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茶文化源流久遠,並早已融入華夏子民的生活中,古今百姓「開門七件事」當中就有茶。今年十二月,蘇富比首獻兩場與飲茶相關的拍賣:「甘茗廻香 – 中國歷代茶器的演變」及普洱茶專場「珍茶淺酌」,和大家一起細賞珍茗古器,回望這清香綿遠的歷史。
中國人何時開始飲茶,眾說紛紜,最廣為人知的起源莫過於傳說中神農氏嚐百草,發現以水煮葉後服用可解毒。至於文獻記載,則始於西漢時期辭賦家王褒所寫的一則四川見聞〈僮約〉,是目前最早有關飲茶和買茶的紀錄,此外司馬相如和揚雄等西漢文學家都曾在著述中提及過茶。
歷朝關於茶事只有零星記載,直至唐朝,茶文化才真正興起。家喻戶曉的「茶聖」陸羽生於盛唐開元年間,他著述的《茶經》是已知世上最早關於茶的專著,內容涵蓋茶葉栽種採收、製茶工序、鑑茶、煮茶方式、茶具使用方法等,堪稱集大成之作,對中國人的飲茶習慣影響深遠。陸羽認為茶不僅有益身體,更可清心怡神,其時文人雅士皆好品茶,在煮茶和品茗的過程中暫得逍遙,因此茶又稱「滌煩子」 。隨著飲茶習慣盛行,而且禪寺僧人品茶風氣更盛,品茶與修心養志遂成一體。唐末品茶名士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說:「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茶具亦隨之演變得更精緻妍秀。俗稱「影青」的素雅青白瓷成為宋人喜用的主流,盛行於唐朝的白釉瓷則逐漸式微,而且被建窰黑釉瓷取代。建窰茶盞釉色多呈深棕或黑色,與茶湯對比鮮明,因此被視為是品茶的理想器皿。
茶文化在宋朝登峰造極,其時主要的備茶方式為點茶法,即是先將茶餅磨成細末,置於茶盌內,注入沸水,再加以擊拂,形成細滑如乳的泡沫。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有如禪修,靜心凝神,修身養性。點茶法東傳至日本後,孕育出茶道精神,今時今日大行其道的抹茶也是起源於此。
及至元明兩朝,泡茶成為備飲的主要方法。明朝中國人口增加,經濟繁榮,茶文化發展更為鼎盛。
明太祖洪武帝下詔廢止茶餅製作,納貢只採散茶,一舉扭轉了唐代以降的煮茶文化。朱元璋認為泡在沸水中的散茶最能帶出茶的品質及味道,因此明朝之後,用於泡茶的茶壺、茶盌和茶盃成為最重要的茶具。
正統四年(1440年),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著《茶譜》。全書分十六則,講述製茶、品茶之道以及茶具鑑賞,簡明扼要地涵蓋了茶事的各個方面,下啟中國茶文化的新篇章。
以散茶葉沖泡的方式在清朝繼續演變,時至今日仍是中國最常見的備茶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