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在空气中》是英国匿名涂鸦艺术教父班克斯的经典作品,立场鲜明地表达对和平的追求。画中蒙面的激进分子正准备将一束花扔向半空,这是对战争的控诉,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世道的荒谬。它在千禧年初以街头涂鸦形式面世,现已成为班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标题《爱在空气中》与约翰.保罗.杨(John Paul Young)在1978年推出的大热歌曲同名,不止有嘲讽的意味,同时亦带正面讯息,反映班克斯在这纷乱世界中的幽默睿智之道。
《爱在空气中》最初出现在以色列西岸隔离围墙附近。这是班克斯活用城市环境及公共建筑来传达信息的力证,而且无论身在世界哪一端,观者都能感受到这个图像所饱含的思想和情感。画中人用力投掷的动作昭示他的抗争者身份,但手中的花束却是和解的象征。这个作品画面后来成为2005年出版的《Wall and Piece| 涂鸦教父班克斯官方作品集》封面。
「我相信我有勇气在西方的民主社会中匿名地站出来,提倡一些其他人不再相信的价值——譬如和平、公义与自由。」
和平与反战是班克斯的中心议题,他将象征和平的事物与暴力的图像交错并置,期望借此令人们从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中醒觉过来。这样的手法在其涂鸦作品中颇为常见,特别是2000年代初期的创作,包括2001年出现在伦敦苏豪区墙上、手持火箭发射器的蒙娜丽莎;《炸弹拥抱者》(Bomb Hugger)中抱着导弹的小女孩;以及《黑色追缉令》(Pulp Fiction)中以香蕉代替手枪的人物。
《爱在空气中》的蒙面人看似是个暴力的示威者,正要将武器掷向画面外的敌人。按常理说,他手上的应该是手榴弹、砖块或炸弹,但班克斯却以鲜花取代武器。如此巧妙的替换令人联想起1960年代的「权力归花儿」运动(Flower Power movement),当年的学生反战示威潮蔓延整个美国和法国,在其中一场大型示威上,一个年轻的示威者将一朵小花放入他眼前的军警手中的枪管里,这张震撼的新闻照片自此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脑海中。
以色列西岸隔离围墙是一幅长达708公里的墙,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分隔开来。围墙于2002年建成,班克斯随即在墙上多次涂鸦,控诉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不公义,还有恐怖主义和军事主义的祸害。从2000年代中起,班克斯的作品陆续在加沙及西岸地区出现。 2017年,他在伯利恒的隔离墙一旁开设「围墙酒店」(The Walled Off Hotel),并以「世界上景观最差的酒店」为宣传口号。
「所有涂鸦都是低调的抗议手法,但模版涂鸦则有更深一层的历史意义。它们曾被用来掀起革命及叫停战争。」
这幅画面最鲜明的地方,就是那束手绘的鲜花;班克斯很少在同一幅作品里使用油彩和模版喷漆,他这样做突显了本作的讯息,即暴力与和平的对照——强悍的黑色男子与柔弱的彩色鲜花。此外,由于任何人也可以用模版涂鸦以较低成本且迅速的方式复制一些具有冲击力的图像,所以这样的涂鸦往往令人联想到地下政治运动、庞克文化以及草根社会运动。
自2005年「粗鲁油画:重新合成的杰作:恶意破坏与社会败类」的恶搞油画系列开始,班克斯开始涉足油画,甚至将油彩及模版喷漆并用,创作了这幅极受藏家重视的《爱在空气中》。
凭着《爱在空气中》等作品,班克斯与历史上其他透过艺术对政治及社会议题表达意见的艺术大师齐名,包括欧仁・德拉克洛瓦与安迪.沃荷,前者以1830年七月革命为蓝本,绘画了代表自由民主的《自由领导人民》,后者则以流行文化为手段,颠覆一些本来极具政治意味的图像,例如1964年的《种族暴乱》等模版印刷作品。另外还有不少艺术家选择将艺术带到大街小巷,向普罗大众表达他们的讯息。 《爱在空气中》经常被复制,在流行文化流传甚广,它不仅是班克斯备受追捧的典范之作,而且所表达的讯息历久常新,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