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味是清歡︰張荔英的靜物畫

人間有味是清歡︰張荔英的靜物畫

二十世紀南洋畫派中唯一的女先鋒張荔英畫技超卓,所繪靜物畫宛如她的個人經歷,訴說她從燈火璀璨的巴黎走到東南亞的一方淨土,成就傳奇的藝術人生。
二十世紀南洋畫派中唯一的女先鋒張荔英畫技超卓,所繪靜物畫宛如她的個人經歷,訴說她從燈火璀璨的巴黎走到東南亞的一方淨土,成就傳奇的藝術人生。

張荔英(1906–1993年),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首位女教育家,曾經是活躍於塞納河畔的巴黎畫派成員,她的靜物畫尤其創新,巧妙地融合中國、東南亞和西方的藝術元素,折射出她流離於中國內地與巴黎的顛沛歲月,以及最後在新加坡安身的經歷。

張荔英,《 荔枝與桃子 》,估價代詢

張荔英深受法國後印象派大師塞尚影響,她在《荔枝與桃子》(約1940–45年作)同步呈現多個視點,大膽展示自己的主觀視角,筆觸粗樸自信,營造畫面張力之餘,亦增添含蓄的動勢,她從巴黎習藝所得盡見於此。1906年張荔英生於浙江商賈之家,父親酷嗜藝術古玩,她早年在巴黎和紐約接受教育,漫遊當地博物館和街頭,自此與西方藝術結下不解之緣。1926至1927年間,她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學藝,卻一直對巴黎念念不忘,於是回到法國的克拉洛西美術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和比婁學院(Académie Biloul)接受藝術訓練,因而領略到後印象派畫家的創作要旨。後印象派畫家主張在繪畫表現畫家的主觀感情和內心世界,而塞尚對展露個性情感更是毫不保留,他以靜物畫為載體,在平淡無奇的日常物品中發掘詩情畫意。

保羅・塞尚,《靜物與窗簾》,約1898年作,埃爾米塔日博物館藏

荔枝與桃子》是充滿隱喻的作品,畫中盡是沐浴愛河的象徵,張荔英以此作紀念與第一任丈夫陳友仁的幸福婚姻,可是張荔英完成此作時,已經陷入於丈夫病逝的傷痛之中。1930年,張荔英與前中國外交部長陳友仁在巴黎共諧連理,二人夫唱婦隨,恩愛有加。同一時間,張荔英的藝途亦一片光明,結婚當年她以兩幅畫作首度入選秋季沙龍。1937年,她更一連參與了兩個在巴黎舉行的大型展覽。陳友仁一直支持張荔英的創作事業,經常擔任妻子的模特兒,成為張荔英筆下最常出現的人物形象。張荔英不時在日誌記錄創作靈感,包括來自愛情的感悟、對為人母的憧憬、搜購水果作靜物畫等等。她在此作描繪所偏好的半成熟水果時,一改早年靜物作品中短促猶豫的筆觸,用筆灑脫,又利用溫暖的洋紅和冷靜的鴨蛋青等互補色,形成充滿野獸派風情的交互作用,為西方傳統靜物畫注入女性觸覺和飽滿情感。 

左至右︰ 清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紋大盤《大清雍正年製》款 ,成交價18,525,000港元;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成交價27,662,500港元

儘管《荔枝與桃子》描繪寓意吉祥的水果,但夕陽斜照,果子的長影投射在藤編茶几旁的白牆上,似是預告張荔英與陳友仁即將面對風雨飄搖,二人終將天人永隔。陳友仁因工作關係,帶著張荔英到香港暫住,但1941年中日戰火蔓延至香港,夫婦二人被日軍拘捕,翌年轉押至上海,由於陳友仁堅拒日偽勸誘,因而被日軍軟禁。然而,張荔英滯滬期間未有停止作畫,甚至找到機會在上海新城飯店(1943年)和法國文化協會(1947年)舉辦了兩場個展。即使她在上海人身自由大受限制,但也無礙她用靜物畫記錄生活片段,藉繪事排遣塵慮。張荔英從少就立志學習油畫,而非父親屬意的國畫,她要用油畫「繪畫身邊一切事物,例如人、食物、花、鹽水鴨、舢舨、農民、馬鈴薯。」她不斷從身邊的日常物品發掘美,籃子看似尋常不過,在她眼中卻尤其優雅,更成為在她的靜物畫中經常出現的重要圖騰。
 

