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以藝術為解藥的人生:從草間彌生看她的抽象

吳滋懿
在看草間彌生的抽象之前,不能不理解一下21世紀的抽象熱潮。一次次創下令人咋舌的拍價新紀錄,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格哈德·里希特(Gerald Richter)、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卡茲米爾・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趙無極領頭往前向九位數美金挺進,不僅創造了新高價,更將抽象畫作在藝術市場的注目度帶到了新高點。一張張的圈圈、色塊、幾何組成的畫作攤開來看,如何知道哪一張才是最有歷史價值的呢(還有許多命名為無題的)?成交的數字或許是觀看抽象收藏的唯一根據?

到底如何看懂一張抽象畫是藝術界長年熱衷的議題。無論是從抽象大師康丁斯基為抽象定下的論述來看(與寫實相反的另一方),或是美國電視台CBS拍攝的紀錄片,都難以找到一個答案。在廉價商店五元美金交易的抽象畫,只因有可能是傑克遜波拉克的原作、價格立刻翻上數百萬美元。

從20世紀初抽象畫派源起至今,抽象畫作的傳說與畫家們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著人們的視聽,對於習慣以視覺造型印象來判斷一切事實的人類們而言,抽象畫,實在是太抽象了(表示看不懂的居多)。你絕對可以站在一幅趙無極前面放空許久,沒有人會覺得一絲絲不恰當。喜愛抽象畫的原因其實並不在於看懂。更多是感受,更多是在於個人與畫作之間的體會。在所有的收藏領域裡,藝術已是形而上,而抽象表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比利時大師蘇福爾所描述的抽象畫作是「讓形象切斷現實的臍帶」,我們一起站在一幅馬克.羅斯科前,巨大的朦朧豔彩渲染著眼球、濃烈色彩如高地威士忌取悅著你的視神經,不僅表面愉悅,更深層刺激著喚醒大腦其他的區塊。看著作品的時候藝術家的人生也浮出畫面,1903年出生的羅斯科從沙俄時期的拉脫維雅在1910年移民美國,是表現主義的創始成員,終生致力於用畫作表達情緒與他的信仰,卻困於酗酒、憂鬱、過度使用鎮靜劑等藥物最終自盡。那苦,那黑暗,那眷戀,都因為羅斯科的創作,得以與美共存在於一方畫布上。

抽象畫作沒有具體的造型,畫家的情感與人生卻比想像中更貼近。嘗試想像母嬰之間那條臍帶的連結,就算是切斷了,母子仍然連心的情感昇華成為非實際的營養供給,是心靈直覺與情感依賴。在形狀、在色彩、在體積、在佈局與留白,得以跨越具體的美醜價值觀,如走向一場屬於眼睛的交響樂,每看一眼便是無盡噴出的樂章。至此,或許你看出了一點兒端倪。抽象的想像連結,更有大部分來自於藝術家的人生起落。一位來自日本鄉間的小女孩,家裡經營傳統的種子生意,草間彌生10歲時被醫生判定為思覺失調,一切始於她的疾病。

「如果不是藝術,我早就死了。」
- 草間彌生

與疾病糾纏終生為她的日常,以藝術為解藥是她的人生,卻能持續衝向藝術事業新高,甫過90歲高齡的草間彌生如是說。總見她頂著一頭橘髮著點點洋裝,20幾歲的青春時可是在紐約盡情的瘋狂與豔麗,為了上新聞可以裸奔,當時與Cornel的戀情,不請自來的直闖威尼斯雙年展被驅離,一次又一次的衝撞著當時藝術界所謂的「行規」。

「因為我是女人吧(所以無法出名),你看男人做一樣的事情就大受歡迎。」
- 草間彌生

以自己當時在紐約創作的軟雕塑為例,草間彌生在電影紀錄片的拍攝中,口訴著當年步步走過的鬱鬱不得志辛酸史。歸結於當時的藝界實況。因為失意?因為病況?她當時在紐約的大樓從陽台一躍而下。被救活之後,回到了日本老家。那當年讓她離鄉背井前往紐約的原因是否還在?而那原因是否藏在她的抽象點點漩渦裡?

