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及現代藝術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四位藝術家的人生,成就八部動人電影

Vivienne Chow
梵谷、達利、芙烈達·卡蘿和畢加索是大家耳熟能詳、驚才絕艷的藝術家,而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比起他們的作品絲毫不遜色,因而成為不少電影和電視劇題材。夏日炎炎,除了躲到美術館裡欣賞畫作,何不一起來看看精彩作品背後的藝術家故事,除了可以更全面地瞭解他們的作品,更可以比較不同導演編劇對於同一個藝術家生平的不同詮釋。
圖片來源: AMAZON.COM

《世紀天才:畢加索》(2018年)

一部電影的長度實在不足以涵蓋畢加索(1881-1973年)一生的故事,他藝術作品豐富,風格也極為多變,至今無人能及。國家地理頻道的電視劇集《世紀天才》是瞭解畢加索最好的切入點,此劇集探討了多位二十世紀的歷史人物,而畢加索就佔了十集,是第二季的重點。畢加索由西班牙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飾演,記錄畢加索從叛逆少年天才成為知名藝術大師的過程。奧斯卡獲獎導演朗·霍華德是本系列的製片人之一。



圖片來源: IMDB.COM

《忘情畢加索》(1996年)

畢加索除了傳奇藝術生涯讓人津津樂道,他的情史更是豐富,以致他成為藝術史上渣男代名詞。這位大師一生從來不缺情人。娶過門的第一任妻子歐嘉·庫克洛娃是俄羅斯芭蕾舞者,但是他的謬思還有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朵拉·瑪爾和年輕溫柔的美人瑪麗·德雷莎·沃特,她們有如飛蛾撲火,義無反顧一頭鑽進畢加索的情網,但到頭來也被他的多情與無情重重傷害,只有弗蘭索娃·吉洛最後清醒的離開這個多角習題。這部1996年的電影由詹姆士·艾佛利執導,改編自傳記《畢加索:創造者與毀滅者》,以吉洛的視角拍攝,她本身也是一位藝術家,受到畢加索啟發,也生活在他的光環之下。電影充分呈現出畢加索感情生活的起起落落,歐洲混亂的政治局面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實反映在鉅作《格爾尼卡》中,成就了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反戰繪畫作品。




圖片來源: IMDB.com

《梵谷:永恆之門》(2018年)

電影由知名藝術家朱利安·施納貝爾執導,出於他本人對梵谷的共鳴,他也參與了電影劇本的編寫。《梵谷:永恆之門》描述畫家文森·梵谷短暫人生的最後歲月,故事圍繞在他與保羅·高更的相遇、他與弟弟西奧的相惜,以及他作為藝術家在世人目光中的掙扎與努力。導演帶觀眾進入他想像中梵谷的世界,並對藝術家的死因作出揣想:梵谷在被槍擊後三十小時死亡,而非一般認定的自殺。威廉·達佛憑此片取得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他在電影中深情飾演藝術天才梵谷,在法國鄉郊孜孜不倦地找尋藝術靈感,充滿熱情卻不被欣賞理解的他,抑鬱、憤懣,卻從未停止用畫筆記錄生命。本片以充滿印象派風格的畫面帶領觀眾進入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內心,用梵谷的眼睛看世界。






圖片來源: IMDB.COM

《文森與西奧》(1990年)

這部由羅布·阿爾曼執導的電影為梵谷兄弟之間的感情繪下真摯感人的肖像:文森和西奧在十九世紀歐洲藝壇中尋找自我,各自經歷著不同的痛苦與無奈: 一個是瀕臨瘋狂的不世奇才,一個是為五斗米折腰的商人,在理想與現實間徘徊無措。親情的連結是他們唯一的慰藉,在人生道路上蹣跚前進,相濡以沫。《文森與西奧》記錄梵谷漸漸步入瘋狂的過程,電影中梵谷在向日葵花田裡狂怒撕碎畫布的場景殘酷而絕美,朵朵向日葵彷彿吸取了所有陽光的能量迸發出灼灼鮮黃,像是無數的眼睛,凝視映照著梵谷瀕臨崩潰、即將消逝的生命,是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片段之一。








圖片來源: IMDB.COM

《達利和他的情人》(2008年)

導演保羅·莫里森譜寫出西班牙三位重要藝術家的青春歲月,因《哈利波特》與《暮光之城》成名,力求演技突破的羅伯·派汀森飾演年輕時的達利,在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與詩人費德里克·加西亞·羅卡和電影導演路易斯·布紐爾相識,三個青年才俊結為好友,本應是充滿勵志、力爭上游的故事卻漸漸走向陰鬱幽微、纏綿悱惻的愛恨糾纏。羅卡與達利漸漸發展出超乎友情的關係,卻註定沒有結果,這段戀情塑造了達利的藝術風格,成為他創作的基石。兩人的糾葛在二十世紀歐洲大時代的動蕩之下沉浮,最終只能是達利心中永遠的遺憾。










圖片來源: IMDB.COM

《薩爾瓦多·達利》(1966年)

安迪·沃荷在這部35分鐘的電影短片以一貫特立獨行的手法重新詮釋這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而且由達利本人親自上場擔任主角。達利上翹的八字鬍造型人盡皆知,不難想見沃荷會想以他的相貌作為五百個黑白「熒幕實驗」之一。鏡頭跟隨達利到訪沃荷的創作實驗室「The Factory」,遇見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搖滾樂團。達利和沃荷的人生各自精彩,我們讀藝術史時常以為不同藝術家身處不同時空,毫無交集,這部電影是兩位鬼才的罕有合作,見證了不同藝術流派的交流,讓觀眾一睹兩位藝術家之間惺惺相惜的共鳴。




圖片來源: IMDB.COM

《芙烈達》(2002年)

芙烈達·卡蘿(1907-1954年)以鮮明大膽的自畫像傾倒藝壇,一筆一筆畫下的是她受傷病困擾而波折不斷的人生。卡蘿直到電影《芙烈達》上映,才真正成為家傳戶曉的女藝術家,除了以獨特穿衣品味成為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大展主題,今年更有知名化妝品牌以她的名字推出彩妝,推崇她的個人風格。飾演卡蘿的莎瑪·海耶克憑精湛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電影由朱莉·泰摩指導,改編自卡蘿傳記,電影呈現出光環之下的卡蘿,其真實遭遇讓人揪心,電影亦深入描寫了她與迪亞哥·里維拉的坎坷感情。近二十年過去了,此片依然是最佳藝術家傳記電影之一。






圖片來源: IMDB.COM

《Frida Still Life》(1983年)

卡蘿的一生都在與傷病抗爭,因幼年一次小兒麻痺症發作,影響到脊椎和雙腿,又在十八歲那年的交通意外嚴重受傷,一輩子承受極大痛楚折磨,她的畫作都是從傷痛中開出的燦爛花朵。本片由墨西哥導演保羅·勒鐸執導,廣受好評,講述去世前躺在病床上脆弱的卡蘿,回憶起人生中一個個片段,蘊含了她追求藝術之路的堅定與決心。《Frida Still Life》被選為第58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墨西哥參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