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原治良的兩大成就:具體派與「圓」

富井玲子

吉原治良,一九六七年攝,圖片提供:東京畫廊 + BTAP

吉原治良是誰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單憑一句簡單的回答並不能概述。因為這位戰後藝術巨匠擁有兩 個截然不同的身份。首先是一個集體身份──具體派(全稱具體藝術協會)的偉大領袖。具 體派是日本大阪一個前衛藝術群體,在一九五四年成立,直至一九七二年十八年間在戰後全 球藝術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吉原治良將這一「圓圈」內的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發揮 出深遠的影響。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現代主義畫家,一九二〇年代末初入藝壇,很快成為抽 象與超現實主義領域內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拍品編號 20。作為具體派一員,吉原也頻繁 參與團體活動,作品產量頗豐,並於一九六〇年代中期發展出一個歷久不衰的符號──「圓」。 這第二個「圓」在戰後抽象藝壇上脫穎而出,乃吉原的第二個重要成就。他不斷探索新藝術 形式,他在一九五四年成立具體派之前的藝術實踐也為具體派提供養分;而他為具體藝術所 投入的心力也為「圓」系列提供了靈感。換句話說,吉原的兩個身份與兩種影響互為增補, 密不可分。1

如今,具體派已經受到國際廣泛關注,並開始對它在藝術史上的價值進行研究。具體派 主要成員如白髮一雄、田中敦子、元永定正等也走進了大眾視野。如今正是時候,去了解其 導師吉原治良,他一手創立具體派,更在當中留下他的獨特印記。「圓 · 學──吉原治良珍藏」 罕有地深入剖析這位實至名歸的藝術家的創作歷程。

圖 2
《具體美術館 1 期》封面,一九六三年三月出版,這充滿質感的圓環式石陣,與吉原一九五五年在白色畫布上繪畫的白色圓環同出一轍, 圖片提供:大阪 Art U 畫廊

具體派是什麼

具體派的歷史從一九五四年吉原在家鄉大阪西蘆屋市創建開始,直至一九七二年六十七 歲的吉原溘然長逝,具體派隨之解散而結束。它的主要發展可以簡括為兩個階段。2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二年是具體派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藝術家們迸發出無數激情創意,創造出一系列破天荒的新藝術形式,在六十年代風靡全球,括表演藝術、裝置藝術、科技 藝術、聲音藝術、互動藝術、大地藝術、光線藝術、郵件藝術與觀念藝術等 ( 儘管當時還沒 有如此分類的概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創藝術都是經過吉原慧眼挑選批核後才得以 展現公眾目前。

具體派的藝術實踐孕育自「圖」原則,即「繪畫」,打破了現代油畫的許多限制。成員們 將自己的實驗繪畫能量盡情抒發在畫布上,例如元永定正的潑灑繪畫及田中敦子的彩色圓圈 線條畫作,後者更衍生出 一九五六年的《電氣服裝》。具體派為日本的姿態抽象藝術樹立先風, 比一九五六年末席捲全國的「不定形藝術」風潮更早。

 時光飛逝,一九六二年具體派總部兼畫廊具體美術館在大阪市中心開幕,具體派進入第 二個發展階段(圖 2)。堀尾真治、今井祝雄、松谷武判、向井修二與名坂有子等年輕藝術 家的加入猶如為具體派注入一股新鮮血液,重構其創新動力。具體派緊跟時代步伐,不斷使 用新式材料進行藝術實驗,在不斷商品化的資訊社會背景下,致力恢復那漸漸遺失的人性。 一九七〇年世界博覽會是首個在亞洲舉辦的全球博覽會。隨著具體派欣然參展,第二個發展 階段也達到了巔峰時刻。

圖 3
( 左 )《具體1》封面(一九五五年出版)──吉原治良於《具體 1》的序言刊載於此圖錄的第四及五頁 及
( 右 )《具體 4》封面(一九五六年出版)──封面作品是白髮一雄的足繪畫作
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圖 4
繪畫中的吉原治良,約一九六年攝,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具體派──吉原治良的成

