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山林——萧云从《青山高隐图》

遁迹山林——萧云从《青山高隐图》

湖位于皖南,沿长江北上不远便可到南京、扬州等文化经济重镇,南下则达黄山等徽州地区,明清之际发展成为一个商贾往来频繁的地方。恰逢此时,在芜湖出了一位举足轻重的画家——萧云从,他是明末清初安徽地区绘画领军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姑熟画派」创始人。

萧云从(1596-1673),安徽芜湖人,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等。曾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加入与东林党政见一致的复社,以「共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为目的。虽两次考科举不第,其诗文造诣深厚,尤对杜甫诗文甚有研究,着有《杜律细》等,入清不仕。仕途不如意,又经历国破家亡的动荡,其生活坎坷,寄情创作,抒发心中感慨,也有鬻画维生,一生作品不乏遗民色彩,亦有应酬附和。

萧云从在「姑熟画派」及「新安画派」的辈份甚高,画艺精湛,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并集多家技法,综合游历山水之所见,别树一帜,「四方好事者得其真迹如获奇珍」,不少遗民画家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包括清初四僧弘仁(1610-1664)、梅清(1623-1697)、戴本孝(1621-1691)、孙逸(1604-1658)等,其中影响较深的应属弘仁及戴本孝二人了。

弘仁在芜湖城里和宣城湾沚住过多年,与萧云从、汤燕生往还甚密。在他四十八岁客居南京时,为胡致果作《十竹斋图》,画上有曹寅题诗并跋:「逸气云林逊作家,老来闲手种梅花。吉光片羽休轻觑,曾敌梁园玉画叉。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迥出其上。」在弘仁的《黄山图册》题跋中,萧云从对弘仁表示:「须以至灵之笔写至奇之山,结庵于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这样才创作出《黄山图册》。最后更说道:「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覩斯图,令余敛手。」谦虚地向晚辈表达赞许。萧云从比弘仁大十四岁,他们的画风有相似之处,无疑是受了萧云从的艺术影响。

至于萧云从对新安派另一名家戴本孝的影响,相对更加明显。萧氏本是戴本孝父亲戴重好友,萧云从成名之时,本孝尚只成人,绘事初起。而后戴本孝画中干笔皴擦,渴笔淡染,山石云树的画法,都可自萧云从画中,尤其是本卷作品中看出端倪。其另辟蹊径的画风,在历史上赢得不少赞语,如「笔墨娱情,不宋不元,自成其格。」(明韩昂《图绘宝鉴续纂》),「善山水,不专宗法,自成一家,笔亦清快可喜,与孙逸齐名。」(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等。

萧云从《 青山高隐图 》,估价待询。

后世研究萧云从者,大多有提及或参考本卷《青山高隐图》,皆因本卷自跋内容丰富,尺幅有逾八米之长,画面元素充实,是表现画家心迹以致具体呈现其艺术内涵的重要作品。全卷以淡色赋彩,使红树赤屋醒画,用笔轻巧随意,富节奏感,偏向元人黄公望一路。山石多以渴笔干墨,参以淡墨略作擦染,非用皴法表现细部纹理,自成一格。《青山高隐图》描绘了回转的山川风貌,有奇岩怪石堆栈,有瀑布从高处泻下,有云烟卷动无边,面目丰富。风景不停转换,变化万千,如一段深水运河有多艘船帆驶出后,一丘岭之隔便是浅水洞穴,只乘得竹筏一漂,极富视觉效果。画面不乏描写山林间人物活动,或坐轿赶路,或携琴访友,或乘筏渡江,清楚表现出在清幽奇丽的景色下,平淡的归隐生活,配合自跋内容可理解,这是画家的理想世界。

本卷画家自跋讯息充实,为研究其生平及创作心路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史料。萧云从四十岁以前的资料贫乏,唯见本文提到「少时习业之暇,笃志绘事,寒暑不废。」而略有概念。文中有云,萧云从五十来岁便应画者众,故有假手于其侄萧一芸一事,喜有得意子侄在身旁,从秋天画到翌年之春绘制本卷,历时半年。有感生活颠沛流离,只好借画消愁——「人处乱世,上不得击栉纾奇,次不得弹琴高蹈,而优游尘土,画青山而隐」,富遗民色彩。

「人处乱世,上不得击栉纾奇,次不得弹琴高蹈,而优游尘土,画青山而隐」

蕭雲從自跋
萧云从自跋

本卷绘于1649年,是朝代更迭之时,在这之前,萧云从先后完成《离骚图册》(1645刊行)及《太平山水图画》(1647刊行)两部惊世版画巨制,流芳百世,甚至东渐至日本,影响当地「南画」发展。前者根据屈原楚辞《离骚》绘制插图,共有六十九幅,人物描绘细腻。据〈离骚图自序〉,这是为了「使后人翻复玩绎,凄药以想古人处乱托忧之难」,遗民对亡国之唏嘘不言而喻,明亡前后,战事使人生活颠沛流离, 此心情一直缠绕好几年,绘画成了精神上逃避战乱之所,也呼应本卷自述。

