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画艺术凭借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自成一家,经过多年的蜕变和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现象。不论时尚、电影、文学还是当代艺术,我们均可发现动画作品的点点痕迹。随着动画艺术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它亦成为一门崭新的收藏领域,广受市场注目。香港苏富比现正呈献网上专场拍卖「Contemporary Showcase: Anime Go」,趁此良机,我们为大家梳理了日本动画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诚邀各路漫迷一起恶补,重温各个年代的经典之作!
1960年代
日本动画业始于二战结束以后。当时,日本动画深受西方动画作品所影响,其中以华特迪士尼的创作尤甚。1960年代,电视机渐趋普及,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电器,观众可以安坐家中观影,不需动身前往剧场。如今最享负盛名的日本动画,均出自此年代以后。

《小飞侠阿童木》于1963年元旦首播,是日本首部取得商业成功的电视动画连续剧,可谓日本原创动画风格的试金石。这部动漫改编自手冢治虫的科幻连载漫画《鉄腕アトム》,故事讲述天马博士创造了一具有感情的仿生人——阿童木以缓解丧子之痛,后来却将其抛弃,让阿童木在几经波折后成为人类与机械人之间的桥梁。此故事情节与迪士尼的《木偶奇遇记》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讲述非人类主角渴望成为真正的人类男孩的故事。《阿童木》是首部出口西方的动漫作品,广受大众好评,此后发展成多媒体商品。

《阿童木》的作家手冢治虫素有「日本漫画之神」的尊称,是现代日本动画的创始人。他在1968年成立了株式会社手冢制作动画制作公司,此后出品了多部经典钜作,包括《怪医黑杰克》和《小白狮王》等,被誉为日本动画美学的一代宗师,对漫画界的影响极为深远。

水木茂笔下的《鬼太郎》电视动画于1968年首映,起初只有黑白版本。故事设置在一个充满妖怪(yokai)的世界,将本来在民间传说中出现、可怖可畏的超自然神灵化身为一位位逗趣可爱、古灵精怪的奇异生物,深受孩童欢迎。1996至1997年,东映动画决定尝试以当时较新颖的电脑动画技术制作动画,此作就是首批获选的实验作品之一,意义别具。

1970 年代

蓝色机器猫「哆啦A梦」于1970年横空出世,自此成为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哆啦A梦》系列是新锐动画株式会社的作品,动画面世之年,日本正经历急剧的科技转变,此作反映时人对未来科技的想像。哆啦A梦身上有一个四次元百宝袋,装有许多神奇的高科技道具,总能在小伙伴野比大雄身陷险境之时及时拯救他;有时候,使用道具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闹出不少笑料。在高科技企业文化崛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变疏离;能拥有一只全能机器猫,对自己体贴入微、呵护备至,可谓普通孩子心中的最大梦想。哆啦A梦的形象深受世人喜爱,可谓日本的一大文化符号,曾于2008年获日本外务省封为日本首位「卡通大使」。
「机械人动画」起源自横山光辉于1956年开始连载的漫画作品《铁人28号》。此类科幻动画常以巨型机械人和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战斗机为故事核心,辅以末日背景。1970年代,此流派的经典钜作《机动战士高达》问世,以像真度极高的机械人设计、以及源自真实科学的武器装备为人津津乐道。此后,「高达」不但成为了机甲的国际代名词,作品更启发了军用护甲的研发工作。
1980 年代
1980年代是日本公认的「动画黄金时代」。在这十年,多间世界知名的动画公司相继成立,吉卜力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吉卜力于1985年由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高畑勋及铃木敏夫联手创立,曾出品许多家传户晓的著名动画,包括《龙猫》和《魔女宅急便》等。「吉卜力」(Ghibli)原为意大利文,意即「撒哈拉沙漠上的热风」,寄语工作室能在动画界掀起一阵旋风。随着日本经济起飞、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动画体裁在这十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多部经典名作迭出,可谓日本动画的寒武纪。