吉原治良在具體派發展中擔當了重要的領導角色。他為具體派帶來了不少革新元素,即 使是才華洋溢的新進成員也不能所及。(他們大多比吉原治良年輕至少十五歲。3 )具體派一 往無懼的實驗主義,在吉原治良一再強調的獨創原則(永不模仿別人!)下,衍生出由吉原 創立的「遊樂場」。4 而具體派成員的創新意念得以公諸於世,實有賴吉原治良憑慧眼精心挑 選而來。

更重要的是,吉原治良是一位識見深刻的思想家。早於三十年代,他已被視為大有前途 的畫家,然而卻在戰亂期間因其抽象藝術而受到排斥,更因健康欠佳而遷到郊外。戰後數年, 他逐漸從傷痛的經歷中復原過來,並致力探究不同的方式,創造全新的藝術。他在一九五六 年發表《具體藝術宣言》,定義精神、身體與事物在全新藝術中的關連。5 他年輕時從巴黎畫 派畫家藤田嗣治認識到獨創原則,而在一九五一年看過傑克森·波拉克的點滴畫後,更著力拓 展這個原則。他在波拉克身上領略到,創造新的藝術只是一個起點。藝術家更要探索合適「個 人本質」(shishitsu)的革新創作方式, 正是吉原治良後來與白髮一雄共同拓展的概念。6 當藝術家完成這個探索過程後,即使最終得出的創作看來像是「兒童遊戲」,他們亦必須以此持久且深入地進行創作實驗。7 這成為了吉原治良巧妙指導的基礎,當中佳例包括他為熱衷 嘗試的白髮一雄提供意見,鼓勵這位藝術家繼續以足繪畫,而後來白髮一雄因此取得卓越成 就,同時讓我們得以欣賞他畢生精彩豐富的藝術創作,吉原治良的先見之明實是功不可沒。8

圖 5
吉原治良與吉原通雄、田中敦子、一柳慧、佩姬 · 古根漢和黛敏郎,一九六二年攝於具體美術館,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縱觀而言,藝術史學家蔡宇鳴曾指出吉原治良的國際主義,正是他為具體派藝術帶來最 前瞻性的新銳創見。9 當時的藝術世界正踏入全球化時代,而亞洲一直處於周邊位置,遠離藝術中心,因此他矢志為革新藝術創造「國際共通點」。10 他以國際主義結合獨創性的意念(透過他精心策劃的新穎展覽,例如戶外展覽、舞台表演及媒體發佈會),最終成就了盛大的創舉 ──於一九六〇年舉行的「國際天空藝術節」。透過此新穎獨特的空中展覽,吉原治良憑藉 他與米切爾·塔皮耶的合作,使他得以充分利用與歐美藝術家不斷擴大的網絡。具體派成員邀 請西方藝術家參與畫稿的創作過程,並由具體派藝術家加大成巨型畫幅,並以廣告氣球懸掛展示。具體美術館於一九六二年開幕後,空中畫幅的壯觀場面在大阪高島屋百貨的屋頂上展 現,成為了國外藝術愛好者在日本的必到景點,更令大阪在藝術世界地圖上佔一席位。(圖 5 及 9)11

圖 6
吉原治良《請隨心而畫》,一九五六年作,油畫 油漆筆木版,約 200 x 450 x 3 公分。
展覽照片攝於「戶外具體美術展」蘆屋市,一九五六 年。圖片提供:大阪新美術館

圖 7
吉原治良於「第十回具體美術展」,《具體 12》(一九六一年出版)
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圓」──吉原治良的成

吉原治良致力投入新藝術,作為一位靈感豐富的實驗主義者,他對具體派每一次重要的 創新和轉折起著巨大的作用。一九五五年,他在第一屆具體藝術展上即興以白水泥塗抹成畫 (圖 11),又推動具體派「光線藝術」首次參與夏日戶外展覽(圖 10),並繼續將此概念延伸至一九五六年戶外展覽(圖 6)上的互動藝術表演《請隨心而畫》;一九五七年舉行的《舞台上的具體藝術》,他在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演示戲劇化的光線效果,以此表達「虛無」的概念。12 在繪畫方面,他創作了一系列強烈豐滿的姿態抽象畫,其中一九五八年一幅黑白作品在紐約 Martha Jackson Gallery 的具體派展覽展出,然後又參與了卡耐基國際藝術展,最終獲卡耐基藝術博物館購藏。

