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已是一个热闹熙攘的地方,与以往只有大型冷气购物中心而没有灵魂的城市相比,今昔形象大相径庭。滨海湾现正兴建一所宏伟的艺术中心,新加坡丰富多元的文化也是一种本钱。⋯⋯我们正在比较新加坡与全球其他一流城市,研究世界级城市所具备的鲜明特色,再应用于新加坡。」
自1998年时任总理吴作栋决心将新加坡发展为「世界级城市」后,新加坡确实在二十多年间跃升为亚洲顶尖国家,当地资金和文化资源也同时充实起来。新加坡位于马来亚半岛末端,一直是旅游热门胜地,近年却以新兴亚洲艺术枢纽的身分引起国际关注,这一点可以从大量富裕的中国人和印尼侨民涌入新加坡来印证,在植物园、璀璨夜市和亮丽的小岛渡假村等卖点以外,吸引了外国艺术家和藏家的注意。
Sotheby’s to Stage its First Auc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Singapore
现当代艺术拍卖 将于8月28日隆重举槌,标志暌违十五年后苏富比再度于新加坡举办现场拍卖,印证狮城作为区内艺术之都,也展现苏富比积极拓展业务,致力立足亚洲市场的决心。是次拍卖呈献黎谱、亨德拉・古拿温、阿莫索罗等东南亚艺术大师的佳作,亦精选了朱德群、赵无极、拉法・马卡龙、沃尔特・史毕斯等艺坛巨匠的珍品,突显有别于将作品从概念上划分东方和西方的做法。新加坡的艺术地景方兴未艾,空前绝后,充满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既能博采众长,又做到不忘根脉,保留地方特色。就在苏富比亚洲举行这场重要拍卖之前,率先看看新加坡在定位为东南亚的艺术重镇之外,如何发展成全球现当代艺术的中心。
新加坡历经数十载,终于踏进恢弘的世界艺术版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聚焦提升这个城市国家的文化内涵,推动国家成为贡献国际艺坛的主力;自此,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NAC)提供大量经费,支持艺术文化发展。然而,新加坡直到2000年透过「文艺复兴之城计划」才确立其文化事业宏图,利用大型公共资助为战略计划,参考伦敦和纽约的发展方式,将新加坡定位成世界级艺术城市。
以上措施推行多年后,近年再次出现推动文艺发展的新动力。在2018至2019年度,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投放在捐赠、补助和奖学金就花费了6,800万新加坡元(5,100万美元)。公共拨款增加,不仅支持艺术家发展事业,还资助了一系列国内的文化措施和艺术展览。这段期间,新加坡发起多项新举措,包括2006年举行首届新加坡双年展,2008年政府资助成立新加坡艺术学院,2013年推出新加坡艺术周,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落成开馆。此外,1996至2015年间,每年付费看展览和演出的入场人数从75万人增至190万人。同样道理,据国家艺术委员会资料显示,文艺界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也增长两倍,多达17亿新加坡元。
新加坡已成为亚洲大都会,也是国际艺术市场的交易中心,吸引许多海外艺坛明星落户。东南亚当代艺术平台S.E.A. Focus创始人余惠美据观察所得说道:「当我们谈及亚洲,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艺术家比较占优,但要明白重要的一点,当代艺术的世界并不止于此。」
正当主流讨论都聚焦于外地艺术家移居新加坡发展的情况,但我们须知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回想在新加坡发生过的艺术运动,如二十世纪的南洋风格。张荔英是南洋艺术运动的关键人物,她借鉴中国和法国的现代艺术,凭创作建立起新加坡的本土风格和身分。
新加坡艺术生态的发展环境优越,正是得力于国家的对外投资政策、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和自由蓬勃的市场经济。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SG)联合创办人任天晋表示:「愈来愈多国际企业选择新加坡作为拓展泛亚业务的基地,这一趋势在科技界中尤为明显,西方主要的科技公司都以狮城为基地。不少中国科技巨擘也选择这里作为在中国以外的发展地点。」近年许多家族办公室也以相近理由,在新加坡设立据点或小型办事处,投资亚洲区。
「不用说也知道,新加坡有完善的商业基建,有以家庭为重的生活方式,而且旅游便利,对研究这里艺术市场的人而言,以上一切都放大了新加坡的优点。」
许多万众瞩目的大型展览选址于新加坡,例如2017年「草间弥生:生活是彩虹之心」及2021年「白南准:未来即当下」,两个展览都为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吸引大量参观者入场。时至今日,新加坡有超过五十间博物馆,包括拥有逾八千件藏品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在新加坡举行展览,展场也不只限于正式的画廊空间。 KAWS的巨型充气装置《KAWS:HOLIDAY》到访过世界各地重要的艺术都会后,终于在去年11月以快闪形式驾临滨海湾,引起极大回响。由街头艺术到涂鸦、光影艺术节、巨型公共装置,这里的艺术形形色色;公园、商业中心,甚至连晨运径也是展示创意的场所。其后KAWS又在新加坡与日本服装零售商Uniqlo合作,推出KAWS与芝麻街联名的衣饰商品,一开卖就让乌节路大排长龙,蔚为风潮。
新加坡有不少古迹与其殖民历史有关,例如建于1827年的国会大楼,现已改建为多元艺术演出场地「艺术之家」。国会建筑经修复后回复昔日光彩,用于举办各类演奏会和展览,显得份外亮丽耀目。旧内阁室辟出一部分,映衬尼日利亚裔英国艺术家因卡・修尼巴尔置于房内的装置《天下为公》。这座建筑充满艺术元素,堪为殖民时代的新加坡缩影。只要在狮城漫步穿行,就会发现更多例子:英军军营吉尔曼营房建于1936年,2012年营房活化成著名艺术场地,成为新加坡当代艺术园区的一部分。还有由修船厂翻新而成的临时展览空间「二零二零」,主要展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新加坡的艺术市场看似稳步上扬,但世事难料,尤其是现今环境步伐急速,这解释了为何大家仍然密切关注新加坡的艺术生态如何发展下去。活跃于新加坡的策展人凯鲁丁・荷利(Khairuddin Hori)在2022年说:「新加坡要在艺术发展掀动影响未来的变化,就需要坚定投入的本土企业和高瞻远瞩的人士参与其中,他们要有热诚,真正关心文化的长期发展,而且思虑成熟,能够从不同角度看事情。」
新加坡的本地艺坛也许尚在新兴阶段,但有人留意到社会为培育艺术人才付出的努力。新加坡赅佳画廊创办人贾斯迪普・桑德胡在2019年说:「新加坡从来都不是盛产艺术家的城市,但将近三十年前(政府)开始大兴基建,改进艺术院校。现在这里有可以持久发展的艺术社群,本地的年轻艺术家也能够自食其力。」
刘英梅补充道:「我最近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收藏家移居新加坡,也认识几位考虑长期留在这里的收藏家,他们还计划将所有藏品搬到狮城。」
东方和西方交接的范围日益模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加坡的艺术地景方兴未艾,空前绝后,充满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既能博采众长,又做到不忘根脉,保留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翻译:刘伟娟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ddie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