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富比將於10月7日以單一拍品專場的形式,欣呈當今世上其中一顆色澤最為純淨飽滿的粉紅色鑽石——「威廉姆森粉紅之星」(Williamson Pink Star)。此鑽重11.15克拉,是迄今現身拍賣的第二大內部無瑕豔彩粉紅鑽。「威廉姆森粉紅之星」的原石開採自坦桑尼亞的威廉姆森鑽礦,重32克拉,古墊形切割令鑽石綻放絕色,成就稀世珍寶。
「任何大小的寶石級粉紅色鑽石都是世間的瑰寶,隨著澳洲阿蓋爾礦場近年停止運作,這種等級的鑽石更是難得一見。」
向兩顆傳奇名鑽致敬

這顆以古墊形切割的天然瑰寶之所以名為「威廉姆森粉紅之星」,是向兩顆舉世聞名的粉紅色鑽石致敬。第一顆是拍場上有史以來成交價格最高、同時亦是經美國寶石學院鑑定最大的內部無暇豔彩粉紅色鑽石──「周大福粉紅之星」。這顆重達59.60克拉的橢圓形混合式切割巨鑽,在2017年4月以超過5億5,300萬港元(7,120萬美元)在香港蘇富比成交,打破歷來任何鑽石、寶石及珠寶的最高拍賣成交紀錄,至今仍然未被超越。第二顆則是1947年由威廉姆森鑽礦的礦主約翰・威廉姆森博士獻給當時尚未登基的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和菲利普親王作結婚賀禮的皇室瑰寶──「威廉姆森粉紅鑽石」。這顆美鑽的原石在坦桑尼亞採出時重達54.5克拉,被送往倫敦克勒肯維爾區的鑽石切割公司 Briefel and Lemer ,後者花費共兩個月才將這顆碩大的原石打磨成明亮式切割的23.6克拉鑽石。隨後,「威廉姆森粉紅鑽石」鑲嵌在卡地亞設計師費德里克・妙(Frederick A. Mew)1953年設計的胸針上,四周被白鑽環繞,形如一朵燦爛盛開的花朵。英女王在公眾與私人場合中多次佩戴這枚瑰麗絕倫的胸針,無論是與國家元首會面、出席會議與峰會、全國廣播或皇室婚禮,甚至她登基25周年的銀禧年慶典上,都可見女王身上這抹璀璨的粉紅豔光,足見她對這件珠寶的珍愛。
粉紅色鑽石在大自然中本就極為稀有,因此每一顆粉紅美鑽不論大小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在「威廉姆森粉紅之星」即將上拍之際,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曾在蘇富比上拍的五顆最璀璨亮麗的粉紅色鑽石,了解這些瑰麗的天然粉鑽為何如此珍貴。
近年在蘇富比成交的重要粉紅鑽
粉紅鑽為何如此珍罕
一直以來,彩色鑽石的亮麗色彩都吸引無數珠寶學家探究成色背後的成因,粉紅色鑽石更是特別神秘,至今仍未有確切的科學解釋。部分彩色鑽石的顏色來自鑽石內含有的特定元素,例如黃色鑽石內的氮和藍色鑽石裡的硼,但研究卻未能找到任何特定的元素可形成鑽石內的粉紅色。如今獲廣泛認同的推論,就是追溯到鑽石中的晶體結構。鑽石裡嚴密的晶格結構發生突變,只能吸收部分的光波,導致晶體中的原子排序亦出現變異。一連串的不尋常因素有時候會使鑽石晶體裡出現粉紅色的孿晶紋 ,珍貴的粉紅色鑽石就是從這缺陷中誕生的完美結晶。
層次豐富的粉紅色調亦為每顆鑽石增添獨有的韻味。粉紅色鑽石除了粉紅主色以外,一般帶有橙、紫或棕色等副色。雖然粉橙、粉紫等顏色亦美豔奪目、彌足珍貴,但完全純粹、並無混雜任何副色的粉紅色鑽石,才是真正最罕見的絕色。
17世紀初,人們在印度安得拉邦貢土爾縣的科魯爾(Kollur)礦場中首次發現粉紅色鑽石,當時這個地區仍然屬於充滿傳奇色彩的印度戈爾康達王國。法國商人兼探險家讓・巴蒂斯特・塔維涅(Jean-Baptiste Tavernier)亦在這段時間首次記載有關粉紅色鑽石之事。他在自己的旅遊隨筆中提到戈爾康達王朝大君在1642年向他展示了一顆重逾200克拉的巨型粉鑽,而這顆名為「The Great Table」的鑽石當時價值為60萬盧比,至今依然是世上已知最大的粉紅色鑽石。
自17世紀初的發現以來,巴西、南非、坦桑尼亞、加拿大、澳洲和俄羅斯陸續開採出粉紅色鑽石。如今,據信全球大約八成的粉紅色鑽石都是開採自西澳金伯利的阿蓋爾(Argyle)礦區。這個礦場每年出產約2000萬克拉鑽石,當中只有0.1% 被歸類為粉紅色鑽石,足見其珍罕難求。
一如其他彩色鑽石,美國寶石學會以「微」、「微淡」、「淡」、「淡彩」、「彩」、「濃彩」與「豔彩」來劃分粉紅色鑽石的色彩,豔彩一如其名最鮮豔亮麗,自然最受青睞。粉紅色鑽石難得一遇,其價值和價格在幾個世紀以來屢創新高;如斯天工豔色,魅力自當千古不變。
翻譯:勞嘉敏、黃梓鈴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Olivia Lo and Michelle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