有意思的是,吉原在六十年代中期才「發現」符合其「個人特質」、可以被稱為獨一 無二的「方法」。此系列的作品顯示了藝術家在創作「圓」系列之前的創作軌跡,這系列 包括吉原在五十年代(拍品編號 16)的藝術實驗以線條元素為代表,這個元素一直延用到 一九五七年,此時他創作了一幅水墨紙本繪畫(拍品編號 8),畫面是一條條工整筆直的筆墨痕跡。

圖 8
「第十回具體美術展」,《具體 12》(一九六一 年出版)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一九六〇年左右,吉原治良開始經常在素描(拍品編號 15和油畫創作中以書法筆墨作為表現手法。在一幅大型油畫(拍品編號 21上,層層色彩看似隨意地緊密互動,與 白髮一雄、元永定正、嶋本昭三等人的迅疾畫風大相迥異,卻正是他當時的基本風格。此 外,他又強調質感高於動態,與其早期的動態風格形成對比,他作品中繚亂相疊的黑白色, 正好顯示他對油彩這種媒材的深入探究 ( 圖 4)。然而,一如他在《具體藝術宣言》所言,他 一九五五年以灰泥創作的畫作「透露了物質的吶喊」,油彩尤如低聲沉吟,幸而富有節奏感的 紅黃色彩為畫面帶來生氣。沉穩壓抑的畫面力量依然,昭示著他在藝術發展遇上的重要轉折。

一九六〇年代初,突破的鋒口嶄露,吉原逐漸進入了「圓」。圓形圖案在他的人生裡曾 以不同姿態出現。他清楚記得童年時,曾在一面新塗抹灰泥的牆上畫下許多同心圓圖案。13 一九五二年,他初次接觸禪僧南天棒的書法,如「円相」。一九五五年,他創作了兩幅有預 兆意味的作品。14 其中一件是用黑木架支撐、禪家書法風格的白色橢圓形;15 至於另一件作 品,畫布上只有一個白圓圈。16 令人不解的是,他沒有直接開始探究「円相」的概念,因為 這概念實質上可以和他熱衷的姿態抽象藝術互相融合。儘管他一開始對南天棒的書法興致盎 然,而且在一九五〇年代初與一個聚集於京都的前衛派書法家團體「墨人」來往甚密;但到 了一九五五年,他已認定書法始終不是前衛藝術實驗的理想媒介,因為書法無可避免地需要 運用字體。17 或許他曾經想過,如果他一心追求圓的奧義,他的圓必須超越禪家的「円相」 和數學家完美的圓──象徵永恆和宇宙的形態,一個是非理性的,另一個是絕對的理性。

圖 9
吉原治良該畫是〈圓〉系列的轉捩點,及野口勇,約一九六四年攝,在《無題》(1962 年 ) 前,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一九六二年代《無題》( 圖 9) 裡的圓形,標誌著吉原正式走向「圓」。此作成為了新落 成的具體美術館的標誌。這個黑底白圓初看起來或許像書法。但是,它是在一幅巨大的畫布 上完成,並非瞬間一揮即就;畫家用濃厚沉實的油彩緩慢地建構出整個畫面,白色的形態躍 然顯露,彷彿要衝破畫面。

承著這個良好的開端,他繼續「堅持和深入」探究,嘗試不同姿態的圓,有些帶書法氣 息,有些較為鋒利硬朗。他用圓形圖案表現出來的豐富效果實在非常注目。一系列的特別創 作的陶瓷碟(拍品編號 11 14 則展現了吉原活潑不羈的個性。我們從紅白的圓形中 ( 品編號 1) 看到吉原少見的輕盈筆觸;而在藍白圓中(拍品編號 2,我們則看到一個偏離中軸線的圓。

