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编译:吴君莉
Chinese version transcreated by Lee Ng
在旁人眼中,索培尔「天生思想复杂」,而且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在菲律宾和欧美求学,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所以对西方和亚洲的艺术与文学传统的理解颇为深刻。索培尔的艺术创作展现一种强烈而无限的好奇心和能量,他不刻意追求特定的风格或技巧,而是渴望表达形而上、超然物外的概念和事物。
索培尔1924年生于菲律宾,父母都是西班牙人,父亲是实业家,母亲是贵族,他的童年在马尼拉和马德里度过。 1936 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索培尔一家再度移居菲律宾。 1942 年,他因脊柱问题卧床一年,逐渐开始作画,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艺术天才。 1946 年,他考入哈佛大学,结识了一些波士顿表现主义艺术圈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索培尔早年创作了一些混合象征表现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 1951 年,27岁的索培尔首次在斯韦佐夫画廊(Swetzoff Gallery)的群展上展出作品。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70537ad/2147483647/strip/true/crop/2880x4925+0+0/resize/684x1170!/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55%2F8e%2F4a7c8c534356bf415003a3b93b53%2Fmark-rothko-no.%201%20%28Royal%20Red%20and%20Blue%29.jpg)
通往抽象之路
直至1954 年,索培尔参观了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举办的马克·罗斯科展览,这次观展经历使他「目眩神迷」,继而转向抽象艺术创作。经过此后数年不断的创作实验后,《Saetas》系列终于诞生,尽管引来不少负面评价,但同时亦令艺坛开始关注索培尔。
「Saetas」是西班牙语,意指飞镖,另一个意思是即兴和充满戏剧性的佛朗明哥乐曲。在这个系列中,索培尔使用装满油彩的针筒在画布上射出幼细线条,并试图以精简的构图捕捉一种动作的本质,「这种动作可以看和感受得到,但却从未被模仿,然而却……表达清晰」。索培尔让这些线条在色域上充满活力地「颤动」,借此向罗斯科的色彩研究致敬。
随后在1959 年至 1962 年间,索培尔主力创作《黑色》系列(Serie Negra)。在巨大的白色画布上,黑色的动势笔触展现出索培尔的素描和绘画技巧,灵感主要源自抽象表现主义,但亦受到中国传统书法影响(他曾在 1958 年学习书法)。这些看似简约、仿佛随心挥就的作品,其实是经过多份草稿、反覆修改的成果。正当同时代的艺术家倾向率性洒脱地用颜料盖满画布时,索培尔却追求秩序和简洁,思考如何利用光线展现体量和深度。
重拾生命色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索培尔饱受身份认同危机和抑郁症之苦。 1960年,他放下在菲律宾的家族生意, 移居西班牙马德里,全心投入艺术创作,并摒弃了多年来苦行般严谨的创作模式,回归了色彩缤纷的世界。
在早年的《Saetas》和《黑色》系列中,索培尔不断探索并最终掌握了黑色的力量,后来他将这心法和技巧应用于 1966年的《橘黄与赭色》。他用黑色将两道冷暖不一的颜色分隔开来,形成一场绝妙的色彩交锋。画面中心被光线围绕,看上去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鸟。记忆——尤其是生活经历的记忆主导着索培尔这个时期的作品,索培尔将之比作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传世名著《追忆似水年华》,让读者通过主观体验和记忆,令自己与作品的相遇变得完整。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6da8fa7/2147483647/strip/true/crop/3000x3000+0+0/resize/684x684!/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cc%2F7b%2F9989c89a450185ca241138c95fbf%2Fhk1318-cmzh5-t2-01-cropped.jpg)
「我决定尝试创作一种基于记忆的绘画;我的意思是,那幅画是一种氛围,让观者用记忆来完成它。现实主义者专注于那条面包,那朵花。我想创造一种氛围,让面包、花朵都诞生自观众的想像。」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e1d1c7f/2147483647/strip/true/crop/3000x2275+0+0/resize/1055x800!/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5c%2F8c%2F5b879160415ca8799a0e1bac3d67%2Fhk1315-cmzj9-rs.jpg)
