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草间弥生的软雕塑世界

走进草间弥生的软雕塑世界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无限镜屋和南瓜雕塑闻名于世,光芒往往盖过她的软雕塑,但其实这些软雕塑是一道大门,带领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更理解她的实践和痴迷。现在就让我们探索她这个鲜为人知的创作面向。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无限镜屋和南瓜雕塑闻名于世,光芒往往盖过她的软雕塑,但其实这些软雕塑是一道大门,带领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更理解她的实践和痴迷。现在就让我们探索她这个鲜为人知的创作面向。

自1961 年起,软雕塑一直是草间弥生创作重心之一。她当时住在纽约,最初创作的几个软雕塑系列以家具和日常用品为题材,上面铺满大量机器制和手工缝制的柔软阳具形状,象征她与性之间的模糊关系,并反映她的心理状态。很多人认为,这些作品预示了 1960 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除了宣泄个人情感外,这些软雕塑更象征草间弥生的愿景:她视世界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中的物体和生物一直不断变换、交织。

草间弥生在29 岁时前往美国,远离她眼中过于保守的日本社会,还有被母亲的意志主宰的家庭。尽管不谙英语,她为了实现艺术梦不惜远赴他乡。在纽约,草间弥生受普普艺术、极简主义、概念艺术和偶发艺术等艺术运动薰陶,完全沉浸在当地充满活力的艺术气氛当中。

草间弥生曾学习日本传统绘画,但此时的她已从日本画风格中解放,转向创作以微小而重复的图案构成的《无限网》系列。无限网自此成为草间弥生的艺术图腾,而且这个系列至今仍有新作品面世。

草间将她在纽约的日子形容为一场持久战;当时她为了创作尺幅如壁画般庞大的《无限网》系列,必须耗用大量油彩,而这些材料售价高昂,使她经常陷入拮据的状态。至于她的首个软雕塑——《积累 No.1》(1962 年)以廉价的现成材料和现成物制成,这大概也是因为当时资源紧绌而别无他法。在使用扶手椅等家具作为雕塑的核心结构前,她亦曾涉猎拼贴画。草间弥生在自传中提及那些扶手椅都是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捡拾所得。这位邻居兼好友还帮助她利用床单缝制多个阳具填充物,并将它们固定在扶手椅上,令扶手椅在柔软突起物的堆积下隐没不见。

草间弥生,1964年摄于纽约。图片鸣谢 Estate Of Evelyn Hofer/Getty Images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草间弥生再次用类似的手工缝制阳具形状织物覆盖整张沙发。 1962 年,两件软雕塑首次在纽约先锋绿艺廊(Green Gallery)亮相,同场展出的还有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和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欧登伯格在那次展览后不久开始创作软雕塑装置,旋即声名鹊起。草间弥生曾表示,她的作品是欧登伯格的灵感来源;尽管事实仍存在争议,但现今许多学者都同意,以男性为尊是当时艺坛的常态。

草间持续而重复地以阳具为主题,并在创作每件软雕塑的漫长过程期间,直视这男性生殖器官、将它融于创作、并抹去其崇高庄严的属性,企图抵抗和消灭这种雄性的力量。她手下的这些填充物柔软无力,以表示它们实质上并没有多大的能耐。

草间弥生, 《无题》 ,1965 年作

自此,以阳具为主题的作品倍增,它们附植在船、梯子、簸箕和服装配饰等形形色色的日常用品中,化身成拟人化、幽默而具动感的软雕塑。草间弥生在少女时期经历过日本战乱,她曾经缝制降落伞,这些经历和回忆对她一生影响非常深刻。通过将家居物品转化为具性意味的艺术品,她成功扭转物品的功能和文化意义,一改它们本为传统家庭用品的象征意义,还有「家」的形象。在《无题》(1965 年)中,浴盆不再理所当然是家庭主妇的物品,反而成为一个自主而怪异离奇的实体,当中涌现布满条纹和圆点的阳具。草间将这些日常物品从社会和道德属性中解放的同时,自己亦不再受日本单身女子和女艺术家的标签所限,从而摆脱自己的社会、性别和民族身份的枷锁。