一九六五年,吉原發現了繪畫「圓」的終極方法:他以厚重筆觸勾劃出圓,令內外呈現著並非圓滑的周界。從油彩至壓克力顏料,他利用這些媒材的平面特性,小心翼翼地塗出一層層的顏料,塑造出清晰硬朗的輪廓;他早年曾鑽研如何畫俐落的直線,這種洗練明晰的形 態風格便是脫胎自此。不過,他筆下展現的層次並非機械式的重複,那形狀也是飄忽不定, 難以預測。他用畫筆塗抹顏料之同時,一邊調整圓的周界,力求使構圖空間的對比均勻。18從一幅一九七一年的黑底白圓小幅作品(拍品編號 4,亦可見這些微微起伏搏動的圓圈邊界。 這刻意的處理技巧塑造出既非東方、亦非西方的形態;這些形態是一種昇華,他欣賞波拉克 和南天棒作品裡的書法氣質,當中的的極簡主義,無異是吉原形式主義的養份。這種有機和 幾何的特質混合,或會令人聯想起埃斯沃茲·凱利筆下線條極簡約但迷人的花卉素描。

在《具體藝術宣言》裡,他宣稱「在具體藝術的世界,人類精神和物質互面交碰,同時 保持距離」。在姿態抽象風靡一時的五十年代,這種「互面交碰」以身體為媒介,身體驅動 動作並實現自由。在「圓」系列中,身軀和動態被消減至幾乎不可察覺的程度(即使我們可 以在他的大型作品上看到他的筆觸)。正如他自己在一九六七年的宣言中表示,驅使他作畫 的是那圓的形態,它給予他無限的自由,卻同時充滿挑戰性。

最近,我畫的大部分都是圓圈。[⋯⋯] 不過,我必須承認,我時常不得不承認我無 能力去畫一個令我滿意的圓形。如果一個人不會畫一條完美的線,他必須重新開始學習。 在那裡有著無限的、未知的可能,它潛伏在一個無底的坑洞裡。<sup>19</sup>

吉原治良在「圓」系列裡發現了符合其「個人特質」的獨一無二的「方法」,與他所表達 和追求的「新的精神靈性」完美地融合。20 在「圓」之後,吉原在晚年相繼探索中國文字和 其他藝術形態(拍品編號 7 17

一九五九年,吉原治良寫道,「具體派不是東方主義的實踐」。21 誠然,「圓」系列不 是東方主義的藝術。他一開始的探究對象或許部分有日本元素(東方),作品卻始終超越傳統 約定俗成的東西方二分對立的分界,保持藝術家的真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他對姿態抽象 藝術以外的嘗試與全球當代藝術「極簡主義」和「冷抽象」的趨勢互相對照。如此看來,「圓」 系列展現了一九六〇年代藝壇的「國際當代性」。22 吉原治良帶來具體藝術進入國際,通過 「圓」表達了他對「國際藝術」的看法。這些都是吉原治良留下的兩大重要成就,足以使他在 世界藝術史上留下有力的足印。

圖 10
一九五五年攝,日本「挑戰仲夏驕陽的戶外現代藝術實驗展」,《具體 3》(一九五五年出版)
圖片提供:亞洲私人收藏

圖 11
吉原治良《作品 A》一九五五年作,水泥木板,91.5 × 61 公分。圖片提供:大阪新美術館

 

簡介 富井玲子

富井玲子博士是駐紐約獨立藝術學者,研究範疇為在國際及本土語境下的戰後日本藝術,她同時是 PoNJA-GenKon 的創辦人。她下一本出版物《荒野上的激進主義︰國際當代性與 一九六〇年代日本藝術》會由麻省理工學院於二〇一六年春季出版。

 

Footnote

1.       有關吉原治良的生平和藝術創作的重要文獻資料, 有《吉原治良展: 後 20 年》,展覽圖錄,蘆屋市,蘆 屋市立美術博物館出版,1992 年;《吉原治良展》, 展覽圖錄,東京,朝日新聞社,2005 年

2.       關於具體藝術的近期文獻,包括:蔡宇鳴著,《Gutai: Decentering Modernism》,芝加哥,芝加哥大 學出版社,2010 年;蔡宇鳴及 Alexandra Munroe 著,《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展覽圖錄,紐約,古 根海姆美術館。以下關於具體派發展的兩個階段取材 自《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

3.       第一階段的成員,例如元永定正、白髮一雄、田 中敦子,他們的平均年齡差異是二十歲。在第二階段 裡最年輕的成員今井祝雄,在高中時加入具體派,他 比領袖吉原治良年輕四十一歲。

