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着现代主义开拓创作和思考艺术的新形式,不同的新艺术风格得以迅速在二十世纪百花齐放。虽然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力依旧存在,但一众艺术家开始寻求方法,革新自己的创作方式。部分人更在毕生的艺术路上,涉足多个风格各异的艺术主义。他们不只遵循熟悉的地方风格,而是透过旅游、参观海外博物馆和美术馆、研究印刷在杂志和书本上的当代艺术图片,扩阔自己的艺术疆土。
在这文艺丰沃的时代,每位艺术家都会以个人方式演绎及结合不同风格,满足自己的艺术表达需求。同时,他们亦以全新角度看待及革新创作对象。在人物和花卉这两个传统对象上,东西方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均随着时代一直演变。而研究这段演变的历史,正是其中一种方法,有助我们了解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即混合风格。
在勒迈耶(1880-1958年)及马克・夏加尔(1887-1985年)的具象作品中,法国现代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显著。生于比利时的勒迈耶于1932年定居巴厘,并绘画众多当地生活的画作。其作品经常描绘他担任舞蹈员的太太妮·帕洛,以及其他女性在日照花园或沙滩上的面貌。无论是绘画油画或粉彩画,他皆以鲜明的笔触绘出完整一系列的印象派色彩。他的粉彩画作品《花园中的两位巴厘女子》,显示他采用鲜艳色调,有点类似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内(1840-1926年),勒迈耶在作品中描绘自己于充满异国风情的巴厘的生活。夏加尔生于白俄罗斯,但成年后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法国。他以澎湃的想像力及柔和的笔触描绘其对象。这种风格是源自他儿时在俄罗斯及波兰所接触的犹太文化。夏加尔在1911年移居巴黎后,受到法国兴起的现代风格薰陶,包括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但他最终创出自己的个人风格,散发著抒情的天真烂漫。夏加尔的《马戏团》勾勒马戏团帐篷内聚光灯下的群众面貌,当中还有一些稀奇的人物,包括骑着一只巨鸡的杂技女演员。
夏加尔亦绘画了充满欢乐气息的静物画,包括《家乡的鲜花》(1965年作),这幅作品重塑他对村庄生活中的香气和感官的回忆。相反地,以尖锐棱角的墨黑线条见称的法国画家贝尔纳・布菲(1928-1999年),在其《静物与蓝色咖啡壶》中注满忧郁的色彩和几何图案,营造艰苦朴素、宁心沉思的气氛。
花卉是日本艺术的传统对象,而两位以花卉作品见称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其作品充分反映日本艺术的元素。生于日本的児岛善三郎(1893-1962年)在法国和意大利进修三年,这两个地方的各种风格,如威尼斯风格主义和法国野兽派,均塑造其风格发展和品味。他钟爱的对象—裸体、风景和静物—均源自他早年接触的西方艺术。随着児岛善三郎的风格慢慢演变,他的静物及花卉画作,如《大丽花》,把传统日本艺术对象,糅合到其现代主义风格之中,包括把外形扁平化及简化。生于台湾的廖继春(1902-1976年)之风格演变也很相似。他在1924年获取录入读东京美术学校,因而接触到日本艺术。他在学院中与同学陈澄波(1895-1947年)向现代主义艺术家田边至(1886-1968年)学习。随着廖氏浸淫在日本及西方艺术之中,画作变得越发大胆,展示他所称的「中国民族强烈的色彩感觉。」他的油画作品《花》(1970年作)呈现他演变多年、甚具活力的个人风格。想像力丰富的二十世纪新加坡艺术家张荔英(1906-1993年),其个人风格拥有更为强烈的欧洲艺术色彩。她的《椰子和辣椒》(1973年作)专注于多角度的构图,令人联想到保罗・塞尚(1839-1906年)的画作。
越南画家梅忠恕(1906-1980年)于河内中南半岛美术学院进修,并因而深受法国现代文化薰陶。他相隔七年的两幅作品《芳小姐的肖像》及《河边的斗笠仕女》,以同一位身穿宽松外衣的女士为对象,显示他非常钟情以巴黎的细腻风格勾勒越南女性。1937年,他离开越南移居法国,并绘画《橙衣女子》。画中女士的发型、化妆和时尚的简约风格,诉说著两种文化交汇的现代之美。
