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过去的一千年间,艺术家曾以无数方式展示女性的胴体:神圣、端庄、完美、丰腴、无拘无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现代主义崛起,才颠覆了这个传统。尽管十九世纪初西方传统的女体之美以德拉克洛瓦的妖娆女士裸体画和安格尔画笔下妩媚的宫廷仕女为佼佼者,但之后,众多与传统背道而驰的作品陆续问世,比如库尔贝回归根本的惊世骇俗之作《世界起源》(L'Origine du monde)(1866年),或者德加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疲倦女性平淡的生活。这股现代主义的先锋由巴黎画派孕育酝酿而生,他们在巴黎蒙帕纳斯的咖啡馆、沙龙、工作室和画廊聚会,其中包括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雷内.马格利特和藤田嗣治。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兼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在 1913 年出版的书籍 Les Peintres Cubistes Méditations esthétiques 中如此评价这种现代主义时代中的全新艺术精神:
在我看来,现代主义是有史以来最大胆的绘画流派。它质疑美的本质,希望以视觉方式展示与男人审美标准无关的美。到目前为此,没有欧洲艺术家敢进行这样的尝试。这些艺术家希望展示一种理想的美,不仅是人类引以为傲的呈现,更是宇宙对美的呈现[...]。这种全新的艺术作品披着宏大而不朽的外衣,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家的想像。它热心追寻美,高贵而活力充沛;它为我们带来的现实世界清晰无比。
巴黎是唯一可以进行必要融炼调和的地方,可以在艺术的鸡尾酒中加入各种现代元素,比如维也纳心理学、非洲雕塑、美国侦探故事、俄罗斯音乐、新天主教、德国技术和意式绝望等等。
莫迪里安尼的肖像画最能体现这种现代美,画作散发着强烈的情感色彩,特别是《宝丽特.茹丹肖像》(Paulette Jourdain)(约1919年)这幅名画。无论是社会中的平凡人,还是更为富裕的坐上客,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在作画时会一视同仁。莫迪里安尼的好友——立体派雕塑家雅各.理普希茨将他形容他为「保持对人有兴趣的初心,所以他会在澎湃而强烈的情感和想象驱使下描绘画中人物」。莫迪里安尼身后被奉为传奇,但他的一生短暂而波折不断。在他人生快完结之际,他描绘了艺术经销商利奥波德·兹博罗夫斯基(Léopold Zborowski) 的 14 岁女仆。茹丹为自己开拓出一条冒险之路,由朴素的布列塔尼沿海小镇孔卡尔诺去到光之城巴黎,为沙伊姆.苏丁和莫伊斯.基斯林等艺术家做模特儿,最终成为卓洛斯基的情人,为他在1924 年诞下一女。 1932 年,卓洛斯基英年早逝,茹丹接管了他的画廊,继续经营艺术品经销生意,直到二战爆发。年轻茹丹的肖像强调她卑微的出身:朴素的服装、发间的黑丝带、紧握的双手;大胆抖动的曲线为画作注入活力,与非洲雕塑的条状形态互相呼应,将她转化为象征尊贵的图腾。茹丹的目光深不可测,对比她卑微的出身,是挑衅性的反驳。背景中的线条棱角分明,体现了莫迪利亚尼与立体派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 1912 年的秋季沙龙中展出的立体派展示雕塑,有着同样别树一格的椭圆形头部和杏仁形眼睛。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奇特的新形态」情有独钟,更借意向历代大师致敬。作品借鉴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弗拉‧安杰利克捕捉画中主角内在光芒的手法,而主角迷离的眼神亦颇具达文西《蒙娜丽莎》的韵味。不同艺术世界的碰撞构成了莫迪利亚尼的艺术前瞻,促使他创作出体现巴黎画派现代精神的难忘之作。
为了让我纤细的线条勾勒出各种形态,我需要更光滑、更有光泽的画布。但想要将空白转化为富有纹理感的空间,并非易事;留白是日本绘画长久以来的重要部份。
著名美国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将巴黎视为「二十世纪的实验室」,各国艺术家纷涌而至,让文化与思想激情地碰撞交融。在这个生气蓬勃的艺术环境中,莫迪利亚尼的艺术道路与个性十足的日本画家兼享乐主义者藤田嗣治意外邂逅。 1913 年,26 岁的藤田嗣治来到马赛,获法籍朋友昵称为「Fou-Fou」,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成为了巴黎的风云人物,其受欢迎程度之广,连百货商店橱窗中的模特,都模仿他的打扮——留着标志性的刘海、佩戴金色圈型耳环和圆形玳瑁眼镜。 1921 年,藤田嗣治深陷情网,他在寄给朋友的信中兴奋地写道:「那位即将二十岁的可人儿,她也爱我。」藤田嗣治的情人名为露西‧芭杜(Lucie Badoud),是有着棕铜色秀发,皮肤白皙细腻的女子,所以他给她取了一个新名字「Youki」——日语中「雪」的意思。藤田嗣治创新地融合东西方的绘画技巧,以爱人为主题的作品更是将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裸女与猫》(Nu au chat)(1930年),水墨线条与画中象牙色的肌肤炫目的白色形成强列对比。藤田嗣治使用的这种乳白色颜料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泽,大概是亚麻籽油、碎白垩(或白铅)和矽酸镁混合而成,但他一直未有透露颜料的配方。他凭借日本艺术的传承,特别是木版浮世绘美学和日本的「间」(或负空间)概念,为西方的具象画作赋予了一种高贵、简约、感性的美感。
黑魔法是将女性的肉体转化为天空的动作。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对毕马龙为没有生命的物体注入生命这个神画传说深深着迷,并启发他创作。 《万向镜》(Le miroir universel) (1938至1939年),原为马格利特 1934 年《黑魔法》(La magie noire)系列六幅作品之一,描绘他妻子乔吉特.伯婕赤裸身体,依靠着一块岩石,并从腰部向上变形并融入蓝天之中。乔吉特是屠夫的女儿,她 12 岁便认识了马格利特,但于两人结婚近二十年后,婚姻遇到了挑战。马格利特爱上了年轻的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希拉.蕾格 (Sheila Legge),为了分散乔吉特的注意力,他安排了他的朋友保罗.科林内特 (Paul Colinet)带着妻子游玩。而然,乔吉特与科林内特之间也发生了婚外情。在《万向镜》中,马格里特笔下的永恒女性形象,突兀地与比利时中产房屋中常见、平淡无奇的护墙板并排,熟悉的一切突然变成未知,出人意表地打破内在和外在世界之间的界限。马格利特以超现实主义的点睛之笔,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以及欧洲在二战前见证和平与旧有秩序瓦解时,弥漫在空气中的「黑魔法」。他将乔吉特视为夜空中的现代维纳斯,在她的身上融入了亲密与无限的元素,将无法传达的梦转化为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