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 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 – 1669年)被公认为是西洋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精通素描、油画和版画,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又是有着古怪性情的狂热的收藏家,扮演了老师及画商的多重角色,可是生活无节制,最终穷困潦倒而逝。对于伦勃朗,我们知道很多,但却永远解不开他身上的迷——这是位极尽人间欢乐与痛楚,将艺术的可能性拓展到他人无法企及的维度的天才。
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对伦勃朗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将我与伦勃朗相提并论!简直是亵渎!和伦勃朗这个艺术巨匠!动脑子想想吧,我的朋友!我们应该在伦勃朗面前臣服,永远不将任何人与其相提并论!」
伦勃朗在世时已经享有国际盛名,1630年代为他的黄金时期。十七世纪荷兰的经济迅速发展,艺术不再仅仅是王宫贵族或宗教权势的专属,中产阶级开始成为新的艺术赞助人(patron)。公众对于艺术的喜爱迅速增长,拜访艺术家工作室也变得流行起来。伦勃朗受到了公众的推崇。有理论认为,伦勃朗对自画像的沉迷不仅仅是对于「自我」的寻求,同时也是他作为「著名人物」的肖像画。
伦勃朗自1640年代后期起,作品数量骤减,主题风格变化多端,明显不及其黄金时期受到赞助人的拥护,很多主顾开始寻求阿姆斯特丹别的肖像画家。伦勃朗于1656年宣告破产。虽然我们对此现象有着不同的解释及猜测,但众多历史记录表明,即使在伦勃朗去世后的很长时间内,仍不乏艺术鉴赏家对他的赞誉。
同时,很多十七世纪后半页的书籍开始批判伦勃朗。十八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的艺术思潮提倡回归古希腊罗马艺术,强调构图的清晰性和逻辑性,认为艺术应该表达理想化的美德。伦勃朗强烈而毫不妥协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理所当然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甚至被描述为「违背了当今艺术的准则」,他在故乡荷兰也遭到冷落。
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为西洋艺术史的主流,人们开始对启蒙运动对理性的肯定提出挑战。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想象力、直觉及艺术家主观力,认为感官及情感对于我们理解和感知世界来说同等重要。浪漫主义艺术家极力推崇伦勃朗,并认为他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自此以来,伦勃朗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荷兰也再次得到肯定,成为了「荷兰艺术」的象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可动摇。
每个时代对同一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接受,此现象并非罕见。意识形态可能「造就」或「毁灭」一个艺术家,而不同时代的思潮轮换也会带来艺术作品命运更迭,艺术史的书写也因此不断被「更正」。站在市场的角度,品味喜好的变化也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伦勃朗在很长时期受到了大众审美的排斥,但他同时却得到了鉴赏家的肯定,甚至被其他艺术家所效仿。也正是因为伦勃朗艺术的光芒咄咄逼人,他才会成为潮流变换时被批评指责的对象。其作品中强烈的个人表达在二十世纪初的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中仍得以延续,很多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如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都公开承认伦勃朗对自己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