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Chapters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玉执壶,莹洁剔透,圆润柔美,细腻无瑕,乃私人玉壶收藏中最精湛之器。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乾隆中后期,攻克准噶尔部,取新疆进贡石料所制精美御用玉器,其中如同本品之至高品质者,珍稀罕有,近年市场所见,造办处玉作琢玉时,多以染黄褐斑掩饰石瑕。反观之,本品通器完美无瑕,玉质净洁光亮,精工巧制,堪称盛清玉雕之最,象征中国文明之巅峰与兴盛。此壶递藏历史亦是显赫,曾为苏格兰贵族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 Hinton Daniell Stewart 于1860年代入藏,展出于1871年世界博览会。

至清代,中国玉雕工艺发展已臻成熟,自玉料开采至雕琢技术都已是经验丰富,乾隆帝爱玉,更为大力推动,促使当朝玉雕艺术发展至巅峰。此期涌现了大量精美绝伦之玉雕,尤其是宫廷陈设用玉,至今仍无法超越。陈设品中,器皿类玉器所占比例甚高,如炉、瓶、盒、壶、碗、洗、香薰等,此类不仅具实用功能,亦为日常陈设作用。其中,玉壶乃工艺最为复杂,对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质器皿之一。因此,相比于其它类玉器,清代制作并遗留下来的玉壶,为数甚稀。

本壶以和阗上等白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温润,平肩鼓腹,壶流线条柔弧简练,盖钮细琢菊瓣形,丰美晶透。

图一
清乾隆 白玉羊首瓜棱式提梁茶壶
清宫旧藏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玉壶雕工精巧、玉质洁美、打磨细腻,其盖钮形制与其他特征近类三例盛名白玉壶,皆造于同时期,瓜棱式壶身,羊首流。其一,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1995年,图版216(图一);另一件为约翰.伍夫爵士(Sir John Woolf)旧藏,录于《伍夫收藏中国玉器》,苏富比,伦敦,2013年,编号59;第三例为美国名媛米莉森.罗杰斯( Millicent Rogers)收藏,罗氏为宋美龄挚友,售于香港佳士得1996年4月28日,编号2,及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编号3613(图二),成交价75,475,000港币,为中国玉雕之世界纪录。此三例器身均见前述染色特征,属造办处玉匠用以掩瑕避绺所为。

图二
清乾隆 御制白玉瓜棱式羊首掐丝珐瑯提梁茶壶
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编号3613

参考器形、玉质相近作例,如一件白玉壶,2004年10月31日售于香港苏富比,编号233(图三),成交价约680万港币,为当时前所未见之高价。此器与本品琢工相似,造形近类,相异处惟本品壶流曲度更柔,壶柄上端连接壶身处向下卷收,圈足较直,壶钮为单层菊瓣。拍卖会所见他例,如香港苏富比1989年11月16日,编号612,造形更见棱角方正。

《芙蓉楼送辛渐》

玉壶常见于唐诗中,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以末句传颂至广,玉壶冰心亦成为清廉正直,品行清白高洁之代称。高古时期所谓「壶」,约分两类,一为大腹敛口壶,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壶,相传黄帝时的陶正,也就是传说中制陶业的发明者昆吾制作了壶,故《说文解字》中有「壶,昆吾圜器也」的定义。 壶字为象形字,有圆壶、方壶等造型,并无流和执柄,常见者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壶,多为酒器、礼器。 此类壶从史前就开始出现,一直流行到明清,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壶最为兴盛,其壶的造型也成为后期其它类型壶的渊源。

图三
清乾隆 御制白玉茶壶
香港苏富比2004年10月31日,编号233

大腹敛口壶发展到魏晋,为了倾倒方便,出现了一种加上流和柄的执壶,以后逐渐流行,从隋唐到明清越来越兴盛,魏晋以后的陶瓷器尤其常见。

无论是无流壶还是有流,隋唐以前均不见玉质壶之制作,或因制作需费较多玉料,且口小腹大,掏膛工艺比一般器皿复杂许多,材料有限,更不如青铜或陶瓷可反复试验、烧制、铸造,故至明清,玉壶数量仍远少于其他器形。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例,明清时期,有流壶与无流壶加起来才有240余件,其中有流的执壶仅110件,明清各约占半数。

