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重洋的不朽艺魂:巴斯基亚的《致水神》

远渡重洋的不朽艺魂:巴斯基亚的《致水神》

「我从未去过非洲。 我是一个身在纽约、受到身边环境启发的艺术家,但我有文化记忆。 我不需要去找它,它一直都在,在那边——在非洲。 这并不意味着我必须去非洲生活。无论身在何处,文化记忆都伴随我们左右。」
尚·米榭·巴斯基亚

尚·米榭·巴斯基亚 © LIZZIE HIMMEL

在美国当代艺术家尚·米榭·巴斯基亚一夜成名、晋身国际巨星殿堂之前,他是一个来自纽约布鲁克林 的小伙子。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后期,一个年轻黑人艺术家想在纽约闯出名堂,得面对种族歧视和其他社会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巴斯基亚对此最清楚不过。巴斯基亚生于 1960 年,母亲拥有波多黎各血统,父亲是海地人 ,成长时兼用英、法及西班牙文三语 ,种族身份和他对历史的理解成为了一种源源动力,主导他一生的艺术创作。

从1982 年起,巴斯基亚开始专注探索非裔移民的形象和种族身份。创作于1984年的《致水神》,无论在探讨种族主义、宗教和灵性等主题以至表现形式上,均已达致成熟阶段,称得上是这位少年得志的天才艺术家毕生杰作之一。

1984 年是巴斯基亚的艺术风格和内涵形成的关键之年。就在此前一年,他与安迪·沃荷及法兰切斯科·克雷门蒂开始合作,为此穿针引线的,是他们的艺术经纪人布鲁诺·毕修伯格。三人共同创作了一系列十五幅作品,后来巴斯基亚和沃荷展开更紧密的合作,在1984至1985年间合力创作逾150件作品,互相启发。他俩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巴斯基亚尝试以沃荷的丝网印刷技术创作拼贴画,例如他在1984年创作的一些画布作品;而根据目前文献资料,在胶合板上使用丝网印刷的做法,仅见于这幅《致水神》。本作完成一年后,即1985年,已在Mary Boone-Michael Werner 画廊为巴斯基亚举行的个展上展出,后来亦在多个重要展览亮相,足证本作意义非凡。

尚·米榭·巴斯基亚《 致水神 》,1984年作。估价:62,000,000-93,000,000港元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艺术史学家罗伯特·法里斯·汤普生的著作《精神的闪现:非洲人及非裔美国人的艺术与哲学》(Flash of the Spirit: African & Afro-American Art and Philosophy)(1983年出版)对巴斯基亚影响深远。他读过此书后,1984年开始在作品里活用汤普生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及主题,透过黑人运动家、爵士乐手及自画像探讨种族歧视的现象。

尚・米榭・巴斯基亚,《GRILLO》,1984年作,压克力彩、油彩及影印纸拼贴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1982年,巴斯基亚开始在作品中探讨非裔移民,后来更是以此主题为创作核心。1984年,他借用著名香烟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标图案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致水神》就是当中杰出的范例;这个图案令人想起跨大西洋奴隶买卖的历史,而这个系列也成为巴斯基亚的代表作之一。

在深入探讨这个商标的意义之前,首先要审视巴斯基亚从不同来源取材的创作手法,以及他丰富的跨文化视野。巴斯基亚在创作诸如《致水神》等作品时藉鉴了非常广博的范畴:西方艺术史经典、西非象征主义和信仰、圣经、海地伏都教 、克里奥尔传统和奴隶制的历史。在《Basquiat:Boom For Real》 一书当中,历史学家和策展人迪特·布哈特认为巴斯基亚的创作方式可比较「互联网时代和后互联网时代以『剪切和贴上』选取样本」的做法。作家布莱恩·吉辛及威廉‧布洛斯从圣经、儒家经典、报章及信件等不同来源「剪切」字词,在将文字重构并赋予全新意义。布哈将这种「剪切」手法与巴斯基亚的创作互相比较,而事实上这种非正统的语文技巧让巴斯基亚深表钦佩。巴斯基亚吸收了图像、口语、文字、广告、书籍和文章等不同来源的材料,创造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独特视觉语言,表达他在纽约的生活体验,并以之诠释其加勒比文化根源以及西非血统有关的集体记忆。