而今,擁有一張草間彌生已經是當代藝術愛好者的必備之典藏,人人都聽過這位點點女王與她的南瓜。近日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她的抽象」展覽,不僅展出北美館的女性藝術家抽象典藏,也商借了日本韓國美術館珍藏的畫作,展出20世紀至今的抽象女畫家作品群像,用作品勾勒出的女性抽象畫家輪廓。其中一幅來自1950年的草間彌生畫作「殘骸的積累(被人格解體帷幕包圍的囚犯)」保存得十分良好,草間彌生使用了家裡做生意用的布袋(裝種子用的)為畫布,在畫的背後仍然清晰可見當年的印刷軌跡。

草間彌生 《殘骸的積累(被人格解體帷幕包圍的囚犯)》 1950,油彩、琺瑯、麻布袋,72.3 × 91.5 公分。版權所有: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這幅極少見的青年時期畫作,是草間彌生1952在故鄉松本市的社區中心舉辦的人生第一次藝術首展250幅作品之一,展覽之後便一直收藏在家中,首展之後沒多久草間彌生便前往紐約了。而在紐約期間,草間彌生曾於1966年自己勇闖威尼斯雙年展,不請自來,在夜裡悄悄的佈置了1500顆鏡面球體自己在街上展示販售一顆1200里拉(約2美元),被官方驅離,據紐約時報報導,當時的日本館拒絕了她進入展覽的要求。

但人生的真實劇本比電影更微妙,當年(1952)在故鄉松本市首展的策展人建畠晢在草間彌生因病由紐約返鄉之後仍持續地去探望她保持聯絡,當他被任命為1996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日本國家館負責人時,便邀請草間彌生代表日本館作為唯一藝術家個展。紐約時報1993年6月10日的藝術新聞便以「曾被唾棄的藝術家代表日本」作為標題,提到草間彌生在紐約還比在日本有名,終於首次正式於威尼斯雙年展日本國家館展出,並且是有史以來第一位以個展方式展出的藝術家,當時64歲,終得到自己母國的認可。

草間彌生 《 無限的網 E.T.A. 》 2000,壓克力彩 、畫布, 194 × 1042.4 公分。私人收藏,大田秀則畫廊授權。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始於從小的神經性視聽障礙(當時被診斷為思覺失調),草間彌生持續的點著、畫著、衝撞著,她的生命與藝術已經合為一體。更是「常人眼中不正常」卻活出自我光環的實例。現在的草間彌生仍然持續日常規律的創作,在療養院與工作室之間如上班的往返,出版了小說、創作雕塑、畫作,當時的策展人建畠晢現任職草間彌生美術館的館長。

威尼斯雙年展之後,草間彌生的作品不僅各大美術館爭相邀約,更延伸到大眾消費市場,甚至還拍攝了可口可樂的廣告,與時尚精品Louis Vuitton合作,成為當代藝術市場的指標。現實是殘酷的,能在生前就征服藝術市場的藝術家不多,女性藝術家又更為稀有。抽象派的興起約始於東方正在民初的小清新大時代,草間彌生的年代也重疊了張愛玲、潘玉良,時間與空間的歷史延展至今,更看見女性的生活與創作特質。從草間彌生的持續奮戰苦鬬,再看她的藝術作品,不僅畫作本身具有抽象表現之美,更感受到生命之可貴躍然超越了畫框。而欣賞任何一幅抽象畫,你都可以說:我看不懂,但是我能感受。讓作品千古流傳的,是生命雋永。

藝術家草間彌生變身為蠟像提著LV包包。圖片提供:Louis Vuitton

更有意思的是,若你問草間彌生你畫的是什麼?她的答案便是這是她眼中的世界。對草間彌生而言,她是將自己看到的畫了出來。在2014年的藝術雜誌Sleek專訪中她說:「太陽、月亮、宇宙星辰都是點點,點點是愛與和平的象徵,點點就是我,草間彌生。」在2017年的The Braod展覽前專訪她說:「我的作品裡是我的哲學與觀點,你可以分享這些,而看的體驗是屬於你的。」

「她的抽象」特展以草間彌生的早期作品與無限的網對比作為開場白,以時間進程來看1950-2019年間一整個世代的抽象女性藝術家作品群像,田中敦子的代表作「電器服」(1956)、辰野登惠子、崔郁卿、梁光子、石川順惠、津尚美由紀、張相宜、安美子、楊世芝、薛保瑕、陳幸婉、洪藝真,從早期的抽象表現主義到新表現主義,以及戰後女性生活與社會形態的變遷為主軸,對比數年前紐約現代美術館策劃的女性藝術家與戰後抽象藝術特展著重於40-60年代,綜觀超過半個世紀的女性藝術家模樣。

田中敦子, 《〈電 氣 服〉的素描》 1956,水性墨水、蠟筆、水彩、紙 ,109 × 77 公分,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典藏。圖片攝影: Atsushi Nakamichi / Nac á sa& Partners。版權所有:金山明和田中敦子基金會。圖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資訊:

她的抽象
2019年7月20日至10月27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樓2A~2B

相關新聞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