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四溅,梦回加州:霍克尼当代巨作伦敦上拍

水花四溅,梦回加州:霍克尼当代巨作伦敦上拍

《水花》是大卫・霍克尼笔下令人屏息的加州梦图景。作品将于2月11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登场,届时必然一石泛千波,牵动全球藏家的心。
《水花》是大卫・霍克尼笔下令人屏息的加州梦图景。作品将于2月11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登场,届时必然一石泛千波,牵动全球藏家的心。

中文版编译:劳嘉敏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Olivia Lo


卫・霍克尼的《水花》是二十世纪极具象征意义的普普艺术画作。其姊妹作《更大的水花》现藏于泰特英国艺术馆,这些阳光普照、水花四溅的游泳池在霍克尼笔下定格成经典,无论在艺术家的生涯、普普艺术运动乃至整个主流艺术史,同样地位显赫。

纵观整个二十世纪,绝少作品能够如此享负盛名,同样广为人知的均已载入史册,例如孟克的《呐喊》、梵谷的《向日葵》、莫内的《睡莲》、沃荷的玛丽莲・梦露肖像、李奇登斯坦的漫画女主角和琼斯的《旗帜》,霍克尼的游泳池有如神来之笔,四平八稳地端坐在艺术神殿的宝座上。本作绘画的事物与人们对普普艺术和加州生活的认知不谋而合,非常符合当代文化想像。此乃知名度高、媲美博物馆级数的珍罕巨作,出自大师手笔,充满传奇色彩。

大卫・霍克尼在洛杉矶,摄于1978年,图片提供: Michael Childer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1966年末,霍克尼在洛杉矶完成《水花》,这是系列三部曲的第二幅。第一幅是尺寸小得多的《小水花》,现为私人收藏;第三幅是泰特英国艺术馆藏的《更大的水花》,它是霍克尼完成《水花》的翌年初,在柏克莱担任讲师期间创作而成。比较两幅姊妹作,《水花》72 x 72英寸的尺幅让人如临其境,毫不逊色于《更大的水花》。两者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皆以无打底的画布为宽边框,镶起简练的线条和沉静的色块。两幅画里的水花皆演绎得灵巧敏捷,艺术家用精细绝妙的笔触,将水花溅起的一刻定格于画布上。

「我喜欢画这种历时只有两秒的东西;我足足花了两个星期去画这件历时两秒钟的事。众所周知,水花溅起的一刹转瞬即逝,难以在时空里定格。因此,要是我们能在画里目击这一刻,会比观看照片来得震撼许多。」
大卫・霍克尼

霍克尼在1964年初到洛杉矶,《水花》和《更大的水花》无疑是其「加州梦」作品的臻绝典范。五十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窒碍于自身的激情,逐步迈向衰落,霍克尼溅起的水花涤荡着当时的空气,令他成为同辈艺术家中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他透过这些作品,将迥然相异的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和普普艺术共冶一炉,淬炼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霍克尼在纽约逗留一段时间后,于1964年夏天首度踏足美国西岸。加州充沛的阳光和明媚的风景,以及无处不在的游泳池,令初到埗的霍克尼眼前一亮,深受震撼。他忆述:「我在飞机上俯瞰圣贝纳迪诺,看到游泳池、房屋和太阳。我从未如此激动……我觉得它棒极了,我很喜欢,这个地方确实在生理上影响着我」(大卫・霍克尼,引自《大卫・霍克尼:油画、版画及素描1960-70年》展览图录,伦敦白教堂美术馆,1970年,页11)。霍克尼对加州一见钟情,在这个声色之城里,每间大宅的后院似乎都开着狂欢派对,十足享乐天堂,而这正是这位年轻艺术家在枯燥沉闷的英国就已梦寐以求的生活。同年,他回到伦敦后的第一幅作品名为《好莱坞游泳池画像》,拉开其最重要的创作系列和主题——南加州——的序幕。

大卫・霍克尼,《更大的水花》,1967年作,伦敦泰特艺术馆藏

1966年,霍克尼决定迁往加州,长驻位于洛杉矶笔克与克伦肖大道交界附近的公寓工作室。 1966至67年的两夏之间,《水花》及多幅名作相继在此面世。在短短十二个月内,霍克尼脱离了早前作品中的稚拙线条和抽象形态,转而著重表现人像和形体的光影明暗。

