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苏富比现当代艺术拍卖将于3月29日至30日举行,在拍卖举槌前夕,我们将会预览十五件来自日间拍卖的艺术杰作,率先进行深入鉴赏。这批精彩作品横跨姿态抽象和抒情抽象表现主义 、社会现实主义、具象派等众多艺术时期,每一件创作都是反映和思索人类存在经验中复杂交缠的情感的具体呈现。
陈逸飞,《黄金桥》
陈逸飞在1980年移居美国,后于1990年回国并定居上海。他的艺术创作始于社会写实主义,却又不经意泛出梦华往事的情调,在呈现当代艺术萌发活力的面貌的同时,也结合了古典绘画的优雅风韵。他所绘画的《黄金桥》(1986年作)正正体现出中国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对他的评价:「他找回浔阳遗韵的风姿,江南午后的宁静,小桥流水的思念,安顿了一代人浮躁的眼睛和心灵⋯⋯他曾以中国的美丽,感动过世界。」
卡米耶.克洛岱尔,《沉思或亲密》
卡米耶.克洛岱尔在1894年间进入著名雕塑巨匠奥古斯特.罗丹的工作坊,在那个女性雕塑家为数不多的时代中引领风骚,并曾于巴黎独立艺术家沙龙中展出作品。在近年代,她终于在艺术史的脉络中获加载史册,成为多部电影包括《罗丹的情人》(1988年)的题材,法国也设立了一座纪念她的博物馆——卡米耶.克洛岱尔博物馆。《沉思或亲密》是总版数十件中的第九件作品。,刻划了一位在壁炉前跪着的女子,雕塑盈溢感性美,情感饱满,在其时代展现出极现代的风格。
吉原治良,《无题》
吉原治良是1954年日本具体派艺术运动的共同创始人之一,而《无题》的白底黑圆圈正是代表其特色风格的鲜明标志。他从1962年开始绘画圆形,这个符号在同时间象征着完整、结束、空无及和谐。本画在1971年成作,即吉原去世的前一年,同年他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具体派」展览参展。吉原的画布作品在市场上极为罕见,目前仅有不到80幅曾于拍卖场上出现过,当中描画圆圈的画作更是寥寥无几。
朱铭,《太极系列》
这件木雕在 1992 年诞生,木雕中的人体做出拱桥动作,摆出敞开心扉的姿势,头向前看,同时伸展身体。朱铭的「太极系列」享负盛名,展现出他在跨媒材创作上游刃有余的功底,也反映了他擅长捕捉人体敛气运劲和力量蓄势待发的独特天赋。本雕塑作品在朱铭于香港艺术中心举办「木太极:朱铭」展览的一年后成作。
斯科特 · 卡恩,《室内》
画中的斯科特 · 卡恩仰卧在一张悬浮的蓝色床上,床褥表面好像一片塌下来的天空,也像一潭碧水。卡恩将自己绘画成一个身体既存在于现实,同时又身处梦境中的人,展现出艺术既能纪录记载,又能激发创造和升华的力量。画中的蓝系色调让这位美国艺术家的作品与已故艺术家王俊杰的作品隔空对话,尤其是比照王俊杰艺术生涯最后一批画作中不同的蓝色夜景,构成一次丰富充实的对照比较。
白髪一雄,《兰丸》
出自白发一雄之手、呈深红色调的《兰丸》是力道与克制的体现。这幅画作由红色混橙色的漩涡状构成,在展现这位具体派艺术家运笔势不可挡、刚劲有力的独有特色之余,也显出沉稳和成熟的表现。《兰丸》在1986年成作,在这一年白发一雄首度前往欧洲,巴黎庞毕度中心也在同年举办了极具历史意义的「日本前卫艺术 1910–1970」展览。
林风眠,《修女》
林风眠是一位致力开辟艺术现代化的先驱,有着自由开放、学贯中西的博学精神,也是赵无极、朱德群和吴冠中的老师。此幅具象画作中,人物背后的光环和对称的构图呼应了数百年来的俄罗斯圣像画传统,与此同时,其线条简洁且色彩素净,在风格上极具现代感。彩墨纸本的媒材使用体现出林风眠糅合东方美学与西方画风的能力,而花朵则是在林风眠后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林寿宇,《长与短》
生于台湾的林寿宇在画作《长与短》(1966-68年作)以建筑学的角度将平衡、重量和空无的概念精准呈现。他的作品美学散发永恒的清净与纯粹。本作是他作为台湾艺术家参加德国第三届卡塞尔文献展(1964 年)后完成的创作。
刘小东,《在水中放松》
这是一幅尝试描摹静憩的画作,在描绘一片宁静致远的外在景象时让人不禁猜想主角的内心世界。光与影柔和交织,黑色泳衣以明亮的用色勾勒,轻轻浮在水面,所有表现都营造出怡然自得的平衡感和浓浓的和煦暖意。《在水中放松》(1999年作)暗自呼应着亚历克斯・卡茨和卢西安.佛洛伊德的作品,展现中国艺术家刘小东最温柔治疗、触动心灵共鸣的艺术表达。
刘野,《女孩与蒙德里安》
刘野借皮耶.蒙德里安的原色垂直线画作,对照儿童人物柔和圆润的曲线,藉此创造出一种矛盾的视觉。《女孩与蒙德里安》(2004年作)以中国和西方艺术的交汇点为创作灵感,思索接触新文化下所产生、种种微妙的和谐、平衡和碰撞。蒙德里安的画作以正面呈现,而小女孩则以她的侧面示人,隐喻了不同观点的共融理解。
乔治.马修,《弦歌》
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开创了强调个人动态、直觉性和即兴而发的抒情抽象主义,他将这些要素与结构形式列为同样重要的地位。《弦歌》(1987年作)任由个人的即兴发挥,透过血红色的编织纹理和暗黄色的曲折形态,将个人当下投入的实时行为刻画下来。
石田彻也,《制压》
石田彻也是一位深刻洞察人心的艺术家,他能够将孤立感与幽闭恐惧、社会不公与无情天灾转化为强大的视觉语言。他所画的人物成为当代的悲剧人物,在价值颠倒错乱和冲动无法调和的世界下成为受害者。《制压》(2004年作)是节奏急速的科技时代的典型寓言,既超现实又病态,在令人震惊的同时又叫人心生同情。
武高谈,《绣球花》
武高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越南河内的印度支那美术学院,他之后移居巴黎,后来又移居至南法的蔚蓝海岸。武高谈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画家,他以美为探索对象,常常从诗歌和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尤其偏重花卉、女性和家庭场景题材。本作流露这位越南艺术家迭加了法国印象派画风的东方美学情调。
曾梵志,《三年级一班第14号》
此幅绘于1996年的画作,可谓是曾梵志经典面具系列中的绝佳作品。面具暗示着扭曲和疏离感,更成为了中国城市的隐喻符号,代表着背后因大规模的无情变革和经济迁移而流离失所的人。这幅画反映出普遍人的生存状况,也指涉曾梵志在1993年从武汉搬到北京之后无所适从的个人状态。
费南度.索培尔,《树(向马查多致敬)》
艺术家费南度.索培尔毕业于哈佛大学,他从出生地菲律宾移居西班牙,在画作中创造出一套含蓄的视觉语言,透过具暗示性的抽象形态让观者拥有自由诠释画面的权力。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曾在2022年以费南度.索培尔为主题举办大型回顾展,展览题为「索培尔:过去时刻的未来」。本画作的西班牙文标题中译为《树(向马查多致敬)》,指的是向巴西抽象派画家胡亚雷斯.马查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