「事实上,巴斯基亚的作品体现了黑人身份和生存经验的复杂性。 [...]巴斯基亚也有论及欧、美、非洲和非裔移民,但这些议题并非独立存在。 [...] 这些历史和身份同时存在于一个非常后现代的现实当中。 这位艺术家的黑人身份不断在变化; 我们不能只在图像中找它。 相反,我们必须观察巴斯基亚在作品中创造的种族和民族之网。尚·米榭·巴斯基亚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多重观点的独特美学,我们若要理解当中意义,则必须摆脱以前对种族、文化和这些作品的艺术地位的误解,重新审视一切。」
乔丹娜·摩尔·萨吉斯

尚・米榭・巴斯基亚,《奴隶船(烟草)》,1984年作,压克力彩、油彩棒及画布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自我身份认同及奴隶史
点击下图的红色圆点,查看《致水神》丰富的象征意涵。各类象征符号体现了巴斯基亚对文化元素旁征博引,而且对非洲宗教体系和美洲文化历史理解得十分深入透彻。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Created with Sketch.
  • 香烟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标图案

    与《致水神》同样创作于1984年的还有《商标》、《奴隶船(烟草)》、《薄箔》和《手臂与锤II》等作品。这些画作全部都有引用香烟品牌Player’s Navy Cut的商标图案,意指美国香烟业过去靠奴隶经营的过去。在这些作品当中,《致水神》的处理手法可说是最含蓄的一幅。除了烟草商标之外,本作还引用了多个符号,表达巴斯基亚对自我身份认同、种族主义和奴隶制黑暗历史的探索。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致水神》刻划两个人站在画面的左右两侧,将二人联合起来的是画面上方中心位置的发光圆形,或是代表太阳或月亮。画中奴隶的头部两侧各有两艘奴隶船,嘴巴似乎被铁枝覆盖。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巴斯基亚多次在画作中引用源自非洲的恩西比底(nsibidi)象形文字,在这里,举起的手臂可能也是一个恩西比底符号,表示「这里的整片土地都属于我」。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画面左方的人物浑身涂满炽热的红色,周围笼罩着一层电光般火黄的气场,他精力充沛,似乎正在崇拜右方手握灵蛇的奴隶。这可能是作品标题中提及的水之女神玛米瓦塔(Mami Wata)的追随者,又或者是西非文化中人称「格里奥」(griot)的吟游诗人,他们将民俗故事代代相传,是传颂历史的重要角色。巴斯基亚在大约1984年将格里奥的形象融入创作,由于他有不少作品都包含了自画像,因此格里奥也可能是巴斯基亚的自我写照,代表经常被历史及西方主流艺术史忽略的非裔移民发声。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从右方人物手臂上无力垂下的蛇,让人想起非洲的水之女神玛米瓦塔。相传玛米瓦塔懂得呼唤灵蛇、弄蛇,故此多以手握灵蛇或被众蛇包围的形象出现。玛米瓦塔亦常以美人鱼的形象出现,在非洲大西洋地区信众尤多,在非洲及美洲以各种形象出现,在海地则成为伏都教的一部份。伏都教在奴隶制和殖民主义历史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抵抗法国殖民帝国的一种手段。《致水神》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示了巴斯基亚作品引用的文化元素之广博,以及他对非洲宗教体系和美国文化历史的深入理解。

    Icon Navy - Close - 24x24 Created with Sketch.

© ESTATE OF JEAN-MICHEL BASQUIAT. LICENSED BY ARTESTAR, NEW YORK.

巴斯基亚的木板作品或利用木板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出自 1984 年。这一年,高古轩的东主拉里·高古轩替巴斯基亚在加州威尼斯市租了一间画廊,他就在这里用回收的木板作画,其中包括《Gold Griot》(1984年作)和 《无题》(1984年作),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木板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创作媒材和元素。

巴斯基亚极擅长运用不同媒材配合主题,突出作品背后的意义。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的策展人埃莉诺·奈尔恩指出,巴斯基亚在创作生涯里不断研究各种媒材,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信手拈来的才华……他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以媒材的质感来突出作品的主题。」

致水神》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巴基思亚在作品的下部加上木板,再在画面右侧加上一条铁枝,暗示了一艘船的形态和结构。如此一来,艺术家通过这艘运送奴隶穿越大西洋的船,加强作品的叙事性。总体而言,本作一大值得细味的精彩之处在于其质感和立体感——木板和铁枝成为传意和叙述的工具,而不只是画中人物的背景或支撑物。

巴斯基亚作为拥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他以《致水神》重新审视民族祖先的历史并将之传扬开去。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与当下息息相关,当中涉及的思考和讨论,也是这个时代急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当年巴斯基亚以桀骜惊才震撼当代艺术界,余波至今未了,足证他在艺术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

翻译:施文慧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Sheryl Sze
编辑:吴君莉 Chinese version edited by Lee Ng

當代藝術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