《彼得从尼克家的游泳池上岸》(利物浦沃克美术馆藏)、《尼克・怀德肖像》(私人收藏)和《日光浴者》(科隆路德维希艺术馆藏)等作品均画于1966年,霍克尼从此炼就其成熟风格,展现出更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质、视觉像真度和意念创新,再以理想化且刻意的颜色和线条强调出来。诚然,他对加州伊甸园式的想像就如高更笔下的大溪地,两人都以外来者的身份,透过理想化的目光看待心中的异邦乐土。 《水花》在1966年末完成,正值霍克尼精力迸发的多产时期,是当时加州主题作品的集大成者。画中的现代主义建筑被明快的色彩包围,跳水的人只制造水花,却不见踪影,他沉入水底、水花四溅的一刻,则永远凝固在画布上,画家以神乎其技的静态,同时留住瞬间和永恒。

自艺术生涯之初,霍克尼一直渴望借着创作,探索观感的错综复杂和暧昧不清,因此,洛杉矶的游泳池对他而言可谓全新挑战,即如何绘画处于动态的透明事物。这个题材还涉及另一个他最热衷的悖论——将永不止息的事物定格在静态图像里。他已在《淋浴》系列和《尼克・怀德肖像》等描绘好友的画作中小试牛刀,直到《水花》系列,则以更大胆的创意和手法应对挑战,他索性抹去人的存在,只留下跳入水后激起的痕迹。

葛饰北斎,《神奈川冲浪里》,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图片提供: Bridgeman Images

在大块色域组成的极简构图中央,霍克尼用蕴含爆发力的笔触,画出毋庸置疑的主角——水花。过程虽然耗费心神,得出的效果却仿如即席一挥而就。浓浓的白色曲线伴随着喷薄而出的泡沫,点点水滴从羽毛般的透明水幕边倾洒而下。霍克尼解释道:「我用小号画笔和细线描绘水花本身,大概用了两个星期。首先,我喜欢像李奥纳多那样,研究水的形态、绘画漩涡状的东西。另外,我也喜欢画这种历时只有两秒的东西;我足足花了两个星期去画这件历时两秒钟的事。众所周知,水花溅起的一刹转瞬即逝,难以在时空里定格。因此,要是我们能在画里目击这一刻,会比观看照片来得震撼许多」(大卫・霍克尼,引自《霍克尼论霍克尼》,页124)。

这朵水花同时引申出跳水者在冒出湛蓝池水前短暂的隐身。正是这种介乎于平静与紧张、表面与深处、自发与稳定之间的戏剧性场景,赋予作品视觉上的冲击。

杰克森・波拉克,《白光》,1954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The 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19

另外,霍克尼用刻板的构图搭配水花四溅的意象,是对极简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可堪玩味的致敬,尤其是杰克森・波拉克五十年代往画布上泼洒颜料的行动绘画。泰特策展人克里斯・斯蒂芬斯(Chris Stephens)表示:「如果抽象派艺术家一挥而就的笔触是当下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披露,那么霍克尼耗费数天用小号画笔仔细描成的水花,自然是对上述想法的幽默颠覆」(克里斯・斯蒂芬斯,〈日光浴者〉,《大卫・霍克尼》展览图录,伦敦泰特英国艺术馆及巡展,2017-18年,页67)。

类似的幽默解读也适用于霍克尼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刻画,那些千篇一律的格局可视为是他对当代极简艺术乏味形式和构图的回应(同上)。 《水花》在传统之间来去自如,并把截然不同的风格连接起来,走在前卫艺术尖端,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感染力,诙谐地审视当代绘画的形式。几何色块的安排几乎过于安静、简练和整齐,瞬间打破画面张力的水花因而绽放出更惊人的爆发力。另外有人认为,水花以外的平静正处于崩溃边缘,这一刻的水面正在同一股内力作用下不安地震动着。

霍克尼在加州发现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多年前还未踏足此地时,加州就已经是他向往的自由之地和性解放乐园。根据艺术家的话就是:「我并不知道自己被加州吸引……因为我觉得这个地方能令我兴奋。而这当然与性有关」(大卫・霍克尼,同上)。所以《水花》系列可以诠释为欢愉的灭顶喷发,以及饱含性张力的颜料解放。

本作糅合表达形式和内涵隐喻,把一个想像空间和加州生活提炼成复杂多面的艺术作品,别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纵使本作与霍克尼大部分的作品一样深受流行文化滋养,但是当中激荡人心的自传式叙事,却与其个人生活密不可分。 1964年的首次加州之旅标志着霍克尼人生的分水岭,灵光乍现之下,他在1966和67年画下一批出色之作,其中登峰造极的当数《水花》及其姊妹作,至今每天仍有成千上万艺术爱好者到访泰特英国艺术馆,一睹《更大的水花》的风采。

當代藝術

相关新闻及影片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