草间弥生, 《GENTUER OBJECT(雀之灵)》 ,估价 60,000 - 80,000 美元

草间弥生与性的关系模糊不明。她对自己的「性痴迷」和「对性的恐惧」直认不讳,强调她与伴侣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的柏拉图式关系。然而,她同时亦表明自己远赴纽约是为了赞扬「性革命」和颠覆大众对性的保守观念。不过,从草间弥生的各种陈述和自传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殿堂级大师对世界的理解和她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她对精神病学理论充满热忱,由始至终仍能以理性态度分析自己的焦虑和精神官能症。

草间弥生, 《花(A)》 ,成交价 69,300 美元

事实上,草间创作的阳具图案往往与母性或女性的关系更明显。在一张摄于 1963 年的照片中,她站在《积累 No.1》和一幅鸡蛋盒砌成的墙之间凝视镜头。当时,她正收集废弃的鸡蛋盒创作大型雕塑,而鸡蛋盒的凹位刚好可填入男性的阳具。这种母性和女性特质在草间后期的作品中仍然可见:《花 A》(1985 年)由一个中等大小的盒子构造而成,内里闪闪发亮的鸡蛋仿如栖身在鸟巢中,被同样柔软小巧的阳具形状挤压包围。同样地,在《Gentuer Object(雀之灵)》(1988 年)中,柔软的阳具形状簇拥着以羽毛为花瓣、合成毛发为花蕾的花状物;而《银色之夜》(1982)则上演一幕危险的处境:一堆阳具挤在无边无际的簸箕上,较高的母性元素正照看着较小的部分。

草间弥生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里(1965 年),图片由 OTA FINE ARTS 提供,东京/新加坡;维多利亚.米罗(VICTORIA MIRO),伦敦;大卫.茨维纳(DAVID ZWIRNER),纽约。 ©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亦善于营造环境带给人的感官体验。重复出现的软雕塑就如《无限网》中的网状圆点一样,建构出令视线失去焦点的消融环境。草间曾在纽约的葛楚.史坦艺廊(Gertrude Stein Gallery)举办「聚合:千船会」展览(1963 年),展出布满阳具的银色划艇,同时将 999 张印有这件作品的海报贴满画廊墙上。 「聚合:千船会」被视为草间创作的第一个「环境」,并为她其后一系列著名的大型装置打响头炮。在《无限镜屋:阳具原野》(1965 年)中,软雕塑因镜子的幻象而倍增,白底红点的阳具似在无限生长,继而生出无垠的空间。草间弥生在装置中间摆姿势拍照,使本来寂静的空间活动起来,将自己置于这个非常个人而奇特的生态系统的核心位置。

草间弥生, 《无题(银鞋)》 ,成交价 37,800 歐元

有趣的是,草间弥生在早年的素描作品里已经画过一些花朵状的突起物。在她 1945 年的石墨纸本《牡丹枝干习作》中,萌芽的牡丹从枝干中长出,形成非比寻常的长条形花蕾。从这个角度看来,每件软雕塑都是一个有机物,每个「阳具」都如新芽一样茁壮生长。日本的神道教赋予日常物品生命,草间弥生的沙发、船和篮子亦同样充满生命的律动。 《无题(银鞋)》(1976 年)由鞋子和缝制的填充织物制成,像肢体一样稳健可靠,似乎甚至能在夜间偷偷跑动起来。总体而言,草间弥生的软雕塑就像茂盛的植物群一样,能借不断变异而自发繁殖,茁壮成长。它们属于一个异想天开的世界,当中万物自由无束地互相融合交织,涌动着无穷的生命力。


翻译审稿:吴君莉
Chinese translation reviewed by Lee Ng

當代藝術

关于作者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