「我發現只要在不同地方來來回回,特別是在市集,就會見到代表所屬國家的籃子。例如在中國,你一畫籃子,就會知道那個籃子來自甚麼地區,所以人家叫我『張籃子』(Basket Chen),事實上,我覺得籃子真是非常漂亮。」
張荔英

1940年代初中日戰火熾盛,陳友仁的健康每況愈下,最後在1944年因心臟病去世,終年66歲。張荔英與陳友仁的婚姻非常幸福,出自她婚後的靜物畫暖意洋溢,散發親切的光芒,充滿希望,但丈夫離世以後,這些特質只有在她往後日子較愜意時才再次出現於畫作中。1953年6月,她與第二任丈夫離婚後移居新加坡,回歸到她口中「簡單、實際、富有創造力的生活。」她已經認定新加坡是下半生的容身之地,開始用新方式記錄這片美麗富饒的熱帶土地。1956年她在吉隆坡英國文化協會舉行個展,她在展上提及︰「不論我繪畫的是一張臉還是一顆豆,一座山還是一朵百合,我始終如一,就是我不得不展現這些東西的美。」她運用猩紅、草綠、芥末黃等亮麗色彩,描繪當地盛產的紅毛丹、香蕉、木瓜,畫面舒心愉悅,筆觸表現力十足。當張荔英走到人生最後一章時,將自己比喻為「在陽光從不間斷的多種族天堂中茁壯成長的熱帶水果」,她終於可以重溫與陳友仁相互廝守的快樂時光,回味當年的動人深情。 

「我已經重整我的生活,但其實與當年我和友仁在一起時沒有太大分別。實際上如果友仁現在能來看我,他會覺得很自在!他往時帶著的香氣仍未消散,還瀰漫在我的新生活中。我能過得如此稱心滿足,朋友也大感驚訝。」
張荔英

潘玉良《 青甁紅菊 》成交價:17,440,000 港元

張荔英的靜物畫讓觀者觸碰到心底的寧靜,展現樂觀正面的思想,這有賴於畫家本身能夠在動盪的歲月裡克服困苦,專注於生活和所愛的人和物。劉抗是與張荔英同代的南洋畫家,曾將她低調克制的表現手法與梵谷喜好展現反覆奔放的心情互相比較,評論道︰「(張荔英的作品)以含蓄蓋過強烈奔放的情感,表達更多溫暖與柔情。」身為二十世紀藝壇的女畫家,張荔英極盡展現生活詩意之能事,她從浙江出走到巴黎,輾轉到過紐約、香港、上海、檳城,最終落腳於新加坡,漂泊的生活孕育出她廣闊非凡的視野,豐富的閱歷讓她成為連接東西文化的橋樑,為新加坡的藝術面貌奠定基礎。

張荔英的作品獲多間博物館收藏,包括上海龍美術館、福岡亞洲美術館和巴黎龐畢度中心。1982年張荔英獲頒發新加坡文化獎,確認她作為塑造新加坡藝文景觀的重要一員。2020年,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為張荔英舉辦逾二十年來首個大型回顧展,展覽名為「此心安處——張荔英藝術展」,聚焦於她以畫筆記錄新加坡面貌的作品。如今她的畫作在市場上十分罕見,僅得數幅油畫流傳於私人手上。

張荔英拍賣紀錄

中文版翻譯︰劉偉娟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ddie Lau

現代藝術 | 亞洲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