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多月以来,克林姆作品《朱蒂丝I》的图像遍布东京的公共空间。 如他笔下许多作品一样,《朱蒂丝I》展现一种情色意味,她那深邃性感的双眸凝视观者,面露满足的微笑,纤手在爱抚一个死人的头首。 这幅瞩目动魄的画作以油彩及金箔作成,由即日起至7月10日于东京都美术馆展出。 另一边厢,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展览的海报采用1902年克林姆所画的埃米莉・芙洛格肖像,画中描绘28岁的埃米莉身穿饰有螺旋纹、金色方块和圆点的衣裳,体现出自由激进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形成当时主流的维也纳工坊设计以外的艺术风气。
克林姆生于1862年,1876至1883年在维也纳艺术与工艺学校学习建筑画。 1897年,克林姆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始成员之一,这个艺术群体旨在构建一个独立艺术圈子,推广年轻艺术家,并引入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在此期间,不少年轻艺术家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因而探索其他艺术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克林姆受到其偶像学院派历史画家汉斯・马卡特的熏陶,最初采纳传统绘画形式。 这种风格在一系列装饰绘画达到极致境界,当中包括维也纳城堡剧院的天花壁画,由克林姆与其弟恩斯特、友人弗朗茨・马奇共同创作。 不过在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后,克林姆开始寻求个人的新艺术风格。
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日本艺术最先经由克林姆与分离派成员引入维也纳,透过第六届分离派展览展示日本美学。 克林姆热爱收藏东亚艺术品,例如木刻版画、能剧面具、瓷器及纺织设计。 当中不少藏品为他带来创作灵感,可见于《艾蒂儿・布洛赫・鲍尔肖像I》(1907年作)、《尤金妮亚・普里马韦西肖像》(1913/14年作)以及《婴儿(摇篮)》(1917/18年作)。 整体来说,日本艺术的特征在于图形、装饰、线条和平面。 这些构图原则大大影响克林姆的绘画手法,成为其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克林姆对日本传统画派之一的琳派情有独钟。 在十七世纪末,尾形光琳与尾形干山两兄弟的自然画将琳派风格发扬光大,画中用色鲜艳亮丽,糅合金箔等不同装饰技艺。 克林姆于1907年作的艾蒂儿・布洛赫・鲍尔肖像画上,利用金箔来加强装饰元素。 作品本身在结构和细节上与日本金漆器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1909年左右,克林姆的艺术创作出现转变,此时期作品的装饰元素用色较沉实。 他对日本艺术的迷恋绝非过眼烟云,其影响在晚期作品中依然明显。 是次展出的两幅画作《尤金妮亚・普里马韦西肖像》(1913/14年作)和《婴儿(摇篮)》(1917/18年作)均为晚期作品。 如同他笔下的多幅作品,这两幅画的构图呈金字塔形,而画中的缤纷色彩及装饰元素显得含蓄素雅。 日本织布设计则被用作人像背景,在其他画作中亦可见其踪迹。
1918年,克林姆中风后不久患上肺炎,继而离世。 他身后遗留不少未完成作品。 终其一生,克林姆从未踏足日本。 如今,两个展览在东京同期举行,是日本历来最大型的克林姆作品展,展品的全面性亦凸显艺术家创作方式和风格变化中的活力与广度。
东京都美术馆展览「古斯塔夫・克林姆:维也纳与日本1900年」举行至2019年7月10日。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展览「迈向现代主义的维也纳」举行至201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