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古以来跳钟馗、闹钟馗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活动。人们将「驱魔真君」钟馗画像悬挂或张贴于家中和商铺的显眼位置用以辟邪镇妖。民间流传,在端午午时以硃笔绘之,可袪邪魅,具镇宅赐福之效。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鬼并不是超自然世界里唯一的恶魔形象,还有怪、妖、精、魅。尽管这些看上去是迷信奇谈,但当他们成为现实世界中恶的象征,这一切就有了意义。异世的魂灵是疾病、贫穷、灾难和不幸的显现,他们的故事都是现世中腐败、暴政、不公的真实写照。保百姓安居乐业,免受种种罪恶的侵害便至此成为了社会中各个阶层关注的问题。
钟馗的传说
钟馗在传统绘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早在唐代,钟馗斩妖除魔,就盛行于中国的传统艺术,扮演着守护神的重要形象。
传言钟馗以进士身份自终南山长途跋涉赴京应试,表现出类拔萃,本应得到朝廷重用,却因身形畸形、相貌丑陋、不修边幅遭到皇帝厌弃,被剥夺了荣誉。愤于遭受的不公,钟馗撞死于殿阶,终化为鬼神,成为正义的化身。这个说法虽后来有被纠正,但钟馗气势凛然之形象深得人心,被奉为降妖除魔的门神。
钟馗的视觉呈现
现在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不同艺术家是如何在传统绘画中召唤钟馗来表达历史事件及当代社会环境的。这幅徐悲鸿的《钟馗醉酒图》创作于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的关键时刻。
- 题字
画上的题字,笔触刚劲有力,气势如虹,极具北魏金石韵味,与画中钟馗的威赫形象相得益彰,也映射出徐悲鸿下笔时的慷慨激昂。徐悲鸿的画作常以爱国主义情怀为主旨,激发人们的民族气节。这幅画创作于1939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徐悲鸿画中描绘的小鬼正是代表着入侵的日本人。
- 醉酒与社会恶习
钟馗喜欢喝酒,时常被描绘成喝多了的样子。在这些醉酒的画面中钟馗似乎比往常少了些严肃。画中钟进士侧身而立,身型魁梧,不怒自威,手握空杯,等待小鬼开酒侍候。小鬼低首屈膝,一手抱着酒坛一手抓着盖子,正小心翼翼地揭开泥封,生怕用力过猛砸碎陶罐。动静之间,个性、神态各异,主客之势立见。
- 驱魔大师
众人描绘的钟馗一般都随身携剑,与他驱魔师的身份相配。11世纪的博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述了玄宗离奇病重的故事。当时玄宗病情每况愈下且久治不愈,一夜,玄宗梦见两个鬼魂。小鬼偷了皇贵妃的东西来恶作剧,大鬼捉住小鬼,剜出其眼珠后,将其吃掉。这个得胜的大鬼原来是钟馗,他誓要除去人间的邪恶。第二天一早皇帝醒来后发现自己奇迹般地痊愈了。根据唐代律法记载,玄宗在位期间,每逢农历新年都会将钟馗画像作为礼物送给官员。
钟馗在传统绘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民间流传,在端午午时以硃笔绘之,可袪邪魅,镇宅赐福。作为徐悲鸿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题材,其创造力和表现手法与任伯年的夸张写意或王一亭的上海风格有所不同。在西方素描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的笔墨元素,使人物的身体比例、面部特征、体形甚至皮肤纹理均被人格化,与写实主义的理念保持一致。
绘画传统与象征主义
对钟馗的描绘充满了象征主义,通常蕴含着祝福和好运的意味。许多艺术鉴赏家都对钟馗嫁妹的情节很熟悉。在丁衍庸的作品钟馗嫁妹竹影摇风中,卷轴中的一处细节揭示了「嫁妹」乃「驾魅」之寓意。
尽管钟馗被奉为鬼王,还是常被描绘成穿着官服的读书人样貌,象征着学识和原则。如画中的竹子,因生长正直,长久以来被誉为君子的象征。冬天钟馗经常出没于小鬼躲藏的树林,这里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因「寒林」和「翰林」发音相近。
除却斩妖除魔的能力,钟馗还能带来吉祥好运。就如蝙蝠和蜘蛛一样,预示着吉兆和祝福。
鬼:是敌还是友?
- 胡子拉碴的钟馗
钟馗总是蓄满了黑胡子,象征着阳刚和健康。坦率地说,他长得一点都不讨喜,不仅仅在于他的身体缺陷,更在于他总是一副邋遢凌乱的样子,衣衫褴褛、歪歪扭扭。这种粗犷的造型与他那似乎无处不在的不羁胡须不无关系,与印象中的文人学者形象简直天差地别。
- 小鬼随从
作为驱魔师,钟馗自有一班小鬼任他差遣。这种关系伴随着一些矛盾,有时,小鬼充当着助手的角色,帮忙挠背,梳理胡须或是报送一些好消息。不过钟馗酗酒成性,趁他酒醉之时,小鬼们也会利用他感官迟钝的间隙四处撒野,横行霸道,逞凶作恶。
- 古往今来的钟馗
作为一个邋里邋遢的存在,钟馗常被描绘成只穿一只鞋的形象。类似的,故事中钟馗抓到的小鬼也都只穿一只鞋。在溥儒的作品钟馗骑驴中,这样写道:
「钟馗满腹经纶,以最佳成绩通过科举考试,然而却因相貌丑陋而被拒之门外,报效无门。遭此不公,钟馗自戕于殿阶。皇帝因自感愧疚,为他举行葬礼并葬于皇陵。传说中后来皇帝梦见穿着一只鞋子的小鬼入宫行窃,钟馗突然出现降伏了小鬼。此梦之后,皇帝便授钟馗驱魔师的称号,而那个洗心革面的小鬼也成了钟馗的仆人。」
古往今来的钟馗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将钟馗画像张贴于门墙之上用以辟邪镇妖,将厄运拒之门外。尽管钟馗这个神话人物形象来源于古代文学,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但丝毫不影响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