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

皇上的美学

谢金鱼

许从溥仪退位以来,人们对于清帝国的好奇就从未断绝,红极一时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国不说,后来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到这两年大红的延禧攻略与如懿传,康雍乾盛世的魅力似乎随着影像艺术的发达而更深入人心。许多人说,那是个大气壮盛的时代,游牧民的尚武传统与中原的儒学文化完美地融合,文武兼备。也有人说,那是个典雅灿烂的时代,蓬勃的经济推进了物质文化的发展,在器物、书画、文学、织品、建筑……等面向都能看见这个时代的痕迹。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论哪个时代都会迎合帝王的喜好,但民国初年保存下来的大批档案,让我们对于雍正与乾隆的美学有明确的认知,雍正是「高冷帝」,一手好字是他的招牌,清雅淡丽是他的最高准则。而富贵天子乾隆对品评书画的喜爱已是众所皆知(在网路上受封「印章男孩」),他对瓷器、玉器与建筑也颇为热中,可说开启了中国艺术史上华丽多彩的一页。

至于康熙皇帝,虽然留下来的物件较少,谈论器物或艺品的资料也不像儿孙那么多,但他的美学就如他所开创的盛世一样,深深地影响了后代。

清康熙 清圣祖康熙皇帝朝服像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

※※※
关于康熙的文化素养,在奏折档案中的纪录并不多,但在他的儿子们编纂的《圣祖庭训格言》中,有他对于自己人生的自述,可以让我们一窥这位盛世英主的心理。我们知道康熙父母早亡,由辅政大臣们代管朝政,而他的启蒙教育来自于前明留下的「张、林二内侍」,他说这两人「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这两名内侍对他的影响甚大,除了教他读书识字、研读儒学,在书法字形与美感上,这两名内侍也有指导:「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

美国学者安熙龙的研究认为,康熙初期的辅政大臣们对于保存八旗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也连带地打压汉文化在宫中朝中的发展(见安熙龙《马上治天下: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因此,康熙对于汉地文化与美学的陶冶,显然与八旗权贵无关。曾经亲炙晚明精致文化的「张、林二内侍」,或许也将明代宫廷的美学传递给了康熙吧?我们可以想像,一个孤零零又求知若渴的小皇帝,举目所见都是晚明留下的各种器物,宣德青花、成化斗彩是他生活中少数的安慰,他虽然对晚明的奢侈多有批判,但这些明代源流的花样,或许也是一种对于童年的回忆。

不过,一味复古并非康熙的作风,他在《圣祖庭训格言》中也说,自己的求知欲十分惊人,只要是不懂的事非要搞懂不可,他相信靠着努力没有作不成的事,「凡人读书或学艺,每自谓不能者,乃自误其身也。」这样的精神也使他意欲习得西方传入的数学、天文、机械、油画……等技术,以机械钟为例,在他小时候,一个小小的机械钟就足以让他父亲顺治皇帝视作珍宝,在他的大力扶持与研究下,机械钟已经成为上层贵族家中的寻常配件,对此,他认为自己大幅地提升了后代子孙们的生活品质。

这样的态度也显示在瓷器上,台北故宫余佩瑾博士的研究指出,传教士将西方的油画、珐瑯等技术带入清廷后,引起了康熙高度的兴趣,传教士殷弘绪的书简中,也曾经提到康熙对于瓷器的狂热,甚至逼得传教士们装死、装笨来逃避康熙交派的任务。但我认为,如何研究、烧制出前所未有的瓷器,或许就像康熙提及的机械钟一样,不只是一种赏玩之物,也代表着他对于帝国未来技术力的期许与热情。

那是一种穷尽己力也要开创太平的魄力。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More from Sotheb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