4.       白 髮 一 雄 著,〈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ividual 〉,1955 年, 載於蔡宇鳴及 Alexandra Munroe 著,《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頁 279

5.       吉原治良著,《具體藝術宣言》,富井玲子翻 譯,載於蔡宇鳴及 Alexandra Munroe 著,《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頁 18-19

6.       有關白髮一雄對「個人本質」的見解,見〈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ividual 〉,1955 年

7.       吉原治良著,「Chūsho kaiga no yohaku/Blank of Abstract Painting」,《墨美》,編號 21(1953 年 2 月):13。關於吉原治良及傑克森·波拉克,見:富井玲子著,「Gutai's Phase Zero: Reading Yoshihara Jirō on Pollock against Takiguchi Shūzo」,取自「傾 斜世界: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的歷史」,此為悉尼大學 和新南威爾士美術館為紀念約翰·克拉克教授而舉辦之 座談會,2013 年 11 月。

8.       關於吉原治良對白髮一雄創作的觀察,見:富井 玲子著,「Originality and Continuity」,《白髮一雄》, 展覽圖錄。(紐約:Mnuchin Gallery,2015 年),頁 8。

9.       蔡宇鳴學術理論中的其中一項基本原則可見於 《Decentering Modernism》,指出現有藝術史術語中的 國際主義,或越國主義,驅使具體派致力於「去中心」 的工作。

10.   吉原治良,「A Statement by Jirō Yoshihara: Leader of the Gutai」,Martha Jackson Gallery新聞稿, 1958 年 9 月 17 日,本寧頓學院,本寧頓,佛蒙特; 引述蔡宇鳴《Decentering Modernism》,編號 2。

11.   雖然吉原治良原則上對資金運用嚴格審慎,而且具體派成員須平均分擔展覽及其他項目的開支;但這兩項面向國際的項目都展現了吉原懂得善用資源,及他於具體派的藝術活動中的重要位置。

12.   吉原治良著,〈“Futatsu no kūkan” [Two spaces], 載於《Gutai 7》,再版載於《具体資料集》, 蘆屋市,蘆屋市立美術博物館,1993 年,頁 299

13.   吉原治良著,〈 Waga kokoro no jijoden 〉,分六期載於《神 新聞》,1967 年 6 月 4 日—7 月 9 日; 再版載於《吉原治良展: 後20 年》,頁 196

14.   關於吉原治良和書法,見尾崎信一郎著,〈 Yoshihara Jirō to sho” [Yosihara Jirō and calligraphy 〉, 載於《吉原治良展: 後20 年》,頁 179-184

15.   複製作品見《吉原治良展: 後 20 年》,頁 120, 圖 6

16.   見圖版 145,《吉原治良展: 後 20 年》,頁 137。此作《Work B》,早前被認為出自約 1961 年。 不過,根據最近在吉田稔郎的相薄發現的一幅記錄照 片,河 晃一認為此作出自 1955 年(見與作者的電郵紀錄,2015 年 7 月 5 日)

17.   吉原治良著,〈’Hin’ no sho to beru [A calligraphy of Poverty [by Inoue Yu-ichi] 〉,〈Bell 〉, 田中敦子,未公開文章,約 1955 年,再版載於《吉 原治良展:後 20 年》,頁 202-203

18.   摘自評論家 Inui Yoshiaki 的觀察,載於《Osaki》, 頁 183

19.   吉原治良著,〈 Koten no tame no bunsho” [A text for a solo exhibition〉,載於《吉原治良》,展覽 圖錄,東京,東京畫廊, 1967 年;再版載於《吉原 治良展: 後20 年》,頁 205

20.   《Osaki》,頁 183

21.   吉原治良著,〈 Sur l’art Gutai〉,載於《Notizie 8》,1959 年 4 月 : 10;摘錄自蔡宇鳴著,《Decentering Modernism》,頁 141

22.   關於「國際當代性」,見富井玲子著,《Radicalism in the Wilderness: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neity and 1960s Art in Japan》,劍橋,MIT Press 出版,2016 年上市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