《太平山水图画》则有图四十二幅,绘法各异,堪称历代中国山水版画史上巨制之一。此套版画与本卷绘制之时间只差不到两年,两者在景物取写上,尤其人物活动,皆有相近之处。例如在构图上利用山石不断堆栈,形成挤拥屏障效果,再露出一条长长幼小的山路,衬托出上山路程之崎岖。在两峻岭间,绘画了一艘帆船,以透视方式向观者正面驶出,强调了峭壁之险要。诚然,在萧云从的画作里,既是描写人物在山林间的归隐活动,又是借人物来衬托山林中万千景象,妙笔致趣。

日本名家池大雅在1750年获祇园南海赠《太平山水图》后刻意临摹,自始改变了日本画的面貌,奠定了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基础,也因此秋山光夫认为祇园南海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开拓者,池大雅则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完成者。萧云从的《秋山行旅图卷》散佚到日本,为东京章帝室博物馆所藏,审美书院将这幅长一丈八尺的纸本浅绛山水,照原尺寸大小复制发行。从此,萧云从的山水在日本流传更广。

萧云从《 青山高隐图 》(局部),估价待询。

再者,《青山高隐图》体现出萧云从在长卷上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往后逾廿载的创作中,其长卷作品也带有本卷之影子,承前启后。如利用圆拱形的山体,造出幽深洞穴,洞穴后往往透视出另一组人物活动,天外有天,直至1664年的《山水清音图》(克利夫兰艺术馆藏品)以及1665年的《关山行旅图》(重庆市博物馆藏品)仍有此布局。 在连绵山脉后,绘画出溶洞石笋,造型奇特,奇诡幽深,突破构图上从下以上、从右至左的山势,表现出多变的丘壑,此山势之处理,也可在1659年绘制的《长江云起卷》(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馆藏品)中看到。卷尾部蕴藏大量云烟,萦绕至使景物若隐若现,有如进入仙境般,远离尘嚣,《长江云起卷》依然有此安排,也见于《黄山云海卷》(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品)之上。在急流上悬崖边处建曲折的栈道,危机处处,栈道上人物却悠然过度,形成鲜明对比,此也亦运用到《黄山云海卷》及《关山行旅图》之中。

萧云从《 青山高隐图 》(局部),估价待询。

萧云从三十多年的绘事创作上,纵有不同的心情或原因,但本卷《青山高隐图》所透视出来的那种背离真实的奇幻山川描写,传承了晚明以来山水画独特逸趣,亦成了个人特色,胸中丘壑,不时出现在他往后的创作上,作品寄托了哀愁亡国之伤感,也代表了一代安徽画家的具体面貌,影响弗远,是研究萧云从画艺,以至遗民画家的重要之作。

更难能可贵之处是近8米长卷内容虽繁,而笔墨却十分精简,将全卷保持在浅墨淡彩之中一气呵成,给予画卷足够的空灵感,又不失展现萧氏大胆的皴擦和独具特色的笔法。画卷的中间部分,以巨岩占据整幅画面,给予视觉上极大的冲击力;且布局巧妙,以外浓内淡的线条,一笔展现出巨石之轮廓;用笔流𣈱且干净利落,在卷末更以独特的干枯皴法,巧妙展现雾起云涌的变化场景。甚有印象派的表达方式,极具引领潮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览无遗。

「须以至灵之笔写天下至奇之山。」
萧云从

正是他的《青山高隐图》作品的真实写照。本卷不仅是萧云从极精之作,而其卷末长题,言及他常因身体不适等原因请侄儿萧一芸代笔,乃夫子自道,是研究萧氏画作极为重要的数据,其价值非同一般。

此外,本卷流传有绪,几经名家之手,先为过云楼顾文彬(1811-1889)珍藏,在卷后以「调多丽,集张玉田句」题写,在《过云楼书画录初笔》之中可找到。另有邵松年(1848-1923)长文题跋,也收录在其《古缘萃录》之中,成最早之出版著录。继后,木扉郑德坤(1907-2001)收藏了本卷,邀张大千(1899-1983) 观赏并题引首于前,大千以萧云从效学唐代画家顾恺之、陆探微作山川之游,故特意题引首(顾陆风徽)。其出版《木扉藏明遗民画二十家》可兹参考。其他重要出版著录包括陈传席《陈传席文集》、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福开森《历代箸录书目》及法国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Peintures chinoises Ming et Tsíng : XVe - XIXe siècles : de la collection Mu-fei》等等,出版著录众多,极具学术价值且保存如新,弥足珍贵。

中國古代書畫 香港秋季拍賣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