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巴黎之後,巴黎藝壇這場流動的饗宴出現了哪些座上賓?

午夜巴黎之後,巴黎藝壇這場流動的饗宴出現了哪些座上賓?

影海報上,巴黎左岸的街景上方,流轉著梵高的《星空》。《午夜巴黎》是以海明威的回憶錄《流動的饗宴》為主要時空背景,極為靈動活潑地講述1921-1926年間巴黎的藝文界,那藝術家與小說家觥籌交錯、言談之間思想碰撞出閃閃火光,彷彿空氣裡都飄著色彩與詩的時代。

巴黎於二十世紀初執世界藝文之牛耳,磁鐵一般吸引了世界各地有趣的靈魂,這股參雜著文學與藝術的空氣,隨著駐足巴黎的美國文人與藝術家帶回美國,吹起了二戰後藝術在美國的風暴,歐洲躲避戰爭或是逃離迫害的藝術家像是候鳥一般遷徙到新世界,落腳在美國的紐約。至此,紐約開始成為巴黎之外的藝術新聖地。普普藝術、抽象表現主義、行動藝術…像是大雨後的蘑菇,在紐約的高樓大廈之間冒出頭來。

(左)1916年,MOÏSE KISLING,時裝模特兒PAQUERETTE和巴布羅·畢加索在巴黎蒙帕納斯大道105號圓亭咖啡館
(右)1916年巴黎蒙帕納斯,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巴布羅·畢加索和安德烈·薩爾蒙出現在尚·考克多拍攝的照片中

然而,巴黎的饗宴就此結束了嗎?

巴黎作為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雖然受到挑戰,但是藝壇的活力絲毫未減。40-50年代,巴黎興起「不定形藝術」的風潮,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平行發展。

1958年,趙無極與皮耶・蘇拉吉同遊夏威夷。版權所有。(圖片提供/ ARCHIVES ZAO WOU-KI)

「不定形藝術」是法國藝評家米榭·塔皮耶(Michel Tapié)在1951年提出的名詞,泛指不受形式規範、著重表現藝術家的創作直覺與當下情感的抽象風格。

經過戰爭摧殘過後的世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選擇以行動繪畫與色域繪畫表達自我,歐洲藝術家則另闢蹊徑,創出與眾不同的抽象語言,發掘「不定形」的無窮可能。

不定形藝術家有意識的抵抗戰前藝壇的理性立體主義與剛硬冷峻的幾何形態,以自由的創作手法建立全新視覺語彙,抒發當代生活的嶄新體會。

這些致力於表現主義筆法的藝術家包括哈同、蘇拉吉、馬修、杜布菲、塔皮耶,還有我們熟知的趙無極、謝景蘭、朱德群,他們所強調的直接、直覺和自發的特點,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等量齊觀,後來更影響到了日韓的「具體派」嶋本昭三、白髮一雄等人。

白髮一雄在工作室。圖片提供:AMAGASAKI CULTURAL FOUNDATION

不定形藝術更是西方藝術探索東方精神之始,劃開了一個東西方真正交流的新篇章。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如此介紹:

「此前雖說西方藝術一直對東方世界存在好奇與好感,但從十八世紀在歐洲風靡一時的中國風(Chinoiserie),十八至十九世紀之交聚焦中東與近東主題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以至十九世紀中期崛起的日本主義(Japonisme) , 都是一種不脫獵奇色彩、著眼異國情調的藝術潮流,較少著眼真正的東方哲學和精神追求;直至十九與二十世紀之交,東方藝術家開始大規模留學與遊歷歐美,直至二戰之後, 東西方藝術家開始普遍平輩論交,這是藝術史上前所未見的景象。」

「從藝術靈感和創作層面而言,二戰之後的西方藝術家對於東方哲學、 書法、藝術理論的攝取,明顯較戰前為多,尤其是在抽象創作上,禪學、 空性、老莊都是他們不可迴避的核心概念。」

從以下五位不定形藝術家的作品,也許可以一窺西方藝術融會東方精神開出的燦爛花朵。

尚・杜布菲

尚・杜布菲, 《手勢》 ,1954年作

尼古拉・德・斯塔埃爾

尼古拉・德・斯塔埃爾, 《靜物》 ,1955年作

喬治・馬修

喬治・馬修, 《穆雪特》 ,1965年作

尚・保羅・里奧佩爾

尚・保羅・里奧佩爾, 《窗》 ,1965年作

漢斯・哈同

漢斯・哈同, 《T-1964-H27》 ,1964年作

展售會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