帶修飾色的純色粉紅鑽才是最珍罕的瑰寶。雖然粉紅鑽的呈色千變萬化,只有色階位處於紅紫色到橙色之間、色調及色彩飽和度達到特定標準的鑽石,才能被評定為「粉紅色鑽石」。拍品1807呈獻一顆非常罕見的3.64卡拉彩粉紅色鑽石,主石周邊飾以不同顏色、形狀不一的彩鑽,五彩繽紛。
黃鑽
彩色鑽石的化學成份常蘊涵雜質或結構缺陷。黃鑽的色彩源自碳晶體結構所含的氮元素,這些氮雜質令鑽石的折射光線產生變化,吸收了可見光的藍色部分,賦予鑽石明亮的黃色光彩。如鑽石含有大量氮元素,便會按照「彩色鑽石」的統一成色等級作出劃分,而非原本的M至Z色,分別為淡彩(Fancy Light)、彩(Fancy)、濃彩(Fancy Intense)及艷彩(Fancy Vivid)。鑽石的成色濃度越高,其價值亦會隨之提升。
「世上的芳花蔓草、蔚藍天空和輝煌落霞都是稍縱即逝的,猶如曇花一現,變幻無常。可是,珍貴寶石的光彩與色澤卻千年如一,未來亦會璀璨如是。在這個變化無窮的世界,寶石的雋永之美別具魅力,早已深受世人推崇。」
其他彩鑽
除了上述三種顏色以外,地殼深處罕有自然元素的相互作用、結構改變、甚至自然輻射,均可能令鑽石形成矚目迷人的色彩,呈現千變萬化的修飾色。每顆彩鑽的結構與成色均為獨一無二,體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令世人趨之若鶩、珍罕貴重的稀世奇珍。歡迎瀏覽2020年7月10日香港蘇富比瑰麗珠寶拍賣會,尋找屬於您的一抹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