对话的乐趣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4f6fdd8/2147483647/strip/true/crop/256x254+0+0/resize/684x679!/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b5%2F98%2F7d7e78f046e6838e9d54569604f1%2Ffernando-zobel-the-dream-of-the-damsel.jpg)
在回归色彩的同时,索培尔亦开始借著作品与其他艺术家展开对话,除了同辈,还有他在博物馆和展览上看到的先辈们,例如莫奈、泰纳和丁托列托。
其中一次「对话」的对象是与他亦师亦友的美国画家及版画家伯纳德·蔡尔兹 (1910-1985年) 。两人都喜爱探索线条、空间、光线和色彩的形态,份属多年好友,不时见面和交换意见。蔡尔兹创新地直接使用电动工具雕刻金属板,而索培尔在蚀刻版画和版画作品中也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
1967 年,索培尔前往巴黎探望蔡尔兹,为他做肖像模特,还按他的要求穿上了黄色衬衫。这次见面后,索培尔创作了《伯纳德·蔡尔兹为我画的自画像》。清晰的线条、赭色和灰色的阴影,代表靠在画架上的画布,还有专心作画的蔡尔兹的半边脸。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4764f5b/2147483647/strip/true/crop/684x485+0+0/resize/684x485!/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b8%2Fea%2Fd0f0d3354a699198b9aa811a257a%2Fhk1315-cmzj9-cs-comp1.jpg)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0bcf5a1/2147483647/strip/true/crop/684x456+0+0/resize/684x456!/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9a%2F7e%2F74afae0c48588b067f9fb6346b01%2Ffernando-zobel-sketchbook-no.%2062%2C%201967.%20FERNANDO%20Z%C3%93BEL%20ARCHIVE%2C%20LIBRARY%20AND%20RESEARCH%20SUPPORT%20CENTER%2C%20JUAN%20MARCH%20FOUNDATION%2C%20MADRID..jpg)
「没什么事情比看着人做他最擅长的事更令人愉快。 [……] 我们离开工作室时还在晕眩的状态中,脑袋好像要爆开似的,然后一起去夏勃纳买材料。」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1dc7320/2147483647/strip/true/crop/1668x491+0+0/resize/684x201!/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cc%2F71%2Fb767c6ac4ea2baa06ea3020ba02a%2Fzobel-editorial-combined.jpg)
攀上新境界
1960 年代末,索培尔的作品变得更加几何化,风格更趋简约、冷冽。 《塞维利亚,冬天下午四点》是其中一幅代表作,索培尔以铅笔线条勾勒拱形建筑空间,两块精致的白色范围模拟微弱光线打在黑暗走廊里的效果,照亮远处一个优雅的拱形凹室。
1967 年,索培尔在塞维利亚的拉帕萨雷拉画廊举办展览后,这座城市开始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与密友兼画家卡门·拉丰及荷西·索托还在当地成立了工作室。
1960 年代,索培尔开始蜚声国际,世界各地举凡以二十世纪西班牙艺术为主题的展览,都可见索培尔作品的踪影,例如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毕加索之前、米罗之后」(1960 年)、伦敦泰特艺术馆「现代西班牙绘画」(1962 年)及第 31 届威尼斯双年展西班牙馆(1962 年)。
![](https://sothebys-com.brightspotcdn.com/dims4/default/00686d4/2147483647/strip/true/crop/3000x2967+0+0/resize/684x676!/quality/90/?url=http%3A%2F%2Fsothebys-brightspot.s3.amazonaws.com%2Fdotcom%2F82%2F38%2F6de8688b4c9090a64b3898954581%2Fhk1318-clwcz-t2-01-croped.jpg)
索培尔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尝试将个人记忆与形而上的思考结合,将眼睛所见的客观世界与人类最深刻真实的情感连接起来。这三件作品来自索培尔充满活力的实验时期,见证了他在创作生涯以至个人生活上的重大转变,当中还有他回到西班牙后重拾的生命喜悦,和那随之而回归到画布上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