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孕育鲜明的地区和个人风格。著名新加坡艺术家刘抗(1911-2004年)生于中国福建,并在马来半岛成长。他入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而接触中国现代艺术。在1928年于巴黎进修后,他返回上海绘画及任教。刘抗与刘海粟(1896-1994年)关系密切,后者是某艺术杂志的创办人,亦是鼓励学生以欧洲风格绘画裸体画的首位中国艺术家。两人均相当欣赏欧洲现代主义画家文森・梵谷、保罗・塞尚及亨利・马蒂斯。他的油画《赏鸟》是以新加坡南洋画风绘画而成—这种风格把西方水彩画及油画的技术,融入到中国水墨画的美学中。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陈逸飞,以他称为「浪漫写实主义」的澄明细腻风格刻划女性。他结合两种法国风格传统—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希望以全新的画风及掌握有致的情调,描写孤清的女性对象。陈逸飞的肖像油画《清赏》(1990年代作)及《开幕夜》(1989年作),拥有深邃的阴影和压抑的色调,以及精心设计的庄严构图,散发著浓厚的电影摄影色彩。
席德进(1923-1981年)作品《洋女》(1970年作)融合东西方的美术风格。他在1923年生于四川,师从深谙欧洲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林风眠(1900-1991年),因而深受薰陶。到台湾定居后,席德进的艺术历程经历三个风格迥异的阶段。《洋女》来自他艺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在这风格中,他以坚实的笔触熟练地刻划出鲜明清脆的轮廓肖像,当中包括很具同性情色感的年轻男性。随着外界越发认同席德进对台湾现代艺术的贡献,他在第三个及最后一个风格阶段中,绘画出既活泼又含蓄的水墨风景画。
东西方的风格糅合,亦可见于安德烈・布拉吉利(1929年生)的作品中。他毕业于巴黎法国美术学院,并把自己内省的艺术风格,归功于法国华裔作家程抱的文学作品。《 四骑士》(1990年作)呈现他极具流体感的笔触,还有如梦似幻的气氛,这两个特点令其作品深得亚洲收藏家青睐。布拉吉利最爱的对象包括卡马格白马及太太香黛尔,他把太太绘画于《香黛尔与玫瑰花束》(1990年作)。
跟现代主义画家一样,二十世纪的雕塑家亦挣脱过往的束缚,能更自由地以人物为艺术载体,试验各种不同风格。1961年,巴布罗・毕加索(1881至1973年)创作青铜雕塑《音乐家》,他当年已八十岁。毕加索体现现代艺术数之不尽的可能性,比其他现代主义艺术家更多。他芸芸的雕塑作品中,有像拼贴画的金属片结他、由玩具碎块组成的动物、以及拥有女性线条的彩色瓷器。《音乐家》这个站立人像原本来自一块切出的陶土,凭著其外形轮廓、甚具玩味的弯曲双臂及活泼的细节,获视为毕加索对精致古典雕塑的深情嘲仿。另一个铜雕是亨利・摩尔(1898-1986年)的《四分之三人物:线条》(1980年作),由数个肉欲感官的抽象形体组成,看起来就像在空间中转动。表面布满网状的缝线及线条,是来自刚刚铸好、尚未打磨的青铜外观,这些线条为原本光滑的表面注入形态美。《四分之三人物:线条》无定形及无从定义的外貌,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也反映摩尔钟情骨头和岩石结构。
台湾艺术家朱铭(1938-2023年)以创新手法运用材料,带来全新风格,他以木头、青铜、发泡胶、瓷器和不锈钢制作雕塑。朱铭在青少年时师从李金川,李氏是为当地寺庙雕刻佛像的工匠大师。因此,朱铭的艺术生涯也是始于宗教人物,直至他好友杨英风(1926-1997年)介绍他接触历史悠久的太极拳为止。他作于1976年的樟木雕塑《太极:玉女穿梭》,外形笔直刚硬,因为他希望创造一种新风格,呈现太极拳所需的澄静心境,以及严谨的自律性。朱铭在雕塑过程中使用锯,以展露木材的质地,探索大自然与其能量之间潜藏的联系,激发哲学及灵性思考。
雕塑家透过选择不同媒材和材料,能锻造充满矛盾感的人像。任哲(1983年生)创作的多个庄严雕塑,灵感来自古代中国王朝。精致的不锈钢雕塑《雨霁》(2020年作)呈现一名男子沉思暴风雨所造成的破坏,表达出他的内心力量。已故越南绘画大师武高谈(1908-2000年),则以其细腻的红陶雕塑《两位少女》(1939年作),营造截然不同的女性韵味与优雅。
毕加索曾说:「艺术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不存在于当下的艺术,永远都不会存在。」他认为,伟大的艺术必须吸收及表达所属时代的能量和想法。这就好比一块强大的透镜,让我们见证及思考艺术风格的沧海桑田。在这角度下的艺术风格史,正是探讨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如何创作全新的艺术语言,诉说自己身处的时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