运动系动画可谓当时最受欢迎的流派之一。动高桥阳一的代表作《足球小将》于1981年放映,讲述主角大空翼决心成为世界足球冠军的逐梦之旅,在日本及非日语圈均广为人知。此作的斐然成就,带动了后来面世的运动作品如《乒乓》、《网球王子》和《第一神拳》均大受欢迎。
「魔法少女」是日本动画的常青主题,其起源可追溯至1960年代,《魔法使莎莉》就是魔法少女系动画的开山元祖。魔法少女作品以描写女性力量为故事主轴,1982年放映的《魔法公主明琪桃子》和翌年播出的《我系小忌廉》可谓此流派的试金石。这两套动画的制作人的布川郁司注意到,自从此系列的作品采用「变身」桥段——即描述主角以不可思议的魔法力量,蜕变成一个理想的另我化解难题后,变得更受男性观众的青睐。在芸芸魔法少女系动画之中,《美少女战士》和《百变小樱》可谓此流派的经典代表作。

不少动画作品亦反映了日本的传统家庭观。《樱桃小丸子》和《蜡笔小新》就是两套老少咸宜的合家欢作品,分别讲述两位小学生主角的日常轶事,趣味盎然,体现创意思维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1990 年代
时至1990年代,随着《龙珠Z》和《灌篮高手》风靡一众武术和体育迷,粉丝文化(fandom)逐渐普及全球。

《龙珠》的忠粉应该会说,它是史上最受欢迎的动漫作品。《龙珠》是鸟山明1986年推出的漫画,此后改编为电视剧,内容借鉴了十六世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支持者人数至今仍然有增无减。故事讲述本于深山习武的孙悟空随庄子出山,负责寻找散落各地的七颗龙珠,从此踏上修行之旅。龙珠的世界观奇幻深奥,由多位性格多样、变化万千的角色组成,个中不乏强大的反派;主角的修行旅途充满刺激的考验,当中不乏轻松逗趣的情节,令粉丝们着迷不已。

1993年,《灌篮高手》(《男儿当入樽》)开播,故事内容写实感人、鼓舞人心,角色人物间充满团队合作精神,在90年代日本青少年间激起一股篮球热,留下深远的文化影响。2006年,作者井上雄彦与出版社集英社出资成立「SLAM DUNK 奖学金」,每年资助一至两位具篮球天赋的日本高中生到美国留学,并且在当地接受篮球训练。2010年,井上雄彦更获日本篮球协会的特别表彰,鸣谢作品对篮球运动普及全国的贡献。


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正式首播,其时,日本动画业正陷入瓶颈。突破机械人动画成规,深入探讨生命意义、何以为人等哲学问题,反映当时充斥日本社会的焦虑不安感,其影响遍及日本艺术及流行文化,带领业界重新启航。

《美少女战士》于90年代横空出世,可谓魔法少女系列的经典名作。作品由东映动画制作,讲述一群美少女凭借魔法力量化身为正义的战士水手,为了守护银河系与邪恶力量作战的故事,彰显女性的阴柔力量。这种「变身」概念广受观众欢迎,自此以后,「魔法少女」流派应运而生。另一套备受喜爱的魔法少女系名作《百变小樱》则添加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元素,颠覆了当时动画界的刻板传统。

「宝可梦疯」
《精灵宝可梦》系列发行至今已有25周年,玩家捕捉可爱小精灵的风潮依然丝毫未减。任天堂于1996年正式推出《精灵宝可梦 红/绿》电子游戏,玩家可以以训练家身份收集各式各样的宝可梦,带牠们上竞技场作战,在游戏界一炮而红。此后,系列动画及集换式卡牌游戏陆续面世,在世界各地刮起一阵阵「宝可梦疯」(Pokémania)。如今,宝可梦系列产品的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创造无限商机,其粉丝群自作品面世25年来从未减少。
宝可梦电子游戏的主线与集换式卡牌游戏互相呼应,后者同样广受赞誉。集换式卡牌游戏鼓励玩家投入时间成本,游玩时间越长,遇见稀有宝可梦的机会亦会随之增加。另一款卡牌游戏《游戏王》的玩法与《宝可梦》相似,2009年更获健力士世界纪录认证为「史上最畅销的集换卡牌游戏」。随着年月过去,不少珍藏卡牌的价格节节上升,此领域的藏家对蒐藏、集换卡牌仍然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