现知年代最早之玉壶,乃一件唐代盘口圆腹壶,1956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无执柄,属于前述大腹敛口壶,这类玉壶唐宋均不多见,元代方增,明清时期数量明显多于前代,但乾隆时期此类壶多为仿青铜器的仿古壶。第二类则是有流、有柄的玉执壶,器形仿傚陶瓷执壶,目前所知最早可溯至宋代。唐诗中的玉壶,实为第一类无流壶。

明清时期,玉执壶数量增多。明例多为器形高大且执柄常常位于腹部之上的执壶,但也开始多见矮小大腹、执柄下移的执壶,后者更接近于茶壶,或得陶瓷茶壶之影响,且造形多样,如莲花形,花瓣形、方壶、圆壶、六角形壶等,壶身或浅浮雕阳文诗句,或开光雕琢山水人物、各类花卉纹等,然整体而言,明代玉壶玉质均不好,工艺相比清代也粗糙许多。反映明代和阗地区的玉料开采虽增,但品质较劣,优质玉料的数量比清代少很多。

清代,玉执壶造形更为丰富多彩,玉质亦明显优于前朝,从材质看,有白玉、青玉、碧玉等多种,但白玉壶、青白玉壶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玉壶,且尽可能选取上好的白玉制作。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案》,雍正元年已有玉壶制作,惟多数是收拾前朝留下的旧壶,雍正元年关于玉壶的记载还稍多,但是雍正二年以后直至十一年则很少做壶。 整个雍正朝总共收拾前朝壶和自作壶也就二十七把左右,并以第一类壶较多,雍正元年的活计档中记载:

「二月初十日,怡亲王交玉杏叶壶一件(随紫檀木座),……玉茶壶一件、玉蒜头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王谕收拾见新,遵此。……九月十六日,收拾得玉茶壶一件、玉提梁壶一件,怡亲王呈进讫。 」

乾隆时期的活计档中,玉壶的制作数量比雍正时期增加很多,亦有带柄执壶的记载,只是因为记载的特征模糊,实在无法和现有实物一一对应。

制作玉壶对原材料的需求很大,玉质要求也很高。从康熙到乾隆朝前期,出产美玉的和阗、叶尔羌地区被准噶尔部占领,西北交通不畅,玉路不通,宫廷用玉或为改制前朝旧玉,或靠进贡与走私玉料,故制作的并不太多。雍正十年还命大臣:「将好玉材料寻些送来」,说明宫廷玉料不够使用。 乾隆二十四年,清军彻底击溃了准噶尔部,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设置官府,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

Stewart 家族,约1890年

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四部玉贡进京,形成正式的贡玉制度,年例供玉分春秋两季向清廷贡玉,每年四千斤,其实最盛时清廷每年收进三十万斤玉料,乾隆五十六年,一次进京就有五千五百八十五块玉料。本品玉质净白无瑕。细致温润,即为如此大量玉材中,细细淘选而来之珍料。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居英国珀斯郡,为棉业公司 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创办人。早年已与中国有诸多交流,收藏许多重要中国工艺品,此件玉壶曾二度展出于1871年、1886年之世界博览会。

拍品6009 - 详情

清乾隆 御制白玉光素菊花钮茶壶

白玉茶壶透亮匀净,温润如脂,形态丰盈婀娜,壶柄巧饰弦纹,卷张有度,极富动感,穹顶器盖,配以菊蕾为钮,饶富雅趣。
20.5 公分,8 英寸

来源
D.J. Kay 收藏(标签)
Laird of Strathgarry 六世 Hinton Daniell Stewart(1835-1926年)收藏,苏格兰珀斯郡;Stewart 为棉业公司 Stewart Thompson and Sons 创办人,早年已与中国有诸多交流,1880年代返英后蒐得不少重要中国工艺品
威立士拍卖行2011年5月18日,编号471

展览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伦敦,1871年,由 D.J. Kay 借出(标签)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Art》,爱丁堡,1886年,由 D.J. Kay 借出(标签)

中國藝術品

More from Sotheby's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